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力漫谈(4):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职场   职场   2023-12-13 18:30   广东  

星标“网文之年”,不错过深度好文,步骤:

点击上方△蓝字→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

原创作者:江   

题图插图:江永胜



在上一期的“学习力漫谈”中,我们谈到学习毅力养成要从学习目的、学习动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学习阻碍等方面着手,讨论了如何确立清晰的学习目的、如何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


本文衔接上一篇,继续探讨学习毅力是怎样炼成的,重点阐述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们知道,人类是一种习惯性的动物。


无论我们是否愿意,习惯总是无孔不入,渗透在我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杰克·霍吉在《习惯的力量》一书中说:


我们每天高达90%的行为是出于习惯。如果把习惯比喻为飞驰的列车,惯性使人无法停步地冲向前方。前方有可能是天堂,有可能是深谷,习惯就是你的方向盘。”


众所周知,习惯是靠一点一滴,循环往复,无数重复的行为动作养成的,好的习惯,坏的习惯莫不如此,只是结果不同而已。


学习习惯也不例外,它是一种通过不断重复而形成的学习规律。


当你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时,学习就会成为潜意识里的动作,而不是一件苦差使,学习毅力也就成了学习习惯的必然结果。


人们常说:“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一个人命运的基石都是由养成习惯的行为决定的。


为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可以尝试在学习过程中采取以下几种行为。



 1   化整为零,分割学习任务


人的注意力持续时间是有限的,学校将每堂课分成几十分钟一节,就是考虑到这个因素。


成年人的学习也是一样,为了确保学习效果,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就是把一整段的学习任务化整为零,用计时器设定好每一个小模块的完成时间,中途预留短暂的休息。


分割学习任务常用的方法是“番茄工作法”,即把大块的学习任务切割成若干小份,每段预计25分钟完成,称为一个“番茄任务”。


每个番茄任务不可分割,必须专注学习,中途不允许做任何与该任务无关的事,直到预定的闹钟响起,然后在纸上画一个“X”,进行5分钟左右的短暂休息后,再开始下一个番茄任务。


每完成4个番茄任务,可休息较长时间,比如15分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每一个番茄任务的时间设置可根据任务复杂程度稍作调整,以20-30分钟为宜。



 2   随时记录,攻克薄弱环节


我们在学习当中遇到难以理解和消化的知识点时,往往容易跳过去,或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去,以此来逃避困难,这是非常不可取的行为。


推荐的做法是,当我们遇到学习的薄弱环节时,随时记录下来,事后找时间回头学习,或向能人、专家请教,然后把理解、消化后的知识内容补充记录在原来的笔记下面。


这相当于我们在学校读书时用到的错题本,需要的时候还可以拿出来翻阅、复习,强化理解,直到完全掌握。



 3   合理安排,优先解决难题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黄金学习时段,即学习效率最佳的时间范围,可能是早上起床后的2-4个小时,可能是午睡后的3-4小时,也可能是晚上睡觉前的2-3小时,因人而异。


在这个时间段,我们的大脑可以专注于需要消耗大量脑力的活动,如阅读、写作、编程、分析和决策等。


为了激发持续学习的行动,在黄金学习时段,要优先安排学习那些相对较难的知识内容,这样才能产生较好的学习效果,让我们在看到学习进展后更好地保持学习毅力。



 4   劳逸结合,保持学习热情


很多人对待学习任务都希望一气呵成,尽快完成,但这并不是高效学习的方式。


与此相反,在学到一定程度并达到最兴奋点的时候停下来,有助于把所学的知识记得更牢,并在下次学习时更快进入状态。这种现象叫“蔡格尼克记忆效应”,是由立陶宛心理学家布尔玛·蔡格尼克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指人们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情,比已处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


匈牙利籍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在“心流理论”中指出,人们在心流状态下最为快乐,这是一种对正在进行的活动和所在情境的完全的投入和集中。


当人们专注于一件事时,内心会感到高度兴奋和充实;当挑战一旦降低,就会陷入无聊的境地;而当挑战再次提高,又会变得焦虑。


所以,我们在学习中最兴奋的状态下撤离,带着愉快的记忆离开,会让自己对下一次挑战充满期待,维持热情,有利于学习行为的持续。


另一方面,中国人常说学习和工作要劳逸结合,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需要有“停机”时间来处理它接受的信息,而最好的“停机”方式就是运动和睡眠。


也就是说,对于大脑而言,运动也是一种休息的形式。


研究表明,由脑力活动造成的神经疲劳能通过体育运动得到有效缓解,运动能放松大脑,让大脑更清醒。


因此,无论是基于上述哪一种理论,我们在学习处于兴奋状态时及时撤离,以运动或睡眠来调节大脑的活力,有助于保持学习热情,促进学习毅力的提升。



 5   善用大脑,调节思维模式


人的大脑通常有专注和发散两种思维模式。


专注模式主要负责知识的细节,发散模式主要负责知识的整合,即从更整体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一般情况下,这两种模式不是同时存在的,一个人同一时间只能处于其中一种模式。


当我们专注于眼前的知识细节时,就不太会从整体考虑;当我们进行知识整合时,对大部分细节就会予以忽略。


当然,这两种模式是可以相互切换的,也是相辅相成的。


如果没有知识整合,细节就像四处散落的珍珠,难以形成体系性的知识组块;但如果没有知识细节,整合工作就缺少了原材料,无从谈起。


既然在学习时两种思维模式不能同时并存,但又缺一不可,我们就要学会善用大脑,有意识地调节思维模式,具体做法是:


当你专注于一个问题而又毫无进展时,就可以尝试转换为发散思维模式,比如做做操,散散步,闭闭眼,或做点轻松的休闲运动,等你再回来时,也许会发现有了新的思路,或是在发散思维时就灵光一现,悟出了新的道理。据说,发明家爱迪生在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就会坐到躺椅上去休息,手里抱着一个球,下边放着一个盆,当他睡着时,球就会掉到盆里,在他惊醒的瞬间,经常就会有新的点子冒出来,成为他发明创造的来源。


学习知识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提升创造力,而创造力一般存在于发散思维当中,但专注思维又是创造力的基础,二者必须经常转换。


END —




支持原创,点亮在看

网文之年
人生总在营销,以胜任演绎角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