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妈妈特别唠叨爱给建议,我烦死了,怎么办?

文摘   2024-08-16 09:53   山东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


这是我的一个江西的案例。


小庄,17岁,初三学生,重度抑郁,休学在家1年多时间,与家人关系紧张,拒绝接受心理咨询和治疗。


小庄妈妈非常焦虑,通过朋友的介绍加入“石虫语学友群”学习。学习1个月后,妈妈开始跟着我做心理咨询。


针对孩子不愿意参与咨询的情况,我采用了“隔山打牛”的思路。妈妈咨询3个月后,心理能量稳定了很多,“对孩子有了一定的接纳,亲子关系有所改善。孩子感受到妈妈的改变,表示愿意接受咨询。


和小庄咨询后,我发现她是个非常优秀的孩子,性格内向敏感,有主见,思维活跃。


在家庭关系中,焦虑型的家长从小就对她教育严苛,管控很细。许多时候,她在家长眼中的“叛逆”“烦躁”,只是她自我意识的体现而已。


她说:以前我妈很强势,现在好一点,不那么严了。但有时候还是爱唠叨,爱给我提建议,烦死了。


相信很多青春期的孩子有过类似体验:面对家长的种种唠叨建议,孩子内心非常反感、无奈,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呢?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给孩子们出个招。




话痨九段石虫语

以下:1915字

阅读:3分钟




害怕被抛弃的妈妈 


我问了小庄一个问题:


“唠叨的确让人觉得烦。你想一下,妈妈为什么那么喜欢唠叨你,追着你给你提建议?


小庄想了一下说:“她的控制欲很强,很想管控我的行为,所以才一遍遍的唠叨。”


我说:“听你说的这些词汇,感觉你对心理学是有过阅读学习的,这值得点赞。我觉得你说的也有一定道理。不过,我又觉得你说的“控制”是表面行为,我们或许可以透过行为层面,向下去挖一挖她的心理层面。”


“我们从心理层面分析,你看你今年是17岁,有主见,会独立思考。所以,你对很多事都有自己的想法了。妈妈呢,内心就会有一种感觉:你不再像小时候那么需要她了。她内心深处有被抛弃的失落感。”


“对妈妈来说,你小时候事事都听她的都需要她,这些曾给了她很大的亲密感、价值感。而现在一切都变了,你独立了,不像以前那么需要她了。而她呢,还未适应你的独立。或者说,她还没有找到新的价值感来源,因此她感觉很焦虑。


小庄沉思着说:好像是这样的。


我继续说:“她动不动就唠叨提建议,其实是想主动给你提供“帮助”,从而继续从你这里获得价值感。当你不表达自己的困难,她就只能假设你遇到困难了,然后不请自来的反复唠叨。”





妈妈的建议有用吗?  



小庄略带情绪的说:“可是我已经不需要她的建议了啊,我有自己的想法。她的很多想法其实很老套,不适合我。


我说:“的确,妈妈考虑你的感受少了一点。那么,你觉得妈妈的建议有用吗?”


小庄沉思着:“不好说,也许有用,有时候也没用。”


我笑:“妈妈的建议可能有用,也可能没用。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对她有用。你看,她提了建议后,你愿意反驳她、跟她聊天了。你们交流就多了,等于她参与到你的世界里了。


小庄“哦”了一声,点头。


我笑着说:“平时你也不大会跟她聊你的困难,好多感受也不会主动跟她分享。她没存在感啊,但现在她一唠叨一说教,你就会不耐烦、愤怒、让她别叨叨,此刻你把专注力从自己的世界里转移出来,给了她回应。”


“虽然,烦躁抱怨冲突貌似不算好的回应,但那起码是一种沟通,一种交流,也是家庭气息的一部分,总比两个人在各玩手机互不打扰好吧?”


小庄点了点头,又说:好像是那么回事。可是,有时候我有自己的想法,并不是不再需要妈妈了啊,而是那件事我想自己做主啊。这有问题吗?


我说:“当然没有问题。你当然有独立自由的权利,你想自己做主,这很棒!只不过,你自己觉得自己只是想某件事自己做主,并不是不再需要妈妈了。而妈妈却不那么理解。”


当你说:别唠叨了,我不想听你的建议,你别管我……,妈妈听到的却是:我不需要你了。你只说不需要她的建议,可是又没说需要她的什么。她心里有恐惧感。


“对妈妈而言,她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唠叨你建议你,是她一度有成就感的地方,也是她唯一掌握的和你发生链接的方式。”


“现在你说不需要了,这对她打击很大。没有人心甘情愿被抛弃,尤其面对自己曾付出很多的人。因此,她不想接受,不想闭嘴。”





孩子该怎么做?  



小庄说:“石老师,你这样一说,我好像理解妈妈的内心了。”


我笑着说:“你的理解力很强,比较善于站到多个角度看问题。”


小庄说:“那我该怎么和我妈表达呢?有时候,你可能不知道,跟她很难说清楚一件事。”


我哈哈笑了出来,表示理解:


“我了,我了。有时候,家长自说自话的时候,的确会给我们这种“没法沟通”的感觉。”


“不过说真的,你现在能理解妈妈,并愿意想办法去解决这个问题,这是一种积极面对问题的状态,这很不简单。”


我觉得,首先我们要避免妈妈因恐惧而产生误会,我们尽量不说“我需要尊重”、“我需要空间”“你不要管我”之类的话。


因为这些话,很容易被理解为:你自己上一边去,走开,别添乱。


这话一出口,不但不容易解决问题,还可能会加大沟通的难度。


然后我建议你可以明确表达你真正的需要。比方说你需要妈妈做点好吃的、需要妈妈帮你做个什么事等等。这会给妈妈一个明确的获得价值感的方向。


小庄说:“我明白了。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到。”


我笑:“做不到也是很正常的。其实不光是你们这个年龄段(刚独立)的人不会表达需要,我们这些上了班的成年人也经常表达不好。”


好多人会觉得对父母好的方式,就是让他们享福。所以有真正的需要也不会去表达,而是自己解决。其实我觉得,敢于适度的麻烦父母,才是给他们价值感、参与感的好方式。


如果当下没什么需要,那就表达一下你已得到的。想一下,现在妈妈还在为你做的有哪些?


比方说给你做饭,给你钱花,给你一个家的港湾?你可以让她知道,你还需要她。她有价值感和参与感了,就不需要使劲用唠叨提建议来参与了。


小庄:“我明白了,石老师,以后我可以试着做做。”





引导比阻止更好  


分享完这个案例,不知道会不会给阅读的你一点启发。


在关系中,当我们因对方某个行为而感觉头疼时,我们经常选择的方式是阻止或抱怨。而阻止或抱怨,大概率会让双方陷入一个越来越失控的互相攻击的逻辑中。


其实我们更需要学会看到对方行为的背后,或许那个行为背后只是想跟我们发生链接,想跟我们说说话,想要被陪伴一下,想要被“看见”等等。


发现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尝试去寻找新的链接方式,去代替阻止或抱怨。


因为我们阻止对方做A,不如引导并告诉对方如何做B。就像“大禹治水”一样的道理,把能量“改堵为疏”,是更高明的处理方式。


文止于此吧。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了心理困扰,欢迎加入“石虫语学友群”,我的团队“虫虫特工队”在这里等你。


如果你正在黑暗中,希望你可以在我们这里看到光


图片来自网络




— END —


SUNSHNE

邂逅阳光


石虫语学友群


或许你的微信群很多,但这个群,绝对是特别的一个。

 

生活里,大家都在经历“群体性孤独”。尤其我们经历心理创伤的时候,总会感觉无人商量、无处倾诉。设想一下,如果我们身边有一群经历类似、真诚交流的挚友,有一个心理学的专业团队,那将是多么开心的事情!

 

石虫语学友群,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它像一个温暖的家,大家可以在这里倾诉、解惑,可以找到理解、温暖,我们互相陪伴,互相扶持,一起成长。 

群内福利

SUNSHINE

学友群由以石虫语老师为核心的心理咨询师团队“虫虫特工队”打造,免费提供以下心理服务:


每日分享——虫虫特工队的各位老师会分享各种心理学知识,帮你保持积极乐观状态,天天成长。


直播授课——石老师的心理直播课非常受家长的欢迎(一年30场左右),剖析各种咨询案例,讲授心理疗法


答疑交流——当你遭遇心理苦恼,可以在群里询问交流。另外也有优先预约石老师的私密咨询(收费)。他会一直作为你的“私人心理咨询师”,伴你走过生活的沟沟坎坎

如何入群

SUNSHINE

入群不收费,但需定期完成群任务。


群任务很简单,就是给公众号文章点一下“在看”和“,几秒钟的事情。公众号一周发两次文章,会员一周需要完成两次群任务。每一次,群里都会统一提醒大家,不用担心错过。



请添加“毛毛虫”老师微信,由他引导入群或预约石老师的心理咨询。



虫虫特工队

2024年8月


写一篇文章需要2-3小时

您阅读只需2-3分钟

既然看到了这里,请您花2-3秒钟

给本文点个“赞”和“在看”吧

石虫语
话痨九段,一个会说相声的心理咨询师。给焦虑父母熊孩子送炭,给职场人生存夹缝打膨胀螺丝,给男女围城内外装潢补漆,职业戳穿、做伴、掌灯、壮胆、逗乐、解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