兆旭兄策划了一个“穿城而过·走读深圳”系列讲座,命我本周六也讲一次。这些年当了太多次“著名业余主持人”,忽然有人请当主讲嘉宾,我有一种转岗升级的感觉,高兴之余一时不知讲什么题目才好。兆旭说还是讲你的“深圳阅读史”,我欣然领命:我不讲“深圳阅读史”,我讲“阅读深圳史”。这个讲题也符合“穿城而过·走读深圳”的题旨:我穿的是书城,过的是图文,走的是岁月,读的是都市。所以有“打开《深圳》这本书”讲题。
并不存在一本我梦想中的叫做《深圳》的巨著。就要45岁的深圳特区,其实已经具备了产生这样一部大书的体量、质量,可惜书还没写出来。但是,书名中带“深圳”的书四十年间可就出版了太多了;书名中不带“深圳”但是写深圳的书更多。深圳图书馆“深圳人著作目录”已经出了好几本,其中就收录不少“深圳人写深圳”的书。
所以,我一直想象着有这样一本巨著,名字就叫《深圳》。当我们把深圳当成一本书,至少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深圳人就都成了《深圳》的读者。就像我们共读一本书,各有各的读法,各有各的视角,各有各的收获,我们共读《深圳》也是这样,各有各的打开方式。
本周六,我打开《深圳》的方式,就是从成百上千册写深圳的书中,选出我读过且喜欢的十种。这样的选择,不可能不挂一漏万。但是如果不挂一漏万,这十本书就永远选不出来。
我选的是:
《袁庚传奇》。
如果接着列举,完全可以有一个更长的书单,比如《深圳自然笔记》《街巷志》《深圳传》《花季·雨季》《新安县志》《深圳人》《深圳风物志》《深圳日记》等等。恕我孤陋寡闻,此刻我也只能想起这些。
通过阅读写深圳的书而了解深圳,就像通过阅读一堆参考书而研究一部名著,我们尽可以各选各的论题,各找各的参考书,不必担心会偏离标准大纲,因为根本没有标准大纲。所以,打开《深圳》这本书,我且先分享我选的十种。它们都在讲述自己的深圳故事,而它们自身也各有各的故事:这才是它们的迷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