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胡建刚院长之邀,今天在华大华文学院做了两场讲座,研究生一场,本科生一场,讲的都是我感兴趣的题目,感觉很棒。建刚教授主持第二场讲座时拈出“专业、热爱、享受”三个主题词纵横发挥,一新耳目,形同“解码”收藏心理。参加两场讲座的学生从头听到尾,更踊跃提问,且不乏尖锐问题,令我对华大年轻人有崭新认识。
一直以为华侨大学在泉州,认识宗兄建刚后才知道他们早在厦门有新校区。尤其华文学院的来龙去脉,此次才清楚,不由生起敬畏之心。华文学院的龙舟池校区简直是“小而美”的代表,“嘉庚风格”神采独具,红砖楼,大王椰,配以厦门海边集美学村的蓝天白云,真教人开阔心胸,发思古之幽情,生图新之情怀。罗老师带我们在学村穿街度巷,集美中学、陈嘉庚纪念碑与纪念馆、大社戏台、陈家祠堂等等一一看过,信息密集,一时难以“编码”。最有趣者,是我在集美中学楼下用手机仰拍三楼楼道上的学生时,镜头里的几个孩子立刻朝我比出“V”字手势,露出笑容,从容淡定,心态轻松:太可爱了。
关于女海盗郑一嫂,这次来华大之前准备讲稿时,我不仅找到了故事的新讲法,也搜集到了珍贵的新文献。1830年,清人袁永纶《靖海氛记》问世(1830初刊、1837年续刊)。袁氏撰此书记述张保仔、郑一嫂、郭婆带等海盗骚扰粤东各地以及后来陆续受降的经过。神奇的是,1831年《靖海氛记》在伦敦就有了英译本,另附印英国人格拉斯普尔对自己遭郑一嫂红旗帮绑架的忆述。这样的中译英速度,堪称前无古人,开创了一个先例。据研究,译者纽曼为德国犹太人,生于1798年,1829年到广州,1831年回国,后来成为慕尼黑大学中文教授。纽曼译本和格拉斯普尔的记述从此成了西方人获取郑一嫂事迹的主要来源,博尔赫斯写《女海盗郑寡妇》的灵感也间接与此书有关。目前已知国内图书馆未有收藏雕印版《靖海氛记》者,大英图书馆入藏一种续刊本。我在网上试着搜索《靖海氛记》1831年版的英译本,竟然让我搜着一本,真是难得的书缘。此前我还在阿罡书房买到过一种“公鸡版”《格拉斯普尔先生与中国海盗》,1935年版,英国木刻大师吉宾斯插图版,精装限量编号本,由英国历史学家、游记作家Owen Rutter (1889 –1944年)编辑。对华南海盗研究者而言,这又是一种十分难得的文献,艺术价值倒还在其次。因读博尔赫斯小说而旁逸斜出的夜书房“郑一嫂小专题”,眼看已有点意思。今天下午一看华大华文教育研究院的同学们听我讲女海盗故事听得津津有味,我就放心复开心了:有年轻人愿意听,郑一嫂的故事就有生命力,我该为《女海盗郑寡妇》做笺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