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是人类所有感情中最自然和最本能的。该是承认这一点甚或学会更好地运用它的时候了。
——【美】刘易斯托马斯
这是来自浙江的一个案例。
孩子16岁,初三,因重度抑郁在家休学半年。家长经亲友介绍找到我这里做心理咨询。
视频时,家长愁容满面,说孩子每天很焦虑,情绪不高,不爱和人交流。作息黑白颠倒,除了玩手机什么都不做,甚至很少出房间。
我问家长:孩子有没有和你们说过她不想去学校的原因?
爸爸说:我们问过,孩子光说在学校很痛苦焦虑,交不到朋友,没有人理,特别的无聊。我真不太理解,难道上学就是为了交朋友吗?我们小时候在学校,也没整天关注这些啊。
妈妈在旁边附和说:孩子青春期正是渴望交朋友的时候,所以有些道理她搞不清轻重。我们和她讲,上学主要是为了提升自己,为了未来有更大发展。朋友嘛以后有的是机会交。她听不进去。
爸爸又说:该说的道理我都说了,孩子在我面前不怎么说话。后来她妈妈给问出来了,(扭头冲妈妈)你说吧。。。
妈妈接着说:石老师,孩子和她爸爸比较疏远,和我说话多一些。她说这些道理她都懂,但就是觉得难受,一进学校就是这种感觉,还有身体上的感觉,喘不上气胸闷什么的。
我说:躯体化症状?
妈妈说:对,她身体有症状,就更没法去学校了。她很敏感的,担心这个担心那个,我们开导不了。石老师,我朋友讲您治疗过很多抑郁症,能不能教给我们一些方法,我们该怎么用心理方法去帮助她?
。。。。
在抑郁症案例中,以上的情况很常见。当孩子焦虑或处于痛苦之中,家长想帮他。但怎么说他都听不进去,家长觉得很无力,此刻该怎么办?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吧。
如果你是孩子,欢迎把本文转发给家长。如果你是家长,建议你耐心看完下面的文字,或能帮你对自己的言行有个更深的认识,走的更远。
话痨九段石虫语
以下:2185字
阅读:4分钟
爱讲道理的家长最糊涂
中国的家长,应该是世界上最爱也最会讲道理的人了。可随着孩子长大,我们会发现,孩子变得不那么听话了。我们再讲东西,孩子会充耳不闻,甚至会用自己的观点进行辩论对抗。
此时,有的家长开始划清楚心理边界:孩子长大了,或许不需要我的帮助了,她有自己的看法,想主宰人生,挺好的。如果你那么想,那我恭喜你,你解脱了。
这样的家长非常通透。这让我想起新近的“喜剧之王”——脱口秀冠军付航。
付航说自己从小就是个差生,成绩在班里垫底。当自己看不到人生希望的时候,爸爸的一句话成就了他:
儿子,你永远都不要听我的,因为你总是听我的意见,那你最后只能成为我。所以你要大胆的去做自己,做那些爸爸永远没有做过的事,爸爸支持你做自己喜欢的事!
正是因为爸爸的尊重和理解,帮助付航走出了焦虑,走上了自己喜欢的脱口秀道路。所以有不少人说:不羡慕付航的冠军,却羡慕他有个好爸爸。
这种能放下的家长,毕竟是少数。更多家长,不想看到孩子走弯路,害怕他受苦,所以想用自己的经验帮一帮孩子。
这也没有什么问题,这也是出于一种爱,挺好,但我们首先要知道一件事:
讲道理是很难改变别人观点的。
比如前面的案例中,如果我们想改变孩子观点,让她不要在学校里总想着交朋友的事,告诉她去学校是为了学习,不要为社交而焦虑。
这不仅没有用,而且还会引发孩子“我不该这么想”的自责,最后让她更焦虑。或者更大可能让孩子觉得委屈,认为自己不被理解,或者让孩子觉得愤怒,认为家长站着说话不腰疼。
好比老板对你讲道理:公司是一个整体,你不要过于计较个人的一点得失,要有大局观,要服从大局。你会有委屈感和愤怒感吗?
道理有很多个的角度。当你不和对方站在一个角度上时,想改变对方就变得很难。因为每个人都有主体性,并非提线木偶。
道理不能治病
还有一个更关键的点。
道理,说到底是思维逻辑层面的观点,是一种理性的东西。而处在焦虑情绪中的人,是情感层面出了问题。对着焦虑的人讲道理,就是准备拿理性思维工具去破解情绪问题,恐怕并不对症。
家长爱讲道理,相当于拿着理性的钥匙,去开情感的门,无功而返也就不难理解了。
《红楼梦》里有句话说得好:心病终须心药医,解铃还须系铃人。
前面案例中的妈妈曾讲过,她对我在咨询时的一句话印象特别深,引起了她和爸爸的反思。我当时问了他们一句:
建议两位仔细思考一下,你们平时和孩子聊天,讲道理的比重能占到多少?有多少讲道理之外的内容?
如果家长很少和孩子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光做理性沟通,就不要怪孩子和你们不亲。因为亲密关系是一种情感上的关系,没法靠理性维持。
至于家长为什么喜欢讲道理,本文就不展开了。我给大家分享一段我视频号的视频,大家一看就懂了。欢迎大家关注我的视频号,干货还是不少的。
换一个方式化解焦虑
既然讲道理不是好办法,那家长该怎么做?换一种方式来化解焦虑,就是同意她。
我们与其花时间去开导她,不如花时间去同意她。我们可以跟孩子说:是的,在学校里交不到朋友,的确糟糕透了。那种孤独感太难受了。你们班里那几个同学的确不够好,他们可能有些针对你。
你猜如果你跟孩子这么说,她会有什么反应?
如果你再跟她一起去讨论那些同学和孩子相处的往事细节,比如再问问孩子:上次你说的宿舍的张**背后诋毁你的事,我真觉得这个人很过分。你当时是不是很愤怒?
这时候,孩子会有什么反应呢?
你不必去灌输你的心理现实,你只需要尊重她的心理现实就好了。当焦虑被讨论被看见,焦虑就在被缓解。当情绪被看见,它就流动了,流动它就缓解了。缓解之后,人就有了现实检验能力,就不会想那么多了。
我们看看这个过程,当孩子有情绪,我们也把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拿出来,双方放在一起,共情、交流。这样一来,就是在用情感的钥匙去开情感的锁,对路了。
帮助一个人(如果你愿意的话),最好的方式就是“带有认同的陪伴”。认同就是和她站到一块,而不是对立面。这是改变一个人最好的方式。
举个例子,如果你的闺蜜失恋了,情绪焦虑痛苦。你去跟她讲“不要难过,天涯何处无芳草”的道理,有用吗?恐怕还不如去认同她的感受,陪着她大哭一场。表面上看,你好像没帮她解决什么实际问题,但其实这才是帮助她走出悲伤情绪的最好方法。因为她就是情绪出了问题,而你刚好用“带有认同的陪伴”安抚了她的情绪。
拜托,你不会真以为人家缺少你的道理吧?你不能整天憋着要教人家点什么啊,这是得有多想当导师。
还要强调一点,陪伴不是指物理空间。你在她身边不能等同于陪伴,就像老师在学生身边不能等同于陪伴,狱警在犯人身边不能等同于陪伴一样。
需要认同。
认同,就是不站到对立面上,让对方在心理上感觉到你跟她站在一块堆,两人一个鼻孔出气,穿一条裤子,跟她一起谈论她潜意识中最感兴趣的话题,就一个字,铁磁。
这才叫陪伴,这样的陪伴才能疗愈情绪。
焦虑的背后是什么
有家长会问:为什么我们孩子爱焦虑?
焦虑,其实是人跟事情链接的一种方式。理解这句话吧?我掰开揉碎了跟您唠唠这句话。
焦虑来了,我担心这个担心那个,我的情绪会唤起很高。比如我担心同学怎么评价我,老师怎么评价我,我的心里装了很多的事,很多的东西进来了,我的世界好热闹。
我的心里装满了事,就不会觉得那么孤独了。我觉得好多事情要做,我好忙啊,烦并充实着。(“烦并充实着”是很多焦虑妈妈的生动写照)。
原来,焦虑可以防御孤独。如果一个人不焦虑了,能量就没有了去处,会很难受和孤独。
尤其是从小到大焦虑惯了的人。他们不知道该把能量往哪里投,只会依照自己幼年经历,往某一个自己深信不疑的点上投放。比如自卑的人,时刻把能量投放在“我很差”上,她这根弦老是绷着。
如果此刻,你带着认同去陪伴这个焦虑的人,那么你就打开她情感的门,住到她心里去了。你住进去之后,那些原来让她“烦并充实着”的事情就不用住进去了。
如果这个焦虑的人是你的孩子,她就会说:妈妈,因为有了你,所以我就不害怕了。因为你住进我的心里来了,所以那些事情可以出去了。
所以,我们不必去改变焦虑,焦虑只是孩子和这个世界链接的方式。我们要做的是用认同和陪伴占领孩子的心房,焦虑自然没法钻空子了。
有的家长并不擅长情感交流,所以他们本人住不进去,只想着让自己讲的道理住进去,赶走焦虑这个房客。但事实证明,道理在焦虑面前并不强大,很难让对方搬家啊。
唠叨那么多,做个总结:
唯有爱可以化解焦虑,道理不好使。爱孩子,就搬进孩子心里住。想搬进去,就“带着认同去陪伴”她。
最后送给你一个礼物。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了心理困扰,别急,我们来了!欢迎加入“石虫语学友群”(入群方法见文末图片),我的心理团队“虫虫特工队”在这里等你。
图片来自网络
— END —
SUNSHNE
邂逅阳光
群内福利
SUNSHINE
如何入群
SUNSHINE
我写一篇文章需要2-3小时
您阅读只需2-3分钟
既然看到了这里,请您花2-3秒钟
给本文点个“赞”和“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