正文
汇率变化一览
上周重点评论
(一)美元——“美强欧弱”继续支撑美元指数走强
经济数据继续助力美元指数走强。失业金初次申领人数从22万下降至21.1万人,创8个月以来新低;欧美12月PMI终值数据表现分化,美国制造业PMI从48.3上调至49.4,而欧元区从45.2下调至45.1、英国从47.3下调至47,进一步加剧“美强欧弱”逻辑,美元指数突破109关口,再创2022年11月以来新高。
12月ISM制造业指数表现也优于市场预期。虽然49.3的读数仍低于50,但高于前值48.4和预期值48.2%。其中物价支付指数超预期升至52.5、新订单指数升至52.5,凸显物价和需求仍然偏强。只是就业指数从48.1下降至45.3,而过去四年12月均为上涨。这或许反映出制造业就业面临的反季节性压力。不过围绕就业是否进一步出现弱化迹象,本周公布的非农数据会有更多答案。
飓风的搅局,影响了10月之后三个月的新增就业数据的趋势连贯性。本周的就业数据,重点还是关注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态、失业率是否继续稳定,以及工资增速是否延续高增。若数据依然稳健,则美联储在1月底、2月初的会议上大概率将暂停降息。美指走势的焦点将转向特朗普上台后的政策情况。
与10月相比,日本央行的12月会议总结透露一些鹰派信号,也披露了此次未加息的更多细节,基调比此前植田和男的讲话要更加鹰派。
日本央行对实现通胀目标的信心确实在增强。总的来讲,12月会议较10月会议出现了以下积极进展:一是经济与物价数据与此前日本央行预测比较一致;二是对美国经济放缓的担忧减弱;三是认为劳动力短缺令企业行为范式发生了积极转变,涨薪不再仅是将利润发给员工,而是保证劳动力安全的前提。
日本央行此次维持政策不变的诸多理由。首先,基于风险管理角度,一是日本财税政策的不确定性,二是美国新政府的政策不确定性。其次,基于必要性角度,物价上行不意味着迫切需要提高政策利率。一是进口价格保持稳定,日元套利交易头寸尚未建立,二是在国内方面,过去三年工资的累计增长没有赶上物价的增长。再次,基于加息时机的角度,加息时机取决于两点,一是实现目标的进展情况,这个要从预期达到目标的时间倒算;二是每次会议所评估的价格上行和下行风险,目前日本央行认为尚不需要加息。最后,基于其他值得担忧的原因,比如中小企业加薪可持续性问题、海外经济和政策不确定性问题、消费者的物价观念问题等。
日本央行传递的鹰派信息。一是鉴于经济数据的进展与日本央行的前景预测保持一致,日本当前处于可加息的状态,但有耐心等一些不确定性因素消除,同时避免剧烈刹车。二是若日元贬值令通胀加剧,进而威胁价格稳定目标,也有必要先发制人。
总结下来,日本央行要加息,要么是更确信工资-物价正向循环的链条正在被进一步打通,这种情况下可以适当减轻货币政策的宽松程度;要么是因为日元贬值等因素威胁到物价稳定,这种情况下需要加息来稳定通胀预期。对于前者,日本央行有耐心等待更多数据,以关注企业投资、工资、居民消费、物价等环节是否进入到一种正向循环中,也关注海外经济与政策等外部因素是否会阻挠这一循环的实现。对于后者,日本央行会关注汇率贬值才对通胀预期的冲击,可能会触发日本央行进行先发制人式的加息。
这意味着在加息预期未尽的情况下,对日元汇率要持有区间思维。当日元贬值到一些重要点位的情况下,比如158、160等关口,就需要警惕日本官方干预以及日本央行释放提前加息信号的风险。
经济“美强欧弱”指向汇率“美强欧弱”。相比欧元区制造业身陷囹圄,美国制造业则前景更为光明,12月PMI 49.4,好于预期值48.3。基于新政府放松监管、减轻税负、增加关税以促进本土产业发展一套连招,企业普遍预期未来一年业务好转。欧美PMI的强弱对比或将在汇率上有所反映,欧元预计延续疲态。
汇市观点
美元兑人民币
中期来看,特朗普选举期间的政策主张整体利多美元。节奏上还要关注其政策能否落地、何时落地、落实程度、各方反应。
短期来看,PMI数据显示经济上“美强欧弱”在新的一年延续,弱现实或将推动欧央行在1月仍秉持降息步伐,利差因素影响下,欧元在1月预计仍难有亮眼表现。
中期来看,若美国经济在前几次降息之后实现软着陆,而日本通胀逐渐稳定制约日本央行加息幅度,那利空日元的套息交易仍将回归。
短期来看,瑞士央行大幅降息50bp,势必限制近期瑞郎表现。地缘政治风险情绪有所回落,对瑞郎支撑减弱。预计近期瑞郎兑人民币有一定回落空间。
中期来看,欧美央行2025年上半年预计仍将延续降息,瑞郎受到的利差压力有限,大幅走弱的空间有限。突发地缘政治因素也将继续通过避险逻辑对瑞郎构成支撑。
本期作者:丁木桥、栗国栋
本期编辑:田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