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谋生的几钱碎银,笔者常赴台湾,所以对台湾颇有些了解。
一般人赴台,看到的是小巨蛋、101、捷运和夜市。而我感受最深的却是它的自然生态和历史人文,不管是台北的南北纵走线,还是太鲁阁、日月潭和阿里山,当然,还有遍布大街小巷的寺宫庙观。
说到寺庙和道观,不得不说到台南。
如果说,台北的寺宫庙观是十步一座,台南一定是五步一座。
如果不考虑原住民的原始文化,台南,正是台湾现代文明的发源地。
台湾的信史始于1624年。
在此之前,台湾还处于原始社会,只在台中、台南一带,有原住民松散的部落联盟存在,称为大肚王国。
当然,此时福建沿海一带和台湾已有很频繁的民间交流,比如兽皮贸易,大肚王国各部落的鹿皮,会卖给福建一带的皮货商。亦有一些福建沿海居民去台湾谋生,然后定居台湾。
1624年,荷兰东印度公司(VOC)登陆台湾南部,以军商结合的队伍,占领今台南安平地区(当时称为大员),并建热兰遮城(Zeelandia)为其防御要塞,开始了荷兰人在台湾的殖民统治。
安平古堡遗址
荷兰殖民当局为了开垦土地和运输货物而急需劳动力,但又无法从本国移民发展殖民地,于是开始招揽汉人移民台湾。此为汉人大量移民台湾之开始。
最初移民台湾的汉人虽然不过数万,但也提供了荷兰人发展经济所需的劳动力,而台湾南部经济就在荷汉相互依赖之下快速成长,所以亦有学者称其为共构殖民。
VOC雇主和汉人劳工的合影
当时一个里尔银币可购买1担(50公斤)大米,亦即1年的薪水可以购买约1200斤大米。笔者记忆中,70年代湘南农村集体经济,一个成年男子一年所得大概是200多斤大米。可见,当时荷汉共构时期,汉人劳工的收入还是蛮不错的。
殖民台湾初期,荷兰人以发展贸易为重,无意扩张。1635年以后,荷兰殖民当局对外贸易稳定,开始发起对台征服行动,并确立了荷兰人为领主、原住民为封臣的封建关系。
1640年代以后,随着台湾荷兰殖民当局的行政支出越来越大,荷兰人开始在台湾本地对原住民、汉人横征暴敛,以剥削原住民和汉人劳力为经济发展基础,引起了汉人的强烈不满。汉人和荷兰人开始冲突不断。
此时,中国大陆的明王朝摇摇欲坠,东亚海上霸主郑芝龙正强势崛起。而台湾的命运和郑芝龙家族也紧紧纠缠在了一起。
郑芝龙的前半生是一个草根逆袭的励志故事,其父郑士表是福建泉州府一小吏,其为长子,下有虎、麟、凤、豹四弟,小时候家境颇为困难。
郑芝龙早年跟随舅父黄程在澳门经商,他不但长得帅,人称“花美男”,并且精通葡萄牙文、日文等多国语言,是个精明的商人。后来在日本长崎,受到当地女子田川氏的青睐并嫁给了他。
1624年,田川氏在长崎平户岛生下一子,取名郑森,此男孩即后来大名鼎鼎的郑成功。
在平户岛,郑芝龙还认识了当时最有势力的大海商兼大海盗李旦,从此他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李旦因海上作风强悍被西班牙人称为“中国甲必丹”(Captain China,也就是中国船长)。李旦非常喜欢郑芝龙,还认了他做干儿子,甚至有古代八卦文章记载:郑芝龙年轻时长得俊,李旦与其之间有“特殊伴侣关系”。这多半是乡野流言,但李旦过世后,遗产一半给了亲儿子李国助,一半给了郑芝龙,证明两人关系确实非同一般。
郑芝龙作为义子继承了李旦的行事风格,极快地扩展自己的势力,还将不争气的李国助手上另一份遗产夺了过来。到1627年左右,郑芝龙已聚集数百艘船、数万之众,成为新一代“喊水会结冻”、整个东方海域上最大的海商兼海盗。那时,北起日本海、南到马六甲一带,都是他的势力范围,只要出现在海上的船只,不管是荷兰、日本,还是明朝政府的船只,都要跟他缴保护费才能安然通过,是当时整个东方的“海贼王”!
但他却在此时接受了明朝政府的招安。明朝廷封其为海防游击,称“五虎游击将军”。
受招安后的的郑芝龙,其实依然是个大海盗。并且因为有了明朝撑腰,他的势力扩展得更大,1633年他击溃了当时在全世界横着走的荷兰东印度公司舰队后,在东亚海上更是不可一世。
但精明强悍的美男子郑芝龙在后半生却行差踏错,走向了不归路。
1644年明朝灭亡后,残余的明朝宗室逃到南方,先后组织建立了几个新的政权,史称“南明”。
1645年,唐王朱聿键南下福建,被郑芝龙等人拥立为帝,改元隆武,这就是“隆武帝”。郑芝龙因拥立有功,被封为南安侯,不久又晋爵平国公,还被授予处理南明所有军事要务的大权,堪称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至此,郑芝龙以一介海盗的身份,摇身一变朝廷重臣,走上了人生巅峰。
其长子郑森也得隆武帝赏识,受赐国姓“朱”,名“成功”。
可是,仅仅一年有余,郑芝龙就发挥“商人无祖国”的精神,积极响应清廷征南大将军多罗贝勒博洛的诱降,不顾其长子郑成功的再三哭谏,带着另外三个儿子,背叛了南明朝廷,投降清廷。
其妻田川氏自尽。
但郑芝龙这次押错宝了。投降后,清廷并没有兑现博洛对郑芝龙承诺的“闽粤总督”职位,没有让他在东南沿海继续当土皇帝,而是被送到北京,仅授其一等精奇尼哈番(子爵),并授官内大臣。
其后,郑成功率众在福建沿海抵抗清兵,成为清廷的心腹大患。
郑成功幼年随母亲生活在日本,于六岁时才被父亲郑芝龙接回福建安平镇,年纪稍长后被送往金陵求学,成为监生。正是在金陵求学时期,他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忠君思想彻底根植于心。
郑芝龙降清后,郑成功率领父亲旧部与宗族在东南沿海继续抗清,成为南明主要军事力量之一。他仰赖沿海地区的税款,并与当时荷兰商人进行交易,筹措军饷。
自1657年起,郑成功三次北伐江浙,九征闽粤。郑军一度从海路突袭围困清江宁府,然最终仍遭清军击退,仅得凭借海战优势固守厦门、金门两岛。
1659年,曾在台湾担任荷兰翻译的何斌向郑成功谏言,台湾物产丰富,而荷兰人的统治并不得人心,可以攻取台湾以建立反清复明的基地。
1661年4月,郑成功率军约2万5千人自金门出航,横渡台湾海峡,先后攻占荷兰人建造的普罗民遮城、热兰遮城,翌年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援军,以大员为基地建立承天府。
台南的郑成功像
多年来,被软禁在北京的郑芝龙的主要任务就是为清廷劝降自己的儿子郑成功,但经过数年努力,始终无功而返,直至郑氏军队打败荷兰人攻取台湾,站稳了反清复明的脚跟。
至此,清廷已经完全失去了耐心。1661年11月,清廷将郑芝龙和他在北京所有的家人全部斩首。郑芝龙的传奇人生就这样划下了句号。
1662年2月1日,荷兰东印度公司政权向郑成功签约投降,台湾进入明郑时期。福建沿海汉人开始大量移民台湾,这些移民就是后来所谓的本省人。
1683年10月,郑成功的孙子郑克塽在清军攻台时向清将领施琅投降。
自此,台湾正式纳入清帝国版图。
郑成功的儿子郑经在位时,曾向康熙帝请求,比照李氏朝鲜事例,以称臣朝贡、世守台湾等条件和大清谈判。但清帝憎恨其父郑成功抗清而给予拒绝,坚持郑氏须剃发易服。
显然,谈判最终未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