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张爱玲
前几天,“石虫语学友群”(想加入此群可添加微信:maomaochongzizai)的一位妈妈加我微信,问女儿患上抑郁症不肯接受咨询,该怎么办?
关于这件事,公众号里写过很多。我特意找出下面这篇旧文,希望能够给迷茫的家长一点感触:
某晚直播,有位来自浙江的妈妈和我语音连线,说起自己的苦恼:
半年前,女儿诊断出中度抑郁症,一开始拒绝咨询,只勉强接受服药治疗,没有明显效果。断断续续的上学,经常因为老师或同学不经意的一句话,难受很久。(敏感自卑)
孩子在学校的朋友很少,和同学交往感觉到被孤立,认为老师和同学针对自己,很痛苦。(社交受挫)
看到孩子如此痛苦,妈妈想让女儿休学调整一段时间。但孩子担心自己休学后,年龄大会被同学看不起,所以坚决不同意。(渴望认同)
爸爸看到孩子这种“半死不活”(爸爸语)的状态很生气,经常和女儿发生情绪冲突。甚至表现出放弃的态度,说“就当没生过她”。
妈妈曾给孩子找过一个心理咨询师,咨询了2次。孩子觉得不管用,还花钱,就不愿再接受咨询了。
日子在一天天过去,情况并没有改观。。。
看上去,这像一个死局。
病人不肯接受咨询,别人再着急也使不上劲。
妈妈目前只能说话多顺着孩子,避免其情绪烦躁,“说话都很小心”。但这样只能“避免问题恶化”,“并没有实质的治疗啊”,“一天天的,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这真的是个死局吗?今天,我们来聊聊这个话题吧。
“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又不愿意接受咨询,家长能做些什么呢?
话痨九段石虫语
以下:1988字
阅读:4分钟
我做咨询十几年经常遇到这种情况:
家长发现孩子有心理问题,但是无法说服孩子接受咨询。他们忧心忡忡的问:石老师,你有什么办法让孩子来做咨询吗?
先别着急,我们先来思考一个问题。
遭受病痛的人,是孩子。按常理,孩子是最渴望走出来的人。为什么他却不愿意咨询呢?
或许有一种可能:孩子走出病痛,可能要面临比病痛更难受的痛苦。所以他不想出来。
从概率上讲,很多抑郁症的孩子,背后都站着一位或两位控制型的家长。如果父母是控制型家长,很少认同孩子,孩子将会非常缺乏安全感。此时他最缺的是“关注”和“认同”。
而患病后,孩子发觉父母开始关注自己,包容自己,甚至经常鼓励自己了。曾经匮乏的安全感和认同感,在此刻得到了满足。
可想而知,在趋利避害的本能之下,他潜意识中,会希望维持这个状态。
很多时候,这种想法埋藏在潜意识里,甚至孩子都不自知。
只有当孩子确认了,无论病还是不病,爸爸妈妈都认同我接纳我,他才会坦然的接受咨询。
那么,如何让孩子相信“爸爸妈妈真正接纳我了”呢?
家长要做两件事:
一是在心态上真正接纳孩子,接受真实的孩子,愿意走到孩子立场上,去感受孩子的感受。二是在行为上真正接纳孩子,做出修复亲子关系的举动,让孩子感受到这种接纳。
那么,什么样的心态才算是真正接纳孩子?
我们不妨认真的问问自己的内心:
我真的能接受孩子平庸吗?我真的允许孩子长成他自己的样子吗?
不要急着说:我能。
你需要好好想一想,不加任何附加条件的,想一想。
2、接纳,是件很难的事
接纳一个人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尤其在家长已经在孩子身上寄托了很多期望的情况下。
接纳,就是无条件的爱。爱她本来的样子,而非爱我要求的样子。
开头案例中,爸爸总是被激怒,气到放弃,“就当没生过她”。很明显,他没有接纳真实的女儿。一直以来,他的行为在破坏着孩子的安全感。
他意识不到,自己其实正拿着棍子守在门口,不允许孩子走出“抑郁症”的房子。
我也是一个父亲,可以理解这位爸爸对孩子的“怒其不争”。但我更懂得一个道理:
如果一个家长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没有学会如何处理亲密关系。那他成为家长后,往往不具备接纳孩子的能力。想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家长通过自省,通过心理咨询来矫正和提高自己,把短板补上。
前些天,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让人心痛的新闻《济南女大学生服毒自杀,千字遗书控诉父亲》。
那个服毒自杀的女孩,在遗书中绝望的说:我永远摆脱不了爸爸的控制。
孩子遗书的部分内容
看过遗书让人扼腕叹息。看不到光的日子,孩子连最后一点坚持的理由都没有了。一个没有接纳的家庭,对孩子来说,就是一个坟墓。
3、有时,我们会“口是心非”
当然,“拒不改变”的偏执型家长是极少数。更多的家长,只是不懂用合理的方式去爱孩子。
很多家长在学习了一点心理学后,会去尝试接纳孩子。但因为缺少咨询师的引导,他们经常会出现“口是心非”的情况。
比如孩子厌学休学后,家长会暂时妥协,嘴上说,可以接受孩子考不上大学,比如“能养活自己就行”“身体健康就行”。
但实际上,嘴软只是“情势所迫”,暂时“不敢招惹”孩子了而已。一旦孩子好转,他们的“控制欲”又会“蠢蠢欲动”。
这些很难瞒过孩子。孩子,远比我们想象的敏感。更何况,家长在行为上,在语言的字里行间,会不自觉带着“无奈和不耐烦”。孩子一旦发现家长是“假接纳”,就会又陷入深深的失望和绝望中。
如果病治好了,爸爸妈妈还会回到对待自己的“老路”上去,孩子怎么敢“好”呢?
所以对于这部分家长,他们是首先要接受咨询的人,不能光等着孩子去咨询改变。
家长通过咨询:学着如何控制自己的焦虑,如何改善家庭关系,如何疏通亲子沟通的渠道,真真正正的接纳孩子。
当家长真正的改变了,才会影响到孩子,从而带动孩子的改变。不能等着孩子来带动家长。
这是解开死局的唯一办法。
4、家长来咨询,咨询师能做什么?
在咨询关系中,咨询师的角色是引路人。
真正自己迈腿走路的人,是求助者。所以能“走多远”“走多快”,求助者的动力是首要的因素。
在开头的案例中,妈妈说孩子在当地咨询过两次,没有见到效果,所以不相信咨询了。我更愿意理解为:
经历过两次咨询,孩子没有感受到爸爸妈妈的改变,没有找到极度需要的认同感、安全感,所以她有了排斥。
抑郁症这个病,大都是因亲子关系中缺乏接纳和认同,导致孩子安全感被长期破坏,同时情感交流能力严重不足,无法适应社交。
现在光让孩子去咨询改变,而让亲子关系的另一方爸爸妈妈置身事外,显然是不妥的。如果亲子关系还是缺乏真正的接纳,即使孩子暂时调整好了,一回到家庭中就不是继续受伤害?很难巩固效果。
在《“妈妈,我不想去上学了”,面对抑郁症,家长要先做一件事》中,我说过,虽然抑郁症在孩子身上,但患病的是家庭。
当一个家庭出了问题,家长不带头改变,却只要求孩子咨询改变,这恐怕太难为孩子了。孩子怎会不逃避?
作为一个从业十几年的老咨询师,我这方面的体会颇多。
经常有家长带着焦虑来给孩子咨询,当得知自己也需要参与咨询时,他们就说考虑考虑,然后就没有回音了。
在他们的认知中,孩子才是病人,爸妈为什么要花钱接受咨询?
也有的家长愿意配合咨询,但“浅尝辄止”,缺乏耐心。
心理上的改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因为家长的很多心理习惯已经持续了几十年,想通过几次咨询后就改变,是不太容易的事。
有的家长心态特别着急,缺乏改变的坚决性,对于家庭作业也不会认真的完成。当然,这很正常。如果他们有良好的自知力和心理能量,也不会有现在的局面了。
看看那些真正治愈的案例,无一例外,都是愿意沉下心来去长期咨询的家长。他们有改变的决心和动力,愿意用自己的改变去改善亲子关系,去带动孩子的改变,而不是等着孩子的改变来带动自己。
最后,希望这篇文章,不仅可以帮助家长了解咨询的过程,更可以让家长懂得孩子的病痛,真正愿意去接纳那个真实的孩子。
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文止于此吧,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的心理学知识,欢迎加入“石虫语学友群”,我和我的团队“虫虫特工队”在这里等着您。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 END —
SUNSHINE
邂逅阳光
群内福利
SUNSHINE
如何入群
SUNSHINE
我写一篇文章需要2-3小时
您阅读只需2-3分钟
既然看到了这里,请您花2-3秒钟
给本文点个“赞”和“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