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王文昊,北航数学学院2017级本科生,2017年通过自主招生进入高等理工学院华罗庚班学习,2019年转专业至数学科学学院统计学。本科期间,曾获得沈元奖章、数学之星、国家奖学金等30余项奖学金与荣誉。2021年前往悉尼科技大学澳大利亚人工智能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专业方向为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长期从事计算机视觉、行人重识别相关研究。
写在前面
我在高考前比较好高骛远,觉得自己能考进一所好于(排名高于)北航的学校。可惜成绩出来后,我的成绩远低于北航的录取分数线(约15分);很幸运,高等理工学院给了我降20分的录取优惠政策。这几年来,我从初入北航的迷茫,到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相遇开始思考未来,再到有勇气离开招我进来的高等理工学院、华罗庚班,最后到走向世界;我做出了很多的“牺牲”,也无法保证每一次选择都是对的,只是自认为每一次选择都是在那个时间节点的最优选择。话说回来,局部的最优解虽然不一定带来全局的最优解,但最终的结果也一定不错!
大一迷茫时,夯实基础
像很多同龄人一样,高中时的我只知道学习、从不去思考未来该去做什么。随着进入大学,由于高中时打过数学竞赛,就理所当然地认为大学应该去读数学专业;恰巧,高等理工学院给了我降分录取的机会,我就这样误打误撞地来到了华罗庚班。
让我到现在印象都很深的是当时的两件事。一是,数学分析很难、学起来非常非常吃力。二是,那时候很迷茫,不确定自己是否会喜欢数学,将来是否要从事数学的相关行业。由于华罗庚班不是大类招生,所以一上来就定了数学专业
在当时课程难度极大的环境下,我也根本没有精力去思考未来。在迷茫中,我做出了现在看来仍然正确的选择,那就是把学习当为最主要的任务去完成,这也贯彻了我高中的一贯作风。课程困难,就牺牲自己全部的休息时间去学习,一周七天无休、几乎不出校门。就这样,我在迷茫中度过了大一上学期和大一下学期的前一个月。事后证明,那时候打下的GPA基础给了我后续更多选择的权力、去做自己喜欢的事的权力。
在数学科学学院进行学术交流
职业生涯规划:放弃保研,决心留学
大一下学期,我和北航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结缘,开始了人生第一次对未来的思考。
以当时的学习成绩,保研应该说是没有任何悬念的。那一段时间里,我不断问自己:这的确是我想要的吗?经过不断的思考以及职业生涯规划课课上对优秀学长学姐事迹的学习,我发现,保研不是我想要的,我要走出去、去看看世界的精彩。但是,下决心做选择容易,坚持自己的选择十分困难。如果选择保研,我只需要每学期按部就班的学习,考试考出好成绩,这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可以说非常容易。但出国确是十分繁琐的,需要构建一个多元的自己:学习成绩、英语标准化考试、科研项目经历、社会实践、实习等都需要去完成。
于是,这个决定做完之后,我的压力陡然增加。我就做了一个长期的计划:每学期都要保证拥有一个高的绩点,在获得高绩点的同时:在大一下、大二、大三上学习完托福和GRE,在标准化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大三时参与科研项目,大三暑期参与海外的助研项目或相关实习。以上的压力让我再也不能每天保证8小时的睡眠,睡觉时间压缩到6个小时。
大二:停止内卷,投身科研
大二下学期的一个下午,面对怎么学都学不会的实变函数,我的思绪飘到了遥远的未来,仿佛看到了未来那个在数学中挣扎、碌碌无为、毫无建树的自己。那时候生无可恋的我决定改变,为他人所不为,不破不立!虽然说,当学不明白一门课时,逃避不是正确的选择;但是,当我想好未来该做什么时,抛弃一切和未来无关的事情是最难能可贵的
在极度痛苦中,我觉醒了:我决定未来不学数学,转向数据科学、人工智能。这样一来,我就不应该留在以基础数学为优势的华罗庚班,所以当务之急是:第一,保住GPA,成绩是以后一切的根本;第二,筹划转专业。转专业的外界压力是巨大的,但我的决心更大。第一个压力是来自家里,父母觉得好不容易考到了华罗庚班,不应该浪费高考自招成绩;第二个压力是来自学业,因为转专业要补修很多课程;第三个压力是来自华罗庚班和学院的老师们,老师们普遍觉得优秀的学生应该留在华罗庚班或者转到华罗庚班。不过,我决心已定,无论是课业压力还是任何人给我压力,都不会改变我的想法。最终,在我的坚持下,我成功转了专业;这是我大学四年来做的最正确的决定,未来已来。
转专业后,课程压力、内卷压力骤然降低。这给我带来了意外的收获:原来我的身体不好,心脏总是难受而且总生病,转专业后我的健康状况很快好转、心情十分愉快,同时还有了大量空余时间。我把这些时间分为两块,第一部分用来开始科研,第二部分用来学习英语。很幸运的是,进入数学学院后、一切变得似乎顺利了很多:长期未搞定的英语在大三上突然有了起色,托福和GRE都达到了预期;同时,成功启动了科研,并且发现自己是喜欢数据科学,喜欢人工智能、沉迷科研的。终于,经过两年的时间,迷茫引导思考、思考带来改变,终于走上了那条我自认为理想的康庄大道。
大三:走出舒适圈,迎接新挑战
幸福的大三上转眼就结束了,而我对未来的思考才刚刚开始。我一直算是居安思危的,那时突然意识到:我在校内做科研好像触到了天花板,应该去找更优秀的老师学习更先进的技术。而由于那时我的学术水平才刚刚起步,向国外一些相关专业比较强的高校以及研究院海投了几十封邮件,最后只有一位导师接收了我:正是这位老师带领我走上了纯粹的学术道路,改变了我的未来。在这位老师的带领下,我成功的从横向课题转向了纯粹的科研项目。这个过程中,有一个小插曲就是新冠疫情。
访学在伦敦,出游在格林威治天文台脚跨本初子午线
有人说过,危机可能会是一种机会。虽然新冠疫情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学习等等很多方面,我却把这些不利因素抓住转变为机遇。我在2020年大年三十封校前紧急从家赶回学校,并在学校中度过了7个月的不受打扰纯粹的科研生活。在这7个月里,校园里空无一人,我自己沉迷在所研究的领域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
同时,我还在对未来不断思考,思考要不要读硕士、要不要读博士、要不要直接读博士。可以说,这7个月的独处时间改变了我的一生。但是,物理的独处不代表着心灵的孤独,科研也绝不是闭门造车。在此期间,我和我的海外小导师每周通过腾讯会议交流沟通、定期向大导师汇报工作。恰恰是这7个月的物理的独处和学术的相近,让我从一个科研小白成长为了一名合格的准博士生。
大四:为自己的未来做决定
一转眼到了留学申请季。然而,我这几年的对申请的焦虑却在申请前一扫而光。因为,那时我已经想好了未来要干什么,和未来无关的事情、无论是名和利都不会去在意了。
我决定,直接读博士。同时,选博士position的标准不再是所谓的学校排名等等,而一定要跟一名优秀的、有前途、积极向上的导师。这次由于有了一定的科研实力,以及年级第一名的GPA,还有不错的英语标准化水平,我没有海投简历,而是对每一个有意向的老师充分了解后,才把简历投给他。最终投了十余个导师,大约有一半对我感兴趣或者有录取意向。
最终,我并没有选择一个学校综合排名最好的导师,而是选择了一个资源最多、科研水平优秀、拥有一个较大的研究团队的年轻教授。其实家里更希望我可以去读更好的学校的硕士。但,我个人的兴趣不在于上课听讲,而在于专研。我已经对我的未来思考了3年,我完全有能力也应该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情去做,而不是为了给别人带来面子上的什么优势。
写在最后
回首自己的三年多,是一个不断思考、不断改变、不断坚持的过程。现在看来,从华罗庚班转出是最明智的决定,这改变我的未来。而从校内科研转向海外科研,则是另外一个突破,拥抱国际化、拥抱挑战,让我拥有了直接读博士的勇气。时时刻刻探索并追寻自己的兴趣,是以后能在沉迷于自己的事业的关键。
最后一个建议是:永远不要放弃对课内学业的认真投入,也不要放弃对未来的思考与探索。
教师点评:
文昊是2018年春季职业生涯规划课班上的同学,是位特别认真、自律的学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两件事:一是他在朋友圈坚持打卡学习英语的同时、在朋友圈转发了北航CDP公众号几乎全部的原创推文;二是2019年春季一位高等理工学院的同学来找我做咨询,理由是“我的一位同学上了您的职业生涯规划课后,特别有规划、对未来很笃定,不像我除了能够应付考试、啥想法也没有~”问了名字,就是文昊。再后来,得知新冠疫情爆发后文昊在沙航留守、“在学校中度过了7个月的不受打扰纯粹的科研生活”;再后来,看到文昊进入了沈元奖章候选者名单、最终成功入选。
文昊的经历几乎是本科生开始生涯规划的经典样本:这里并非指他最终获得的奖项与offer,而是指他整个的探索、决策与实践的过程。这其中,有北航学生中“从清北掉下来”的失落与不甘,有从华班转到数学学院、被家人及老师不理解的压力,有转专业后“一下子轻松了很多、有了多余时间”正确分配使用的自觉与自律,有意识到“触到科研天花板”后海投简历的勇气,最终拥有了申请留学时的自信与底气。
正如之前公众号中王娜娜同学谈创业所言:“(前期准备足够多),创业(成功)其实是件水到渠成的事情。”这里的创业可以替换成“求职”、“读研”及“留学”等各项决策,前提是“前期的准备足够多”:自我认知,了解专业与职业,科学地进行匹配后,坚守信念、持续行动,最终将心想事成!
排版:李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