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澂”这个名字我是知道的,但是我没留意他是苏州人。今晚餐叙时王稼句和周晨又各自消灭了我一个认知空白点。
王稼句说,山东人为什么能闯关东?山西人为什么能走西口?是吴大澂的功劳呀。
周晨说,大收藏家吴湖帆的爷爷是谁?吴大澂呀。
好吧。
我出生时是山东人,第二年变成了河北人。虽如此,“闯关东”这事我从小就知道。还有一个词说的也是这事,叫“下关外”。多年以后才明白,“关”指的是山海关,“关外”也就是现在说的东北。
我们村里许多家庭都有亲戚在关外。我们家族一位伯父年轻时闯关东,终老沈阳。我的父亲也曾经闯过关东,不知为何未能留下,1940年代后期回到了故乡。我的二舅闯到阜新,在煤矿工作到退休。1984年,听闻他病重,我就陪母亲去东北看望,到了阜新才知道二舅已经下葬好几天了。回程路经沈阳,我们去我那位伯父家住了几天。记得有几次吃饭前堂兄都提暖水瓶去商店打一壶散装啤酒回来,我十分羡慕,觉得沈阳的生活真现代。
今天在飞机上读电子书《江苏读本》时我还在想,晚清以降山东河北一带为什么流行闯关东?他们为什么很少闯到南方来?比如江苏。既然吴大澂与此事大有干系,我得找点资料,释疑解惑。
叶兆言老师在《江苏读本》中叙述历史上中原人几次移民江苏的故事时,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他说在中国南方许多地区,无论离江苏不远的江西,还是海南、福建、广东与广西,都有所谓“客家人”,他们移民来此,聚族而居,顽强地保持着客家文化,与土著居民或多或少地保持着距离,以致形成了一种特色文化。可是,多少年来多少北方人移民到江苏,江苏为什么没有“客家人”一说?“北方移民来到了江苏,没有什么水土不服,很快就变成了地道的江苏人,无论他们是流落在江淮地区,还是最终到了长江以南一带定居。”为什么?
“认同北方的中原文化是江苏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叶兆言分析说,“江苏是一个可以让外来移民生根的地方。……发生了大规模的移民后,外来的移民很快就能喧宾夺主,很快就与江苏无缝对接,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江苏应该是中国最不排外的省份,它可以接纳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
我就是读到这里,想起我的家乡一百多年来似乎中断了往南移民的传统。他们喜欢下关外,闯关东。我还以为这是“返乡情结”使然。据方志文献,故乡的众多父老乡亲其实也都是移民的后代,他们的列祖列宗大都是明永乐年间自山西等北方地区迁居而来。他们后来喜欢走西口、闯关东,莫非基因中有来自遥远岁月的返乡回家的冲动?
谁知晚上苏州聊天,又聊出一个吴大澂来。看来不论“闯关东”还是“走西口”,怎一个“返乡”了得。
网上的资料说,吴大澂(1835年-1902年)是清代官员、学者,江苏吴县人,同治七年进士,授编修,出为陕甘学政。1877年(光绪三年)赴山、陕襄办赈务,不辞劳苦,亲赴灾区察勘,得左宗棠、曾国荃等保荐,次年,授河北道。1880年(光绪六年),诏给三品卿衔,随吉林将军铭安办理宁古塔、三姓、珲春等东陲边务……。著有《古玉图考》《愙斋集古录》《说文古籀补》《权衡度量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