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什么样的人,比他们做什么更重要。
——【美】海因茨▪科胡特
在一次直播中,我和一位妈妈语音连线。
这位妈妈内心充满了焦虑。她的孩子在上大学,今年计划专升本。进入暑假后,妈妈发现孩子没有什么实际行动,每天还是玩游戏到后半夜,早上起床已经到中午了,完全是躺平的状态。这让妈妈对孩子未来非常悲观。
妈妈说:“这个孩子基本上是我自己抚养大的,从小时候孩子的照顾、学习、生活,一直都是我在操心。他爸爸平时主要忙于工作,回家都是玩玩手机看看电视,不太管孩子。和孩子仅有的交流,是爸爸看到孩子做事出问题了,会站出来批评批评孩子讲讲道理。除此之外,两人交流非常少。孩子对爸爸很排斥。
通过交流,我了解到孩子的爸爸不仅缺席了孩子的成长,而且有全能性自恋的心理,性格固执、强势,是家里的”老大,一旦发脾气,家里人只能在旁边乖乖听着。
妈妈对孩子的抚养付出了很多心血,对爸爸缺席孩子的成长这一点,内心有很多不满和委屈。但苦于自己能量微弱,不敢去跟爸爸表达,只能对自己说:哎,随他去吧,大人就这样了,我尽力把孩子照顾长大就好。
看看这位妈妈的艰难处境:
面对孩子的躺平和社交回避,她有各种的担心和顾虑,却又无力改变什么。内心充满无奈,却没有一个人可以指望。
爸爸根本不能给到妈妈什么支持,甚至还会“添乱”。当爸爸愤怒指责孩子、嫌弃孩子躺平时,妈妈还不得不去调和冲突,受完爸爸的怒吼,又要去承受孩子的叛逆,受了不少“夹板气”。
面对这样一个家庭环境,焦虑的妈妈该如何安抚自己的焦虑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问题吧。
话痨九段石虫语
以下:2575字
阅读:5分钟
爸爸缺席,对孩子影响大吗
相当多的中国家庭,会这样分解家庭责任:爸爸负责拼命挣钱,而家庭情感这一部分,更多的交给妈妈去打理。
所以,很多中国爸爸和孩子情感交流匮乏,缺席了孩子的成长。
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当爸爸没有办法给孩子较多的情感支持和交流,作为妈妈能够弥补吗?
答案是肯定的,当然可以,否则那些单亲家庭,是怎么一个人把孩子健康带大的?
在孩子的成长中,如果缺少了爸爸或者妈妈某一个人的影响,这本身不是大的问题,因为其他的抚养者也能单独把孩子带好的。
比起谁在照顾孩子,更重要的是孩子有没有得到照顾。
爸爸在孩子成长中有特定的责任。如果妈妈要单独照顾好孩子的话,就需要把爸爸那部分补上。这给妈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妈妈需要有比较稳定而强大的心理能量,才能给孩子成长更好的滋养。而爸爸缺席的中国式家庭关系,并不利于妈妈保持一个稳定的心理状态。
所以在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妈妈因为爸爸的缺席而独木难支,情绪深陷焦虑。然后焦虑妈妈,又会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分析到这里,可能好多人会愤愤不平,爸爸缺席孩子的成长,让妈妈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妈妈没有干好很可能还要被指责。
是啊,妈妈们真的太不容易了!
那些袖手旁观的爸爸、事后诸葛亮的爸爸、喜欢甩锅的爸爸,你们真的需要察觉一下,在指责别人之前先想一下自己该负的责任。
焦虑妈妈对孩子有多大伤害
很多抑郁症的案例中,患者背后都站着一位焦虑的妈妈。妈妈的焦虑是有攻击性的,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巨大。
第一会让这个孩子没法接纳现在的自己。妈妈的焦虑等于传递给孩子这样一个信念:孩子,你现在是有问题的,是不正常的。
每个孩子都会本能的去认同妈妈的感受。孩子会很自然的认同妈妈的焦虑:我有问题,我是不正常的,我很糟糕。我该怎么办?
如果孩子长期在妈妈的焦虑笼罩之下,就等于他一直在承受着妈妈对他的攻击。这种攻击会让他产生自我怀疑,等于他在怀疑中长大。
长大之后,进入社交关系,这种怀疑就会向外投射,他会经常担心别人是不是对我不满意,别人会不会觉得我不正常,他们是不是不喜欢我?
这种怀疑的心态,让孩子的心理能量有巨大的消耗,总是没法放松下来。那他的社交体验自然不会好,逃避社交是大概率的事情。
第二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每个孩子都本能地希望自己做一点什么,能让自己的父母感受更好一些,这样他才能获得安全感和满足感。
如果妈妈总是焦虑,孩子习惯了为妈妈的情绪负责,我要表现的好一点,我要优秀一点,这样妈妈的情绪才会不焦虑。孩子在无形中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和压力,他不但要照顾自己的情绪,还要照顾妈妈的情绪。
我做了17年的心理咨询师,积累了一些经验。我在很多抑郁症案例的治疗中,往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要帮助焦虑妈妈学会平稳自己的情绪。
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妈妈的情绪稳定积极,就是这个家庭最大的福气。
妈妈如何安抚自己的焦虑
我经常会给焦虑妈妈一些建议。比方说,每当焦虑来临时,可以尝试念一句简单的口诀,只有5个字:这,很,正,常,啊。
爸爸缺席了孩子的成长,这很正常啊,孩子不喜欢学习,这很正常啊,孩子不爱交朋友,这很正常啊,孩子喜欢玩手机,这很正常啊,孩子喜欢熬夜,这很正常啊。
我们都是从孩子那个年龄段长过来的,我们也不爱学习啊,我们也喜欢玩游戏啊,我们也爱偷懒啊,我们是不是也长大成一个正常的成年人了吗?孩子这样,很正常啊。
念完这个口诀,有的人就开始本能的要怀疑这个口诀了,这些情况真的正常吗?
哈哈,此时你应该坚定的站在口诀这边,努力的去找一个理由来证明它,而不是去质疑它。在你认知范围内最大化的,尽可能的,去证明“这很正常啊”这句话是正确的。
“念口诀+找理由证明”,这两步动作是为了让我们把专注力放在“安抚自己的焦虑”上。
从效果上来说,“为孩子好”只会让妈妈更多的关注孩子的行为,进而因孩子的行为没有回报自己的付出而失望或愤怒。
而“安抚自己的焦虑”,则会让妈妈去关注自己的情绪,积极想办法去缓解焦虑。
这等于把妈妈的心理能量做了一个转向。本来妈妈是试图去改变孩子的,而现在呢,我们把这股能量转了一个方向,转到了照顾安抚自己的情绪上来。
照顾自己的情绪,原本是每个成年人的必修课,但放眼社会却有很多人做不到。所以,焦虑妈妈需要多花一点时间放在照顾自己的情绪上,而不是花更多时间研究如何去改变孩子。
这个方向一定要扭过来,这样才能够让亲子关系回到正轨上来。
习惯传递的秘密
聊到这儿,可能有的妈妈又开始焦虑了:石老师,你说我们要安抚自己的情绪,那孩子怎么办?他走偏了怎么办?
哈哈,你看,你自己的方向跑偏了不着急,却先去担心孩子跑偏了。
就像你在教孩子做广播体操,你自己的动作做错了不管,却着急的去纠正孩子的动作。这样怎么能教好孩子吗?
要知道,你的动作做对了,他才有可能有样学样。
请放下你的焦虑,请相信孩子有自我照顾的本能。
他有模仿的本事,只要你很好地照顾了你自己的情绪,那么孩子也能很好照顾他自己的情绪。当你不会照顾你自己的情绪,那么孩子同样也不会安抚自己的情绪。
因为你没有办法教给孩子你本来不会的东西。
这时候,有人又开始有疑惑了:哎?我会自律啊,我做事情很自律,为什么我没有教会孩子呢?
我想拆穿一下,你可能并不是真的自律,是你装的很自律,事实上,你并没有在这个过程里获得自律的那种快乐感。
习惯的确可以传递,但传递的秘密,在于快乐。
如果家长真的能从读书里面感受到快乐,这种快乐是装不出来的,那么这种快乐就可以传递,可以感染到孩子,最终带动孩子也喜欢读书。
电影《抓娃娃》里有个搞笑的情节:沈腾和马丽饰演的家长,为了培养孩子读书的习惯。俩人手里拿着书假装看书,偷偷在书里抠了一个洞,放了个手机刷视频。这种平时不看书的家长,想培养孩子爱看书,事实上是非常难的。
如果家长的自律行为,是强逼着自己做出来的,带着痛苦和忍受的情绪,那么他那个习惯很难传递传递给孩子。
在咨询中,我经常跟家长说:如果你的情绪是稳定的、平和的、接纳的,那么这种能量一定能够传递到孩子那里。
因为你在情绪稳定的过程里,真实的体验到了轻松和快乐,那么这种轻松和快乐的感觉就会有真实的力量。但如果你内心很焦虑,表面装的很轻松,就失去了真实的力量。
情绪这个东西,做不得假。就算你演技很好,孩子也能从字里行间感知到真相。因为孩子的情绪敏感性是远超我们想象的。
对情绪的感知能力,是孩子特有的天赋。因为一个人的心理成熟过程,就是从幼年的情感型,逐渐向成年的理智型迈进的。
孩子的情绪感知能力远超成年人,因此,我们跟孩子交流的时候,只能玩真的。
你真的快乐轻松,那么你就会传递给孩子快乐轻松,如果你真的焦虑,哪怕你嘴上不说,那么孩子也能感知到,他也会变得焦虑、紧张。
从这个角度来讲,安抚妈妈焦虑的意义就变得更重大了。
妈妈走出焦虑,不但能够让妈妈自身情绪积极稳定,最终也会连锁反应到孩子,甚至带动到整个家庭的情绪能量向上走。这对于孩子的抑郁症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文止于此吧。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了心理困扰,欢迎加入“石虫语学友群”,我的团队“虫虫特工队”在这里等你。
如果你正在黑暗中,希望你可以在我们这里看到光。
图片来自网络
— END —
SUNSHINE
邂逅阳光
群内福利
SUNSHINE
如何入群
SUNSHINE
我写一篇文章需要2-3小时
您阅读只需2-3分钟
既然看到了这里,请您花2-3秒钟
给本文点个“赞”和“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