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两周就是我的50岁生日,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来做一次对自己职业生涯的梳理,是巧合、更是缘分。30载光阴如白驹过隙,回望逝去的岁月感慨万千,遗憾有之,不甘有之,但更多的却是逐梦过程的酣畅淋漓和圆梦之后的喜不自胜。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我将本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将当时的过程感悟做简单呈现,第二部分从回望视角做回顾性小结。
1、挫折是最好的老师(1992-1995,江苏--上海)
虽然博士学位在手,但30年前的此时此刻,我却是一名不折不扣的落榜生。毫不夸张地说,高考前我就没有认真学习过;很多年后,我妈常念叨她这辈子最奇怪的事情是从小那么不爱学习的女儿竟然能读到博士。其实她不知道,孩子真的是开窍有早晚,我显然属于后者,父母关于学习的规劝从来没有在脑中停留,偶然飘过的“不好好学习将来扫大街都没人要 ”的吓唬,就像小时候常听的“不好好吃饭会被坏人拐走”一样,遥远而不真实.
真正的挫折是有了第一份工作以后。
20世纪90年代中国酒店业蓬勃发展,家乡也新建了一所星级宾馆、由县政府直接管理,因为直接代表当地形象,所以经过层层筛选招了一批对身高和形象都有要求的包括我在内的高中毕业生,作为首批员工入职并安排到上海的五星级酒店进行专业学习和实习。也正是在上海实习的八个月,我得到了人生送给我的第一份厚厚的馈赠。
实习不到一周,世界就已面目全非。从宿舍到酒店要倒两趟公交,早上6点出门,7:30到酒店打卡,晚上8点左右下班,回到宿舍10点,洗漱完已累的只想立刻上床睡觉,坚持了十几年的睡前看书和写日记的习惯被迫放弃。
除了身体劳累,心理痛苦更让人窒息。酒店就是一个“别人坐着我站着”、“别人吃着我看着”的行业,同样是在装修精美豪华的酒店里,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这样的不同让我困惑,也让我不甘。同时,当你竭尽全力打扫的房间每天都会被质疑、被要求返工时,虽然我理解这是领班的工作职责,但依然会因为不被认同而沮丧。
8个月实习结束回家后,我跟父亲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要出去上学!”
有了动力,结果自然水到渠成。很快我参加了成人高考,以很高的成绩去了天津一家酒店管理学院念大专,开始了真正有自主意识的人生逐梦之旅。
这段经历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如父母跟你说了18年的“好好学习”都敌不过社会的一次鞭笞,如那些小时候常听常忘的碎碎念在长大才发现真是指路明灯。当然,这段岁月带给我的最大价值是,我终于发现了自己内心对人生的底层追求是:无论是什么职业,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人,才是我的心之所向。
2、梦想是一定要有的(1997-2005,广东汕头)
大学毕业,我去了广东汕头一家五星级酒店工作,如果要对这段日子做个简要总结,那就是“一段激情燃烧的逐梦人生”。
自从有了自主意识,我就变成了一个爱做梦的人。看到自己想要的美好事物都会萌生出得到它的遐想;经评估觉得并非毫无可能后,会把它变成一个目标并下意识地为之努力。记得大学开学典礼上看到学姐代表毕业生发表演讲时特别羡慕,希望自己也能像她一样站上毕业典礼的讲台;两年后天遂人愿、我品尝到了圆梦的喜悦,从此更加乐此不疲。
刚到酒店工作不久我就找到了下一个目标:酒店有位漂亮的女经理人能力也强,在一众男经理中鹤立鸡群、光彩夺目。从一个小员工到大经理当然路途遥远,但那又怎样?大梦想拆成小梦想,一个个实现就好了,努力做、成为她! 我告诉自己。
特别幸运的是,我在初入职场时就遇到了一家优秀的企业:它公平而宽容,给了愿意努力的年轻人恣意生长的平台和空间。
短短8年间,我实现了几乎所有自己心里曾经默默念叨过的梦想,除了从员工到主管、经理的职位晋升,还拿了很多奖诸如演讲竞赛、英语竞赛、年度优秀员工、“汕头十佳外来青工”等奖项。幸运的是,甚至我还赶上了酒店最后一次福利分房——拿到新房钥匙的那一刻,我对自己说:嗨,爱做梦的女孩,继续加油!
时隔多年,我常常告诉年轻人,一定要有梦想,万一实现了呢?但这段经历告诉我的却不止如此:它让我明白,爱做梦或是说定目标,其实是一种习惯;建立一种良好的习惯并不断精进、持续闭环,梦想也会照进现实。
3、要做就做一名专家(2003至今,北京)
来北京是偶然的机缘。酒店总经理因为工作优异被派往北京总部工作,挑选了包括我在内的几个老部下一起去北京。在赴京航班起飞的一刹那,我知道,等着我的是一个更大的世界,而在这个更大的世界中把自己变得更强、就成了我的下一个目标。
为了实现目标,除了一如既往的工作认真和努力,我还做了三件事:
一是学历上的提升。到了北京才发现身边的高学历同事一抓一大把,回看自己这个电大本科实在拿不出手,所以学历提升迫在眉睫。某日打开电脑,新浪首页弹出的 “考研转京户”的广告条立即引起关注,点开内容感觉一扇新大门在面前徐徐而开,下班就去了发布广告的MBA辅导机构、当天报名开始学习。次年6月,我成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名MBA学生,两年后顺利毕业、还真的拿到北京户口:那个广告,诚不我欺!
二是专业上的提升。作为培训讲师,人力资源和培训是必须深耕的两个领域,所以我陆陆续续参加了国家人社局组织的人力资源师和企业培训师的学习和考证,经过几轮学习,两个领域都从三级证书考到了最高的一级证书,从此简历背景又增一笔。
三是行业间的交流。因为工作关系,刚到北京就与行业协会一起合作举办了一次培训班,那次讲课是我第一次面对不是本企业而是全行业的同行,且跟我搭课的是一位行业大牛。压力催生动力,我提前两个月设计课程和讲课思路,最终得到同行一致认可。也正是因为这次培训,让主办方对我的印象良好,后来频繁请我讲课;那位最初请我上课的领导自己成立培训咨询公司后,数次向我伸出橄榄枝后、成我了下一任真正的领导。
创业后,我成为一名真正的领导者,不仅考虑自己的授课,还要考虑公司的运营发展,在公司发展的过程中我再次萌生了自我成长的更大动力,那就是:读博!
2016年,硕士毕业5年后我再次开始求学之路;戴上博士帽时我46岁,完成了自己以前从来都不敢想的学业上的终极梦想。在这期间还写了一本关于酒店服务管理的专著、主编了一本国家十四五酒店管理专业教材;虽然过程艰辛,但结局圆满.
撰写本文的此刻,我并没有日进斗金的经济报酬、算不得大众眼中的成功人士。但身为一名在本领域兼具实践经验与理论基础的颇受欢迎的讲师,我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优势,心底的那个“受人尊敬”的职业诉求已经被满足;每念及此,我都觉得幸福而充盈。
1、三点一线的磨合校正
15年前在北航人力资源管理的课堂上第一次接触了“生涯规划“这个概念,才真正明了同样的工作对于不同的人,也会有截然相反的定义;后来接触了生涯规划“三点一线”的概念,颇觉有理——兴趣、能力和价值是生涯规划的三个核心点,对个体来说,最好的职业正是在这三点的不断磨合中,慢慢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
就个人而言,去上海实习的经历,表面上是工作的打击让我痛定思痛、重返校园,本质上是在那个阶段找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价值,并从此将它作为事业明灯;在汕头工作的那段时间,又是本性中强烈的目标感和脚踏实地的个性让我顺利战胜职业中的一个又一个挑战;到来了北京,不断在工作中学知识、练技能和攒才干的努力,一次又一次帮我提升能力,最终让自己成为了想要成为的那个自己。
2、终身学习是美好人生的最大底气
自从1995年开始萌生要学习的想法时,学习这个词就开始与我如影随形。从学历提升到专业提升,每一次学习的理由好像很偶然,其实也都是必然,当然学习给我带来的也绝对不只有一张又一张的证书那么简单,如果一定要总结,大约便是四个“一”:
一把通往未来的钥匙:学习就像一座天梯,带我走向更远的路和更高的山,也因此见到了更大的世界。
一种实现梦想的可能:如果不是一路攀峰,我不可能知道一个文学女青年还可以学好数学,而从落榜生到女博士,真的不是一个梦。
一个共同成长的背影:女儿伴随着我的求学之路长大,母女每晚分坐书桌共同学习的夜晚,都是我们共同的美好回忆。
一个受益终身的习惯:当学习变成习惯, 收获就成了必然,人生不再有百无聊赖,每一个新知都能让心灵洗礼,生命灵动。
最后,我想说的是:在征服世界前先探索自己,找到自己内心所求并设立目标,不断努力让自己的能力匹配,你能获得的必然就是那扇只属于自己的降落伞。
从专科毕业到博士毕业,听到类似的“逆袭故事”、很多人首先是感到惊讶甚至难以置信。不过,这里听作者娓娓道来,是否就很真实可信了......
认识莉敏已经十五六年了:虽然她是2009年正式成为北航经管学院的MBA学位教育学生,但早在2008年、她就先申请了北航MBA课程班;在人力资源管理课上,她的认真、投入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她正式进入学历学习阶段,我又有幸成为她的论文指导教师,15年来一直保持联系、见证了她一路踏踏实实地成长。
半年前,在编写一本以研究生为主要读者的教材时,我向莉敏约稿,她信任接受邀请、不到两周就提交了这篇长文。
人生是场马拉松,没必要早早担心“输在起跑线上”;保持健康是身体、良好的心理状态,找到适合自己的目标、持续努力,每个人都能达成自己的成功!
2025年才刚刚开始,谨以此文送给尚在迷茫、焦虑的你,希望你能够从学姐的经历中汲取能量、稳步前行~
相关推文链接
坚定信念、久久之功,经历折腾后,我终于来到职业的“甜蜜点”-1108学姐本科以来的生涯探索
从北航工业工程本科到亚马逊资深数据科学家——经管学姐乘风破浪的职业生涯
【生涯人物访谈】想去哪儿?该去哪儿?能去哪儿?-对飞行器设计专业马超学长的采访
【生涯人物访谈】专业及职业选择不必追求当下的热门专业/领域-大一大二信息类本科生对担任芯片测试开发工程师的计算机学长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