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三则

文摘   历史   2023-04-24 22:04   香港  

都是春秋时期的事情。

第一个故事

公元前664年,山戎侵略燕国,燕庄公不敌,向齐国求援。齐国此时正是“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在位,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号召,向山戎大举反攻,最终得以保全燕国。燕庄公对齐桓公非常感激,不惜优礼相待,亲自送齐桓公入齐境。齐桓公说:“我非天子,作为诸侯的您相送不宜出境,我不可以无礼于燕”。于是把燕庄公所至之地为界割与燕国,请燕庄公修复召公之政,如成康之时纳贡于周天子。

这个故事讲的是古人遵从礼节,保持本分,不敢僭越。

第二个故事

重耳是晋国国君晋献公的次子,其兄长是太子申生。因为晋献公宠爱骊姬,骊姬为了让自己所生的儿子奚齐立为太子,设计杀了太子申生。为避被杀,重耳出逃到外国十九年,一路受到轻视对待。

重耳后来到了楚国,受到楚成王以诸侯之礼相待。楚成王知道重耳是个贤能的人,有一天特地问他,以察重耳的心胸气度。他问重耳,如果以后你能够回到晋国,你要怎样报答我呢?重耳说,美女玉帛、珍禽猛兽等这些贵重东西,贵国都有的是,我还能用什么奇珍异宝来报答您呢?楚成王进一步试探他说,总归是有办法的吧!重耳再想想说到,万一以后晋楚两国在中原相遇交战,那我就避君三舍退后90里;如果还是得不到您停止进军的命令,那我就只能骑上马,拿着弓箭应战,和您决一胜负了。

后来重耳受到秦国的帮助返回晋国登基,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公元前632年,因楚国围宋,宋国向晋国告急,楚晋的军队在战场上相遇。晋文公重耳兑现承诺,先让晋国军队退让90里为报。楚国军队却乘胜追击,两军战于城濮,楚国大败,这就是春秋史上有名的城濮之战。晋文公因城濮一战而声威大震,奠定了霸业的基础。

这个故事讲的是古人知恩图报,言而有信,也是“退避三舍”这个成语的由来。后人用退避三舍这个成语来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是引申的意思。

第三个故事

公元前638年,宋国国君宋襄公联合卫国、许国和滕国讨伐臣服楚国的郑国,郑国向楚国求救,楚成王遂率师进攻宋国本土,楚宋两军相遇于宋国边境的泓水。

宋军驻扎在北岸,楚军自南岸开始渡河。宋襄公在北岸宋军营地督战。

在楚军渡河到一半的时候,宋国大将、宋襄公的哥哥公子目夷劝他,“楚军现在渡河到了一半,我们趁势掩杀过去,一定能打败他们。”宋襄公不以为然,人家还没渡河,就去袭击,有辱我们宋国仁义之师的威名。

过了一段时间,等到楚军全部上岸了,公子目夷又向宋襄公劝谏,“趁楚军现在乱作一团,还没有布好阵,我们发动袭击,还有打败他们的机会。”宋襄公依旧固执地摇头,“人家还没摆好阵势,我们就发动冲锋,还能叫做仁义之师吗?”

过了好长时间,楚军布好阵后,宋、楚两军开始冲杀。因为敌众我寡,宋军被打得落花流水,宋襄公本人还中箭负伤,后不治而亡。

这个故事历史上一般解读为宋襄公愚蠢而迂腐,自讨苦吃。但如果放在春秋时期甚至西周的历史背景去分析,宋襄公却是充分诠释了当时的贵族精神。西周和春秋时期战争的特点是讲究承诺,遵守规则,不以阴谋诡计取胜;对方没有排好队列时,本方不能进攻,是那个时代普遍的战争规则。宋襄公是正宗的殷朝贵族后代,从小受到严格的贵族教育,讲究仁义和规则是他根深蒂固的观念。在战争中,他当然希望取胜,但更希望赢得漂亮,赢得合理,赢得高贵。

中国历来自诩为礼义之邦。但礼义二字,其实仅存在于远古的春秋时代之前。战国时期,阴谋诡计、尔虞我诈开始盛行,后人甚至以《三十六计》而沾沾自喜。

所以,人常说,春秋之后,再无礼义。

行山者Allen
行山清心,旅游赏心,读史明心。探寻历史真相,分享历史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