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继续读《竺可桢年谱长编》第一卷,得知《科学》杂志1915年首次采用中文文字横排,首次引入西方标点符号。
边读此部年谱,边补订《中国学生留美时间线》。
缘起:本年11月10日我一时兴起整理了一份《中国学生留美时间线》,那当然是相当粗陋又太多疏漏的。后在《中国留学史萃》(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2)一书中发现两份年表,一为《中国近现代留学大事记(1847-1949),一为《新中国留学教育大事记(1949-1991),分别由王琪、曾渝编撰。我据此对我那份“时间线”做一些增订,希望渐渐全面、丰满起来。
又:今读《竺可桢年谱长编》(李玉海等著,启真馆出品,浙江大学出版社2024年11月第1版),继续补充相关材料。
文中红字为第一次增补,蓝字为本次增补部分。
*********************
1847年,容闳与同学黄胜、黄宽赴美求学,带领者为香港一所英国人所办教会学校校长布朗,其所需经费由在港英美报馆商人资助。7年后容闳学成归来,开创了最早的中国留美教育事业,史称“中国留学生之父”。他曾经说,“予之一身,既受此文明之教育,则当使后予之人,亦享此同等之利益。”“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
1853年,上海王家码头教会学塾的吴虹玉跟随美国贝里舰队赴美留学。
1854年,美国圣公会传教士波英特带领其教会学生延永京、杨锡麟赴美留学。
1867-1868年 容闳自美留学回国后,竭力向清廷提议派遣学生赴美。
1871年,清廷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联名上奏清政府:“挑选聪颖幼童赴美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师夷长技以制夷”。持。清政府决定,从沿海各省访察考选一批年龄在 12-16岁的幼童;在上海设立选派培训幼童专门机构,集中管理幼童留美事宜。当时国内对国外情况十分陌生,人们多视出国留学为险途,应者寥寥。容闳遂赴家乡广东香山招考学生。
1872年8月11日,容闳组织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赴美留学。传统科举制度与传统儒学教育格局从此开始打破。
1872-1875年,清政府每年遴选30名少年渡洋深造,4年共派出120名,他们是最早的官派留学生,也是近代史上政府首次大规模官派留学。
1873年,上海、香港有7名学生随第二批幼童30人自费赴美留学,或为自费留美之始。
1874年,中国留学事务所大楼在美国康州哈德福特市建成。
1878年,詹天佑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主攻铁路工程。回国后曾担任京张铁路等项目的总工程师,是中国近代铁路工程领域的先驱。自本年起,孙中山在夏威夷的火奴鲁鲁读中学。
1881年,因唯恐留美幼童全盘接受西方文化,对儒学孔教失去兴趣,清政府将留美学生全部撤回,留美幼童计划夭折。同年,宁波女子金雅妹由美国人麦加梯送到美国读医学,是为已知女性出国留学第一人。
1890 年,总理衙门奏准出使英、俄、德、法、美五国大臣每届各带2名留学生。
1895 年
总理衙门奏准出使英、俄、德、法、美五国大臣每届各再增带2名留学生。
1902年,鉴于留日学生增长过快,欧美留学生太少,清政府令各省督抚,筹集经费,选学生派往西洋各国,“讲求专门学业,务期成就真才,以备任使。”
1903年,湖广总督端方两次从湖北各学堂选拔学生 58人,派往欧美各国留学。其中德国20人,美国10人,俄国4人,比利时 24人,所学专业多为机械制造、路矿学等。
1904年,端方续派45人赴欧美各国留学,其中美国两人。川督锡良派33名学生赴欧美留学。湘抚赵尔巽派6名学生赴欧美留学。
1905年,上海实业学堂选派8人赴美留学。广东实业学堂选送15人赴美留学。
1906年,袁世凯派北洋大学学生22人、教习4人赴美留学。山西巡抚恩寿派山西大学堂预科毕业生20多人赴美留学。
1907年,端方派11名男生、4名女生赴美留学,宋庆龄即4名女生之一。当年,中国留美学生约有600人。
1908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授权总统罗斯福退还中国部分庚子赔款部分,用于资助学生赴美留学等。总额为10785286.69美元。7月,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将“退还”部分“庚款”决议照会清政府外务部。外务部和学部会奏以美国“减少”赔款,自翌年起每年派赴留美学生100名。11月,清政府谕准赴美留学生按省分派。
1909年,美国退还部分赔款。经中美双方商定,外务部拟订派遣留美学生办法,颁行《遣派游美学生办法大纲》与《考试毕业游学章程》。在京师设立游美学务处。从是年起,每年派一定数量的中国学生赴美留学。在京郊清华园成立游美肄业馆,并由其考选第一批 47名学生 (内有梅贻琦、王士杰、秉志、胡刚复、金邦正、张子高、王璡等人)赴美留学。学生赴美前,须在留美肄业馆培训,作为留美预科。同时,在华盛顿设立留美学生监督处。10月,首批“庚款生”赴美。是年,容闳《西学东渐记》在美国出版。
1910年
3月11日(宣统二年二月初一)学部上奏“学部札各省提学使考选学生及考送游美学办法(附章程)”。奏定遣派游美学生办法大纲,提出第一格与第二格学生如何进行考选。后附《考选学生办法》及《各省提学使考选学生办法》。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办法》共五章。“第一章 招考学生学额”:“第一节 本年招取第一格学生,遵照奏案,一面在京招考,一面由各省提学使招考。录取合格学生,不拘额数,送京复考。”
“第二章 招考学生程格”:“第一节 凡报考第一格学生,以年在十五岁以上,二十岁以下者为限。报考第二格学生,以年在十二岁以上,十五岁以下者为限。第二节 各生均须身体坚实,体格完全,身家清白者。第三节 各生均须自量能力志愿,不至中途辍业者。”
“第三章招考学生学科程度”。关于招考第一格学生学科程度:“一中文论说,二英文论说(作文翻译),三历史(须曾读过普通史,其并读过希腊、罗马、英国、美国专史者尤佳),四地理(普通地理学),五算学(须曾习英文代数、平面几何、平面三角,其并习过高等代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学者尤佳),六格致(中等理化学、动植物学、生理学),七德文或法文(二者中须曾习一门,能作文翻译,其曾兼习拉丁文者尤佳)。右列学科,自第二项至第六项,均用英文考试。其第七项之德文或法文,如有未曾习过,而其他各科学,均能合格者,亦准与考。”
“第四章 报考规则”:“第二节 在京投考各生,限于五月二十七日起至六月初二日止[系阴历编者]。旗籍取具佐领图片,汉籍取具同乡京官印结,到史家胡同游美学务处报名,听候考试。第三节 咨送及投考各生,均应亲到学务处填写报考书,并缴四寸相片二张。第四节 各生填具报考书后,由学务处发给准考凭照一纸,随带入场。”(《学部札各省提学使考选学生及考送游美学生办法文附章程》,载《教育杂志》第2年第4期,第23-27页)
是日 学部奏请对主持留学事务官员的选派。前署外务部左丞右参议兼学部丞参上行走周自齐,充学务处总办,业经奏明在案。学部郎中范源濂、外务部主事唐国安,充学务处会办,驻美使署参赞候选道容揆,充驻美学生监督。得到奏准。(《又奏请派学部郎中范源濂等充游美学务处会办等片》,载《教育杂志》第2年第4期,第27页)【采自《竺可桢年谱长编》第一卷页67-68)】
4一5月 学部下令禁止留学生在学习期间与外国人订婚、结婚。
7月21日(阴历六月十五)(北京)外务部会同学部在法政学堂考试游美学生,第一场投考者共434人。上午考中文,题为“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说”,系从《孟子》第四章而来。下午考英文作文,题为“借外债筑路之利弊关系论”。考试时英文又加文法题五条。
7月25日(阴历七月初一)(北京)发榜,初试录取272人。第一场考试凡平均分数及格者悉予录取。竺可桢榜上有名,列第137位。胡适列第10位,赵元任(宣仲,宣重)列第24位,钱崇澍列第63位,周铭列第 214位,胡达(后改名胡明复)列第238位,周仁(子竞)列第269位。要求被录取者于20日起至22日每日上午六时前,赴法政学堂听候考试各种科学。并于23日上午八时检查体格。【《竺可桢年谱长编》页69】
8月2日,(北京)发榜,录取赴美学生70名。第一名杨锡仁,竺可桢升列第 28位。同榜中赵元任列第2位,钱崇澍列第16位,胡适列第55位,周仁列第 67位。【《竺可桢年谱长编》页72】
8月3日,外务部给赴美留学生训话,反复叮嘱三点:要带一面大清帝国的黄龙旗,不许革命;不许信洋教;不许娶洋婆。
8月16日,第二批“庚款生70人乘“中国”号轮驶向美国。
1911年,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在北京设立。《清华学堂章程》颁布。清政府派第三批庚款留美学生63人赴美,内有章元善、姜立夫、梅光迪、杨孝述 吴宪等人。当年在美留学生约有800人。
留美中国学生总会是年成立。
1912年,清华学堂准备赴美的学生因辛亥革命纷纷返回家乡。同年民国成立后学生们陆续返校。民国政府继续利用美国退还庚款派遣学生留美。从1912年至1929年,每年都派遣学生赴美。据清华大学校史编辑组统计:从1912年起至1929年清华学堂改为国立清华大学止,共计派出留美学生1200余人,此外还有庚款津贴的留美自费学生476名,特别官费生10 名。
1913年,北京成立欧美同学会,后上海也成立欧美同学会。
1914年,教育部发布《经理留学美洲学生事务暂行规程》。清华学堂考送10名女生赴美留学。此后依例每年考选一次。留美学生胡明复、赵元任等创办《科学》月刊。
6月 任鸿隽在《留美学生季报》发表《建立学界论》。6月10日 美国绮色佳城康奈尔大学中国留美学生任鸿隽(叔永)等发起编辑《科学》月刊,“决意先从编刊《科学》杂志入手,以传播科学提倡实业为职志”。任鸿隽等发起创建科学社,最初仅是一个股份公司形式的团体,主要目标是集股创办传播宣扬、普及科学的《科学》杂志。科学社(Science Society ) 发出《科学社招股章程》。
1915年,留美学生创立“中国科学社”,提倡“科学救国”。
1月,《科学》杂志创刊号在上海发行,刊载任鸿隽《说中国无科学之原因》。同期刊发赵元任《和平进行曲》。《科学》杂志首次采用文字横排,首次引入西方标点符号。
3月,任鸿隽、杨铨在《留美学生季报》发表《中国于世界之位置》、《介绍〈科学〉与国人书》。
4月。《科学》杂志推出“战争号”。杨铨在《科学》发表《战争与科学》。
5月,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中国留美“庚款生”就“二十一条”爆发笔战。
7月,杨铨在《科学》发表《学会与科学》。
10月 中国科学社在美国由股份公司改组为学术社团,任鸿隽任社长。任鸿隽在《科学》发表《科学与工业》。
是年容闳《西学东渐记》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中译本。
1916年,教育部发布《管理留美学生事务规程》。清华学堂开始考送专科生赴美留学,本年度考送10人,此后每年考送一次。
同年,教育部公布《选派留学外国学生规程》,规定官费生资格为大学及专门学校2年以上的教员、国内外大学与专门学校的毕业生。出国留学考试先由各省举行初试,再由教育部组织统一考试。
1917年,教育部决定设24个官费留些欧美名额,用于派遣直辖各学校教员出国留学。北京美专即请示教育部于此项24名额外另设专学美术、音乐名额。
1924年,美国颁布移民法,限制亚洲学生入境。当年中国留美学生约有1600 名。美移民法公布后,北洋政府教育部通知各省停派赴美留学生,但随即取消禁令。美国议会两院通过将部分庚子赔款“用以发展中国之教育及文化事业 ”,之后赴美留学生人数大增。同年,梁思成与林徽因一同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
1929年,清华学堂改名为国立清华大学,继续利用庚款派遣学生赴美留学。
1929 年以后,除各省市举行公费生留学考试外,国民党政府继续利用各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派员出国留学,并定期举行公费留学考试。清华大学共举办6届,录取132人;中英庚款考试共进行8次,录取177人;其它对日本、比利时、法国等也都进行过此类选派。
1939年,钱学森获加州理工学院航空与数学博士学位,1947年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1955年回到祖国。
1944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学校、学会、公司提供奖学金,接收中国留学生。美国同时提供经费,邀请中国学者前往讲学。从1944-1947年,通过有关国家提供奖学金和其它资助出国留学和讲学者近1200 人。
1945年,杨振宁获庚款留美资格,赴芝加哥大学期间留学。1957年与李政道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46年,李政道赴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1957年与杨振宁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48年,留美进步学生学者在美国匹兹堡、纽约、芝加哥、费城、明城等地建立“建社”、“明社”、“中国问题座谈会”等团体,在留美学人中开展动员回国活动。同年,邓稼先赴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留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参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同年,在美国大学的中国学生总计2710人,分布于全美45个州。1949年留美学生又增加40%,计3797人。
1949年,留美学生学者进步团体在美国中西部地区组织“美中科协”,并在芝加哥召开成立大会,选举葛庭燧为大会主席,编发《美中科协通讯》数期。不久在匹兹堡召开“留美科协”代表大会,仍选葛庭燧为大会主席,编发《留美科协通讯》,发动留美学生学者回国。8月后,“留美科协旧金山海湾区分会”、“洛杉矶区分会”、“西雅图区分会”相继成立,在动员和组织留美学生学者回国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