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均为《周庄身世》书影。摄影:黄伟钊
1
看到苏州周晨设计的《周庄身世》获2024年“中国最美的书”称号,我一点都不惊讶。“世界最美的书”“中国最美的书”之类,他都拿了十几回了吧。如果连续几年他都没获此等奖项,这倒值得注意了:洗手不干了?愤而转行了?心情不好了?那我非得跑苏州一趟,和王稼句一起追访周晨,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不可。
虽如此说,《周庄身世》的设计还是让我无法做到处变不惊。或者可以说,叹赏多时之后确认,虽曾多次端详周晨“最美的书”,这次的收获却是最多的。
《周庄身世》启迪我更加确信AI时代书籍制作的一个方向:怀旧。
2
书籍不仅可以通过原创内容让我们求新,也可以经由创意设计让我们怀旧。而且,书籍越来越是用来怀旧的了。这没什么不好,或者说,这也很好,甚至更好。
信息载体的数字化、去纸质化并非是什么大势所趋,而是早已经成为现实,而且必将成为更大的现实。但书籍是众多艺术形态的整体,书之为物作为体现书籍之美的艺术品则不会消亡。AI没有历史感,没有怀旧需求。纸质书籍满足人类回首往事、睹物思人、抚慰乡愁的功能也不会消亡,专为怀旧而特别设计的书籍自然尤其不会消亡。
书籍也许正在重演瓷器的命运。
3
打开快递包装,我首先看到的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个大信封。小心翼翼将书取出,我看到的还不是一本书,而像是一摞装订在一起的大大小小不甚整齐的旧纸。我一下子找到从档案袋里取出陈旧档案的感觉。这是一宗“周庄身世档案”。
我一遍一遍翻动书页。先不阅读,只翻阅,观赏,任不同开本、不同颜色、不同质地的纸张在手上次第掠过。这时你听到的不是思想撞击的动静,而是岁月流过的声音。
还翻出来一个信封。心想,这周晨现在愈发老派情怀了,不仅赠我以书,还要致我以信。结果是我想多了:信封里装的诚然是一封手写的信,却是原色复制此书著者杨明义先生1985年给“昆山县委领导”的一封信。这却是周晨想多了,竟然有这样别致的设计,而且,信封里还有一张旧船票,是1978年10月2日苏州至周庄的轮船客票。这很像是一份邀请:一起坐船回一趟周庄,三四十年前的周庄。
4
《周庄身世》分八景、序言、再现、旧影、写生、入画、回访7叠,每叠纸色各异,大小参差,像精心收藏且细心整理的记忆。所有的内容都是从昔日风景中提炼出来的视觉:黑白图片,写生画稿,手写文字,绘画作品,胶片意向……
严格地说,这本书既是用来“阅读”的,更是用来“观看”的。谁知道呢,AI时代,“看”书,可能就是读书的主要方式了,就像看展览,看博物馆。
周晨的书籍设计一向着力营造怀旧情绪,每每刷新我们对书籍的观感。而这次的《周庄身世》,让我想的更多的,却是书籍的未来。准确地说,是书籍如何成为书籍才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