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力漫谈(9):如何在实践中追问、反思和总结经验知识?

职场   职场   2024-02-05 18:31   广东  

星标“网文之年”,不错过深度好文,步骤:

点击上方△蓝字→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

追问和反思经验是学习能力提升的第三个维度,也是发源最早的一种学习方式。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就说过:“未经反思的人生不值得过。”


社会发展到今天,从经验中进行学习仍然被人们广泛推崇,因为经验必须来源于实践,而“实践出真知”。


然而,由于经验往往仅来自于某些人或某些团体,而且他们的实践行为要受时间、空间及其所处环境、条件的限制,因此,在未经检视和验证时,并非所有的实践经验都是真知。


王守仁在《传习录》中说:“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对待经验,如果不加以明觉精察,不进行反思、总结,那它就不可能变成知识



 1   追问和反思经验的RIA便签学习法


体验式学习大师大卫·库伯认为,经验学习过程是由四个适应性学习阶段构成的环形结构,称为“库伯学习圈”,包括具体经验、反思性观察、抽象概念化和主动实践(如下图所示)。


库伯学习圈


库伯认为,任何学习过程都应遵循“学习圈”:学习的起点或知识的获取首先是来自人们的经验,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有了经验,下一步就是对其进行反思性观察,即对经验过程中的“知识碎片”进行回忆、清理、整合和分享等,并把“有限的经验”进行归类、条理化和拷贝。


然后,我们就要对反思结果进行抽象和概念化了,即在理解、吸收所观察内容的基础上,形成合乎逻辑的概念,将经验升华为理论知识。


学习圈的最后一个阶段是主动实践,即将这些理论知识运用到制定策略、解决问题之中去,并通过实际行动对它们进行验证和完善。


主动实践是对已获知识的应用和巩固,是检验学习者是否学以致用、是否达到学习效果的过程。


如果从行动中发现有新的问题出现,则意味着新一轮的学习圈又开始了。


人们的知识就在这种不断循环的学习圈运转中得以增长。


我们在内化和应用知识时,主要工具是RIA便签学习法,要用到I、A1和A2这三张便签;在分析和整理信息时,主要工具是“前因后果、适用边界”,用八个方面的问题进行剖析。


基于库伯学习圈,我们在追问和反思经验时,则要将RIA便签学习法和“前因后果、适用边界”这两个工具整合起来使用,形成一套改进的RIA便签学习法(如下图所示)。


追问和反思经验的RIA便签学习法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首先,通过实践得到的经验在RIA便签学习法中应归属于A1便签,它是经验学习的起点,也是库伯学习圈的起点,这一点与内化和应用知识时以I便签为起点不同。


其次,经验在未经检视与核验之前,还不能确定是否可靠,存在未经证实的问题,这就类似于上文讲到的碎片化信息,需要借助“前因后果、适用边界”工具进行分析和整理,这一过程相当于返回到I便签,目的是通过八个方面的问题对A1进行追问和反思,并通过抽象和概念化形成真正的知识,找到问题的本质。


这一过程覆盖了库伯学习圈的第二和第三阶段,使得A1变得更加清晰,变成重新定义的问题和知识。


最后,当A1和I便签都已经明晰时,A2才变得顺理成章,这就是库伯学习圈的第四阶段,也是RIA便签学习法中的实践环节,通过改变行为将经验变成能力。


追问和反思经验的RIA便签学习法的过程要点如下:


第一步:A1


A1便签是从经验中学习的起点,用来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和问题。


一定要是自己亲身经历的问题,不能是想象的、理论的或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


问题最好是紧迫的、比较重要的,因为解决无关痛痒的问题很难带来真正的学习。


问题要尽可能简短,不必进行过多分析,用几句话简要描述即可。


在A1便签中写下问题时,一定不要急于寻找答案或者采取行动,不要直接从A1跳到A2,因为同样是自己的经验,在读书时想到的和在解决问题时写下的A1有着本质的区别。


也就是说,未经反思的经验是不可靠的经验,未经追问的问题不是真正的问题!


第二步:I


I便签是追问和反思经验的实质性步骤,用来重述信息,理解和澄清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从而重新定义问题。


本步骤与分析和整理信息类似,先要对A1便签提出的问题反思其前因后果,步骤如下:


(前车之鉴):为什么这件事对我重要?是怎么出现这个问题的?


(相因相生):都有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怎么验证或排除这些假设?还有其他人能帮我思考,给出更多选择或可能性吗?


(以观后效):若这个问题解决了,最好的结果是什么样?那是我期待的吗?


(自食其果):如果我什么都不做,会发生什么?


在完成对问题的前因后果的反思后,接着要对问题的原因假设追问其适用边界,步骤如下:


(适得其反):有没有人会不同意我对原因的假设?有没有不符合这个假设的实例?


(使用条件):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考虑成本收益,考虑态度能力……)?这件事可以用什么其他方式来完成?


(旁敲侧击):有没有可供借鉴的情况?其他领域/行业/人如何解决类似问题?


(楚河汉界):无论是不同的意见还是类似的问题,和我的思路的真正区别是什么?交界在哪里?


经过以上追问和反思,我们就能将初始的经验A1加工成为前因后果完备、适用边界清晰的知识,也是能够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实际上也是一个重新定义问题的过程。


第三步:A2


A2便签是基于I便签中最后形成的知识(即解决问题的方法)制定的目标和行动计划,这是将经验转化为能力的关键步骤。


A2便签的写法仍然是先明确目标,即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效果等,在写具体行动时,最好有2个以上的方案,在综合考量每个方案的现实性、可执行性、可控性、成本和收益之后,再确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当你完成了上述三个步骤时,一轮从经验中学习的过程就结束了,这就是结合了库伯学习圈基本原理的追问和反思经验的RIA学习法的完整流程。



 2   追问和反思经验的RIA便签学习法应用示例


下面我们来举一个使用上述方法对经验进行追问和反思的例子,以帮助读者理解消化。


Z公司在某区县有一支由20多人构成的直销队伍,销售业绩连续几个月都不理想,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批评。


销售总监迫于业务压力,在学习了追问和反思经验的RIA便签学习法之后,准备开启一次向经验学习的旅程,过程如下:


第一步: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和问题。


现在的销售队伍中,新近招聘的十几名年轻员工学历较低,无法深入理解工作的意义和自己该有的态度,另外几位50岁左右的“老油条”,工作一直不积极,得过且过,多次沟通无果。


这样的状况导致团队业绩不佳,绩效奖金普遍较低,造成士气低落,引发恶性循环。


第二步:I,对A1便签中的经验反思前因后果,追问适用边界。


(前车可鉴):为什么这件事对我重要?是怎么出现这个问题的?


答:员工工作不积极,士气低落,会直接影响团队销售业绩和员工绩效收入,使上级对我的能力产生怀疑,降低对我的信任度。


答:销售人员入职时能力本来就一般,又缺乏培训,内部未形成“传帮带”的传统,还缺乏“鲇鱼”效应的刺激,导致大家都不愿意积极投入工作。


(相因相生):都有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怎么验证或排除这些假设?还有其他人能帮助我思考给出更多选择或可能性吗?


答:主要假设有:①招聘的员工学历低,思想觉悟一般;②员工跑外勤的时间多,但技能不足,既辛苦,挫败感又强;③薪酬水平较低,缺乏竞争力;④受个别事件的影响,客户对销售人员持有不好的成见。


答:排除假设的方法包括:增加培训,加强团队建设,改良绩效激励机制等。


答:暂时没有。


(以观后效):若这个问题解决了,最好的结果是什么?那是我期待的吗?


答:若这个问题解决了,员工自身会得到成长,收入也能力提高,将来还有机会找到更好的工作。


答:对我来说,大家能力和收入提升了,团队绩效必然好转,我更能得到上司赏识,这当然是我期待的了。


(自食其果):如果我什么都不做会发生什么?


答:我的年度考评等级会较差,奖金减少,还可能轮岗到更差的职位。


(适得其反):有没有人会不同意我对原因的假设?有没有不符合这个假设的实例?


答:没有求证过。


答:暂时没有不符合这个假设的实例。


(使用条件):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这件事可以用什么其他方式来完成?


答: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具备的条件:①增加培训和实战带练;②优化绩效激励模式,建立增收提成机制。


答:可用的其他方式:加强团队建设,建立内部交流分享机制。


(旁敲边鼓):有没有可供借鉴的情况?其他领域/行业/人如何解决这类问题?

答:有。


答:寿险公司,具体做法是强化培训,并按销售业绩给予员工持续提成。


(楚河汉界):无论是不同的意见还是类似的问题,和我思路的真正区别是什么?交界又在哪里?


答:我的思路是招聘的人和“老油条”素质不行,其实是培训不到位、激励机制不够刺激。


答:交界在于,都是销售人员,业绩提升都要依靠能力和激励。


上述追问和反思,实际上是对A1便签中的经验进行复盘的过程。


当完成这一过程后,我们便可得到一个修正了前因后果和适用边界的问题描述,这就是从经验中学习而得到的新知,应将其写在I便签上:


增加培训和实战带练,建立增收提成激励机制。


第三步:A2,基于I便签中的知识制定目标和行动计划。


目标:半年内团队整体销售额提升50%,人员流失率控制在20%以内。


行动计划:①入职2个月之内,所有新员工要完成基本技能培训和认证;②轮流为员工提供销售带练,2个月内确保所有人至少参加一期;③每周五下午固定1小时进行总结分享;④制定增收提成激励方案,2个月后开始实施。


END




支持原创,点亮在看

网文之年
人生总在营销,以胜任演绎角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