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因抑郁症而放弃生命的人,并非没有呼救过,只是身边没有人能听懂而已。
——【美】吉尔伯特
昨晚做完咨询10点多了,我微信收到一位湖南妈妈发来的信息。
她20多岁的孩子在大学期间因抑郁症休学,在家待了近2年时间,能量低落,黑白颠倒,每天睡十多个小时,足不出户,社交回避,和往日朋友断了来往,类似于“躺平”的状态。
从行为上,孩子也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退行,做事能力好像一下子回到了幼年阶段。他虽然是个20多岁的小伙子,但变得极度依赖妈妈,做什么事情都要妈妈陪着。比如在家上厕所,要先确认妈妈在家;从不自己出门吃饭,哪怕饭馆就在小区的门口;一定要妈妈领着,才会出门去理发、吃饭;每次去饭馆吃饭,从不伸手去推门,而是在门口一直站着等着妈妈推。。。
看到孩子的退行,妈妈对孩子的未来充满了焦虑。后来,这位妈妈来到“石虫语学友群”学习,之后跟着我做心理咨询。
一开始妈妈有些着急,我告诉她这事急不得,需要一个过程,类似于培养树苗。要先和孩子建立新的亲子关系,等于重新养育孩子一次。
妈妈以前学习过心理学,悟性很好。她逐渐认识到共生关系对孩子的影响,开始尝试找回自己的能量重心,学会接纳和信任孩子。
在爱和信任中,孩子也表现出很强的韧性,开始触底反弹,他努力提升着自己的能量,心理的固着开始改变。
今年暑假,一家人去草原旅游。妈妈看到孩子的能量真的有了长足的进步,非常开心。这是当时妈妈发给我的信息。
9月,我引导妈妈继续“还责任”,帮助孩子疏通获取价值感的通道。孩子的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当妈妈出现犹豫和焦虑时,我会帮助她走出旧的认知习惯模式,一直给她能量支持。
10月,孩子重新进入了大学校园,开始住校。就在几个月前,孩子什么事都离不开妈妈,所以妈妈很担心孩子与舍友的相处,担心孩子的独立性。
就在昨晚,妈妈发来信息说,孩子住校这两周表现独立,能量开放,心情也很愉悦,好像完全恢复了。
就在刚刚1小时前,我发信息给这位妈妈,说想把孩子的情况写进公众号文章里,问她是否同意,她特别痛快的答应了。
大体分享到这里吧,涉及个人隐私不能讲太多细节。总之每次接到家长发来的这种信息,我内心就充满了满足感,这也是我从事心理咨询师最大的快乐。
这两年,我接触的抑郁症案例越来越多,有一点,患抑郁症的孩子年龄越来越低,最小的才上初一(这是以前的数据,今年我有了一个小学四年级的案例)。
很多家长并不相信孩子得了抑郁症,他们甚至怀疑孩子装病,或患上了网瘾。他们会问:
“一样的学习压力。人家孩子怎么不抑郁呢?”
”我们不是那种不讲理的家长,没动过手,都是给她讲道理。她有什么抑郁的?”
“抑郁症是对事情兴趣减退,那为什么他对游戏那么有兴趣呢?”
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我们真的懂得孩子的内心吗?是啊,患上抑郁症,究竟是种什么感受?
请跟随我,去感受一下患者的自述吧。也许,这能帮你真正理解身边的抑郁症患者。
如果你曾经担心自己得了抑郁症,也不妨借此机会甄别一下。
话痨九段石虫语
以下:1985字
阅读:4分钟
丘吉尔有句名言:“我心中的抑郁,就像只黑狗,一有机会就咬住我不放。”
在丘吉尔写下这段话以后,黑狗(black dog)便成了英语世界中“抑郁症”的代名词。
丘吉尔一生都在遭受“抑郁症”的折磨。
他的童年并不快乐,一直受到父母冷落。父亲一直忙于政治,他的母亲则是社会名媛,忙于各种社交。
小丘吉尔在“稀薄”的亲情中长大,安全感匮乏,极度自卑。
丘吉尔
莫兰爵士曾回忆少年丘吉尔:
“在学校,你总会看见一个多愁善感的小男孩。每天被人欺负,挨打却不还手,一直忍受着。
后来长大一些,说话结结巴巴的,一直低着头,不敢抬起来走路”。
即使后来丘吉尔功成名就,他的心,也很难走到晴朗的阳光里。
丘吉尔的故事,告诉我们:抑郁症是真实的疾病,绝非什么“矫情”,即使意志顽强的成年人也会中招。
从心理学上讲,自卑和抑郁症有较大的关联性。
读到这里,家长应该警醒:如果我们多关注孩子,给孩子一个温暖陪伴的童年,会大大降低患上抑郁症的几率。
抑郁症的真实感受
很多人以为,抑郁症就是“做什么都不开心”。
其实抑郁症的主题词并非“悲伤”,而是“活力”。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做什么事情都兴趣减退”。
所以不要以“开心不开心”来判断“抑郁不抑郁”,两者之间无法划上等号。
"你整天那么乐呵,怎么会抑郁呢?",这样的判断是彻底的误读。
我给大家描述一下抑郁症的感受吧。
这是我整理了几十位患者的自述,提取的“共同部分”:
我每天晚上基本只能睡着几个小时,身心疲惫不堪。白天总是犯困,可到晚上睡觉的时候,却很难入睡。而且睡眠很浅,一点点风吹草动就会把我惊醒。
每天都感觉昏昏沉沉的,脚步轻快不起来。走在路上的时候,只想躺下来,不想动弹。
时常没来由的崩溃大哭。
我不愿意和人说话,也不想接听电话,因为那样太累了。感觉自己理解力、记忆力和注意力明显的变差了,迟钝了很多。我已经快忘了,有一个清醒的头脑是一种怎样的状态。
床,变得无比的大,大到我好像下不来。
每天早上,撩开窗帘,透进来一点点的阳光,都能把我炙烤成干。我知道这种感觉我一辈子也甩不掉了,这次我抵抗不住了。
读到这里,你能体会这种感受了吗?
这种感受极度痛苦。更可怕的是,日复一日沉浸其中,看不到走出来的希望。
抑郁症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病,不是什么矫情,不是故作姿态。它实质上,是人体管理情绪的机能坏了,大脑无法分泌出活力因子了。
以前,我写过一篇《“抑郁症+厌学”,这样的孩子越来越多,这个病是怎么来的?》。结果有位妈妈留言说,孩子看了这篇文章后,跟她说自己有抑郁症状。妈妈责怪文章严重影响了她家孩子的心理。。。
客观讲,抑郁症,是因家庭关系中孩子长期的心理伤害造成的。它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病,并非看一篇文章就能得上的,也并非看一篇文章就能治好的。
我知道,孩子的话,让这位妈妈难以接受。但是,您焦虑之余,不要掩耳盗铃,要及时甄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尽早给孩子更多的心理关注,才是上策。
希望这位妈妈没有因那篇文章负气而走,可以看到本文。
家长要仔细看这部分
对孩子来说,比抑郁症更可怕的,是父母对这个病的一无所知。
一些案例中,家长主观的认为“孩子被惯坏了”,浑然不知自己的言行有多么的伤害孩子。
试想一下,当一个孩子活力减退,体力匮乏,总是闷闷不乐。身边的人并不能理解这种病痛,可能还说:
"像个男子汉!要开心一点!想开一点。"
事实上,得了抑郁症的人,精神调节机制已经失灵了。他根本无法靠意志,去克服身体机能变化的。
此时,你劝他们要开心一点,宛如对崴脚的病人说:你要坚强,多下地活动活动!
这种善意的鼓励,往往会加重孩子的苦恼,让他们觉得自己无人理解。
我不止听一个孩子跟我说:
我不敢和妈妈说我有抑郁症,她会说我矫情!
设想一下这个语境,家长指责孩子“矫情”,这就像在指责一个哮喘病人:明明周围都是空气,你为什么还喘不上来气?
你能想象,病痛中孩子,听到这话,有多绝望吗?!
也有的家长看到孩子整天玩游戏,就认为孩子不是得了抑郁症,而是得了网瘾。
事实上,孩子爱玩游戏,主要是因为,他在游戏里不用胡思乱想(反刍思维),不那么煎熬。这是他的黑白世界里,为数不多的彩色之一。
家长以为孩子在“贪玩”,其实那是他“游累了的喘息”,是暂时减轻痛苦的机会。
所以,当家长夺走手机时,孩子情绪会很剧烈,像“被拔了氧气管子”一样的痛苦。
如何与患者相处?
如果你身边有抑郁症患者,我提几条建议吧:
1、要包容患者坏脾气。
患者的情绪控制机能已经损坏,会表现出比以往更坏的脾气:
要么经常不想说话,要么时常忍不住发脾气。
对于这种失控,患者自己也很苦恼。相当部分的患者,经常在抑郁和躁狂两种心境中切换,心理学称之为“双相情感障碍”。
2、想办法降低患者的羞耻感。
抑郁症是一种普通的疾病。根据统计,有15%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
这没什么见不得人的,应该给患者展示坦然的态度,鼓励他们"诉说内心感受”,这对缓解病情有很大帮助。
3、营造宽松的环境
抑郁症患者没有能量保护自己,哪怕极度轻微的负面情绪,都可能把他推向深渊。
比如他人的过度关注、某个负面评价,甚至你无意中的一声叹气,都可能引起他剧烈的反应。
在行为上,“跟人打招呼”、“和人交谈”,那些我们看来很简单的行为,对他们来说,可能很难。
因此不要逼他们。一个安稳的环境,对抑郁症患者非常重要。
写了那么多,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对“抑郁症”有了基本了解。如果有一天,你身边原本活泼开朗的朋友告诉你,他感到很难过。
请不要笑话他,更不要质疑他,给他一个拥抱,然后告诉他:我会一直陪在你身边。
如果你遇到了心理困扰
欢迎加入“石虫语学友群”
我们会一直陪在你身边
欢迎加入由“虫虫特工队”打造的“石虫语学友群”,这里有更多心理学干货分享。具体入群方法见后面的图片。
希望身处黑暗的你,能在这里看到光
— END —
SUNSHNE
邂逅阳光
群内福利
SUNSHINE
如何入群
SUNSHINE
我写一篇文章需要2-3小时
您阅读只需2-3分钟
既然看到了这里,请您花2-3秒钟
给本文点个“赞”和“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