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辣滚烫》票房“热辣滚烫”,对产品、营销、管理和赋能有何启示?

职场   职场   2024-02-28 18:30   广东  

星标“网文之年”,不错过深度好文,步骤:

点击上方△蓝字→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



1

《热辣滚烫》票房为何“热辣滚烫”?


自官宣以来,电影《热辣滚烫》热度不断,“贾玲减重100斤”成为龙年春节档的热门话题。


2月26日,据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热辣滚烫》上映17天,票房突破33亿元。


该片目前位居2024年票房榜首,影史票房排名第16位这意味着贾玲将凭借《你好,李焕英》和《热辣滚烫》,再次成为全球票房最高女导演。


根据猫眼专业版预测,《热辣滚烫》内地总票房最终为38.84亿元,将冲击影史第11名。


然而,有不少观众在看完《热辣滚烫》后,将它和张艺谋导演的《第二十条》对比,认为前者远不及后者那样直抵人心、催人泪下、引人深思。


某业内专业人士评价,贾玲前后导演的两部电影都拥有超高的票房和人气,秘诀只有三个字,就是“接地气”!


本文之所以愿意“蹭热度”探讨这个话题,最重要的原因是《热辣滚烫》给我们带来的诸多启示,包括产品运营、市场营销、团队管理和培训赋能等方方面面。



2

产品运营如何“接地气”?


一般来说,在考核机制的压力下,产品经理最大的痛苦,是一线销售人员对TA所运营管理的产品不愿卖、不敢卖、不会卖。


在这种情况下,产品经理最容易想到的办法无外乎两个:


一是下指标,考核基层销售人员的产品销量或价值积分;


二是给激励,设置产品销售专项奖励,期盼“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然而,任何一家公司纳入考核激励的重点产品都只有少数几个,以上两个方法对大部分产品来说都是不现实、不可行的。


此时,为了促进产品的销售,产品经理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接地气”——俯下身子,贴近一线,做好赋能支撑,收集来自客户的声音。


产品运营“接地气”的具体做法至少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直接与销售人员一起走访客户。


产品经理要亲自向客户销售自己的产品,通过实践总结销售方法和套路,并借此机会收集客户对产品的意见和建议,用于后续对产品的优化和改进。


二是对一线销售人员开展实战带练。


产品经理要把总结提炼后的有效方法传授给一线销售人员,并从中不断吸收优秀经验和做法,总结成功案例,通过优化迭代,逐步完善销售方法。


如此这般,一线销售对那些未纳入考核激励的产品才能逐渐找到感觉,慢慢就会形成“星火燎原”之势。



3

市场营销如何“接地气”?


据观察,企业中经常有市场营销人员喜欢把营销策划方案做得很“高大上”,看起来非常“洋气”,广告画面可能也很“养眼”,但最终效果却往往差强人意。


比如某运营商曾做过一个关于“全光WIFI”产品的视频广告,画面一出现就是一位衣着时髦、珠光宝气的女明星,站在一栋大HOUSE的客厅里,以优越感十足的语气叹道:


“房子太大,很多地方WIFI信号覆盖不到,手机刷视频老卡,怎么办?”


随后,画面切换到信号无处不在的移动通信情境,配合画外音:“多楼层、多房间WIFI信号死角多,XX公司全光WIFI来帮忙……”


只可惜,这条在营销策划者眼里“高大上”的广告片,对于普通客户来说,却显得过于炫耀了,很多观众也许还没等到产品名称的出现就PASS掉了。


可见,营销策划经理要做的事情也是“接地气”,只有设身处地地从客户视角出发,考虑和照顾到细分市场中大部分客户的应用场景和痛点,才能达到预期的营销宣传效果,否则就只能是自嗨或无病呻吟了。


通常来说,市场营销“接地气”的做法没什么特别之处,无外乎以下三点:


一是进行清晰的目标市场定位。


在做营销策划方案之前,先要明确营销对象是哪些细分客户群体、有哪些主要特征,清晰地描述出来,并进行市场空间测算。


二是找到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客户。


从既定的目标市场中,找到最具代表性的典型客户,而不是看起来最“高大上”的那一小撮客户,除非目标市场仅仅定位为这一小撮客户。


三是针对典型客户设计宣传方案。


典型客户代表的是细分市场中的大多数,只有针对他们的处境和痛点量身定制的宣传方案,才能打动他们进行购买。


我们经常说,市场营销中要给目标客户讲“隔壁老王”的故事,这个“隔壁老王”和大部分目标客户处境相似,所以才能引发共鸣,否则就纯粹是浪费表情。



4

团队管理如何“接地气”?


团队管理中,经常遇到关于愿景和文化方面的问题。


比如,有些愿景是这样的:“做行业老大”、“建设一流企业”、“成为世界500强”、“营业和利润翻番”、“1年起步、2年爆发、3年上市”……


然而,对员工来说,很多人的感觉是,这些目标和口号看着很厉害,但与自己的关联并不大,而且员工个人的努力对实现这些目标来说,作用有限。


最关键的一点是,从这些愿景中,员工看不到自己的影子,更感知不到自身的利益和价值体现在哪里。


于是,类似的愿景最终便沦为了“老板(Leader)一个人的战斗”。


由此可见,要使团队愿景接地气,秘诀只有一条,就是像霍华德·加德纳所说的那样,在愿景描述中看到一面镜子,让员工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其次,关于团队文化,有些企业和部门经常说的是“狼性文化”、“以奋斗者为本”、“以人为本”、“以客户为中心”、“企业职工一家亲”、“幸福企业”……


然而,面对这样的宣传口号,总会有好事者站出来调侃:


“既然是狼性文化,总得让狼吃上肉才行啊,如果每天吃的都是草,即使原来是条狼,早晚也会变成狗。”


“既然是以奋斗者为本,那总得让奋斗者有名或有利吧?如果只讲奋斗,不给利益,那不就成‘白嫖’了吗?”


所以,团队文化要接地气,同样要像愿景一样,不能只是老板或管理者喊几句口号,而是要把口号里的目标与员工个人的利益和价值结合起来,否则就是一句空话,谁也不会当真。


事实上,不管是愿景还是文化,团队管理要接地气,最实际有效的方法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如果管理者与员工隔离开,光是坐在办公室里看报告、听汇报,是很难接地气的。


这就是实战型管理专家倡导“深入群众、走动管理”的根本原因。


归根结底一句话,团队管理者如果不能经常到一线走访调研,不能深入了解基层员工的动态和需求,或许可以某种程度显示出威严,但肯定难以带领和指导团队展开富有成效的工作。



5

培训赋能如何“接地气”?


很显然,在大型企业或组织里,“培训赋能”是当下最流行的词汇之一。


从字面意义上看,这个词理解起来没什么难度,无非就是上级部门把向下部署的工作任务中所涉及的知识、方法、套路、工具等,通过线上或线下的形式,向执行单元进行灌输和辅导,让各级任务执行者熟练掌握方法,以达到上下同欲、高效推进任务落地的目的。


然而,一个很明显的现象是,大部分的培训赋能难以做到“接地气”,导致赋能者做了大量无用功。


比如,很多产品经理在对客户经理培训新产品时,由于并不熟悉客户的应用场景,只能单纯讲解产品涉及的技术、平台和功能,容易让客户经理听得云里雾里,味同嚼蜡。


客户经理参加完这样的培训后,见到客户顶多能推荐产品的部分功能卖点,而不能围绕产品能力展开场景式对话,很难激发客户的兴趣,最终陷入尬聊,根本谈不上挖掘商机。


又比如,有些技术专家对某些领域的技术和产品都很熟悉,但他们在面向基层管理者和一线人员进行培训赋能时,总是习惯用专业术语来阐释专业术语,培训对象没有一定的技术背景根本就听不懂,而他们真正需要的,往往是“科普”性质的讲解,通俗易懂是基本诉求。


遗憾的是,能够进行科普式讲解的培训师少之又少,而且由于这些兼具深厚理论基础和丰富实战经验的人年龄一般都较大,他们的知识积累在企业中普遍不被重视,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这就促使那些对实战型培训有迫切需求的一线作战单元眼光向外,寻找一些营销咨询公司来进行销售带练。


然而,外部实战带练公司同样存在短板和缺陷,比如对行业、客户和产品的熟悉程度有限,教练水平参差不齐,由此造成实战带练结束后,能够熟练掌握营销打法的客户经理不多,组织内部知识沉淀不足。


综上,要使培训赋能真正做到“接地气”,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要坚信“高手在民间,牛人在内部”的观念,眼光向内寻找能人。


长期在一线从事销售及组织工作的人普遍有一个体会,我们花高价从外部引进的营销教练,有些是在合作过程中由自己人通过多轮实战慢慢培养起来的,有些干脆就是从内部跳槽出去的前同事,而且他们在跳槽出去之前甚至都不是一流选手。


因此,越是大型的企业,从事一线营销和支撑的人越多,大浪淘沙,从中一定能淘出金子。


二是要重视、盘活和用好内部资深专家,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


当公司能真正做到眼光向内、广泛搜索的时候,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在发现的能人之中,盘活和用好那些有丰富实战经验、愿意积极分享的资深专家。


此时或许有人会冷嘲热讽地说,那些即将退休的“老人们”大多已经躺平了,没什么工作激情,不值得花功夫在他们身上。


其实这纯粹是某些人的主观臆想而已,当今时代,“活力老人”比比皆是,关键问题是有没有建立一个有效的“激活机制”。


三是通过协同共创方式,广泛复制成功案例、标杆打法和先进经验。


一般来说,无论是成功案例、标杆打法还是先进经验,往往不是来自一个地方、一个团队、一个人。


这就需要有一套协同共创的经验萃取方法,比如借助实战工作坊,把来自不同领域的优秀分子整合起来,把他们各自的经验和智慧提炼出来,最后才能将有效的方法和模式广泛复制和推广开来。


— END —




支持原创,点亮在看

网文之年
人生总在营销,以胜任演绎角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