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Z学长,北航数学学院2022届毕业生,人大应用经济学院2024届毕业生,曾于大型券商、公募、私募实习,后决定离开金融业,目前在深圳某消费电子企业工作。
写在最前
我关注北航生涯规划公众号很久了。有幸在离开北京前与主编苏老师交流过两次,深感老师做的这些工作是很有意义的:一方面是创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让我们年轻人能从同龄人身上看到更多可能性;另一方面也在很多同学心中种下了一颗生涯规划的种子,让我们对未来的人生道路有了更多思考。这次写下这篇文章、与大家分享自己的一些经历和思考,很感谢老师的认可,也希望各位学弟学妹能够从我讲述的这些故事中有所收获。
本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分享我在升学和就业时做出的两次“冒险的”选择,升学时,我选择从数学系跨考到经济学系,就业时,我选择了制造业而非金融业;第二部分是我在这些经历中的一些思考,希望可以帮到学弟学妹们。
1
两次转折
2021年,我决定硕士阶段学习经济学,这是我第一次离经叛道的选择(当然不是最后一次)。当时做决定的理由和过程是极其简单的,回过头来看,当时的这个决定——从数学到经济学可以分解为两个问题,即为什么不是数学&为什么是经济学。
兴趣(想做)和能力(能做)是我考虑权重最大的因素。我是一个风险偏好较高的人,愿意去拥抱不确定性,当我面临很多看不清的路径时,我会选择那条不会后悔的道路。两年半的学习经历让我发现自己并不热爱数学、也不喜欢研究算法,所以无论是秋招去大厂写代码或者是继续在数学系深造,都是既不符合我的兴趣、也不符合我能力的选择。
2
一些经历和思考
有关具体的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公众号上已有很多前辈写过啦,所以这里给学弟学妹们分享的思考会务虚一些,主要是结合自己的一些经历聊一些感受。
1.关于选择——选择自己想要的
为何不留在金融行业?
先为各位学弟学妹介绍一下金融业的一些基本信息,我们求职时接触比较多一般是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对于我们应届生来说,银行业和保险业的属性更多是“稳定”,相对来说没有证券业这么市场化,可以按照一般对国企的理解去看待银行保险业,这里主要聊我之前实习的证券业。
证券市场一般分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一级市场是非公开的,企业上市前的融资活动,二级市场即我们常见的股票和债券市场。根据买卖方属性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买方和卖方,所以共有四种组合方式:一级买&二级买&一级卖&二级卖,大家经常谈到的如PE、VC、FA、公募、私募、券商的各个子部门(产业研究院、金融研究院、投行)等都分别可以对号入座,一般来说求职时去买方的难度是大于卖方的,卖方的工作会辛苦一些,买方的工作压力会大一些(卖方只需要提供信息和情绪价值即可,而买方则需要为业绩负责)。
我的实习经历主要集中在股票市场,前期在卖方研究所实习,后期分别去了公募和私募基金实习。我其实是蛮喜欢投资这个事情的,离开卖方研究所的原因也比较简单,一方面是自己想真正做投资,另一方面是自己确实不太适合这份需要强大人际交往能力的工作;在公募和私募时,研究员做研究会做得更深入更客观,但因为资金属性和一些制度上的原因,大家做的东西仍以投机居多。高强度内卷后,我拿到了一些offer,但最终放弃了这些机会,身边很多朋友不理解,包括父母,他们会问:“为什么不留在金融业呢”?而彼时我想的是:我为什么要选择金融业?
从内在价值维度看,在二级市场绕了一大圈,我内心深感疲惫,这里仅谈我的个人感受,不一定对。对我而言,股市更像是一个为投机活动提供流动性的场所(而非投资场所),换句话说,股市很多时候像一个合法赌场,一方面是产业资本大量减持,另一方面是金融资本赚波动率和流动性的钱,收割散户。在这个市场与大家博弈,我并未感受到自己在创造价值,我只是参与价值分配过程,这是与我初衷非常不同的,也是我无法接受的。
从外在价值维度看,我仔细分析了自己潜意识里选择留在金融业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条:
1.工作看起来很光鲜(大平台);
2.期待拿高薪(从现金流折现意义上);
3.本人对这个行业比较熟悉,实习经历集中在此行业。
但这几条对我并不重要,我并不信奉社会通常的价值判断标准,同时也并不认为大平台一定会带来更好的能力和发展机会。从风险溢价的角度看,大平台既然给予了应届生更稳定、更光鲜的工作机会,则在薪资、发展机会、能力培养上可能会打折扣;而个体一旦脱离平台,可能会丧失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世界中生存的能力,故否定第一条。对于第二条,按照目前这个宏观周期,薪资不确定性太大,不应首先预设一个好的结果来考虑。而第三条无非是沉没成本。所以我最终没有什么留恋地迈上一条更有意思、更未知的道路,觉得至少不会更差。我就这样离开了金融业,寻求实体行业的机会。
我为何选择了现在的这家公司(而非某东的管培生等呢)?
除女朋友在深圳这个原因外,这里列出一些我当时考虑的其他因素:
内在价值维度:
1.在实体行业中,我感受到自己在创造价值。
2.公司不提倡加班文化,可以实现工作生活平衡,我有时间运动和阅读。
3.公司自由度高,有更多空间供自我发展和探索。
外在价值维度:
1.薪资待遇较高,有风险补偿。
2.岗位在公司受重视,个人发展可能会更快。
3.与所在部门领导聊天后,感受到的工作氛围和同事关系是我所喜欢的。
综合上面的经历看,我综合职业的内在和外在价值两个维度做出了选择,对我个人来说,内在价值是底线,属于是or否的问题,外在价值则更多充当好坏比较的考量因素。
2.关于真诚——对别人真诚,也对自己真诚
对人真诚,会让你收获很多帮助和友谊;对自己真诚,会让人生更有意义,不被裹挟。真诚这个词大家都很熟悉,涉及到的内容和解读也是方方面面,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真诚是能被轻易感受到的。在这里仅聊一聊就业时的一些经验,供大家参考:
第一,不要简单地海投海面,海投效率很低。海投海面意味着前期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网申过程中;中期的面试过程中,可能造成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对公司和岗位不够了解,面试太多人很疲惫,没有精气神。这些都可能会给面试官造成不好印象,影响成功率;而最终结果,可能是拿到的面试和offer良莠不齐,大部分都是自己并不想去的保底offer。我的经验是,如果一个公司/岗位你从来就不打算去,就不要再抱着多一个不多的心态去推进流程。一方面是节约自己的时间精力,另一方面也是倒逼自己对每一个面试机会都认真准备,提高成功率。当然在某种程度上,也避免了一定程度上的不诚信问题。
第二,网上的面试小技巧要批判地看待。技术问题的面经可以参考,可一些涉及到个人经历和个人性格的问题,最好还是结合自身经历去回答,不要耍小聪明。保持真诚,体现出自己的个人特质,这类面试成功率会高很多。求职实际上是一个销售过程,我们把自己视作一个产品,面试的过程实际上是企业购买的过程。在面试过程中,可以让面试官感受到我们的真诚(就像乔布斯推销苹果一样),我们是作为一个“人”(而非商品)在交谈,讲述自己的故事,一路走来自己倾注的心血,自己的成长等,这些东西往往是最终决定你与这个企业/岗位是否契合的重要因素。
第三,及时止损、不要考虑沉没成本。放弃沉没成本是非常痛苦的,必须对自己诚实,放弃不应有的幻想、立刻行动,任何时刻止损都是最好的时刻。我的亲身经历是,在实习的过程中,很多朋友经常抱怨自己干的都是脏活、杂活,比如经常整理底稿、会议纪要等等,一直没有参与到核心的工作中、提升不大,但却很容易并且经常性地欺骗自己,比如时间太短简历会花,或者时候未到,安慰自己再忍一段时间就会有机会参与到核心工作中。对于这种情况,我建议大家慎重评估自己是否要继续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在已有的选择上。并非是让大家变得短视、失去耐心,而是希望各位学弟学妹遇到类似的情况,首先评估自己的这种“惯性”是否是因为无法舍弃沉没成本,如果有其他更好的选择(与上级沟通也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和动作),就应该放下沉没成本、去做相对更好的那个选择,切忌被套牢。
写在最后
本来想写的内容很多;但是下笔后,想着对各位学弟学妹的嘱咐应该更实际一些,故还是以专业选择和就业经验为主,辅以个人的一些亲身经历。对于我做出的这些选择,总结起来能供参考的就这句话吧:当你面临选择,先理性地考虑什么是目前条件约束下的最优解;而当一个选择无法完美地用理性衡量时,也请依照自己最原初的心意去追寻自己真正想要的,不后悔的那条路(尽管可能更冒险,可能不被大家认可)。
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也许大家都很有能力,能够在社会规定好的轨道上走得比大部分人更快更远,但这条轨道真的是我们所热爱的事业吗?人天生有一种强大的惯性,我们时常不知不觉就陷入这种惯性中,不知自己位于何处,唯有不断自省,对抗这种惯性,不随波逐流,人生才真正是旷野。要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不要把自己的身体、尊严、权力与义务商品化,如果没有自己的底线和原则,实际上资本就已经完成了对人的异化。价值感和独立人格是人前行道路上很重要的东西,信念的意义高过做事的方法和能力。
教师点评
认识小Z是通过上了我本科生学业规划课的一位经管学院的学生小Y、即小Z文中提到的“我女朋友”:五年来,他们展示了我见过的最美好的校园恋情。当我向本科毕业后直接入职的小Y约稿时,她说小Z的经历与思考应该对学弟学妹们更有启示,于是就有了这篇分享。
这是笔者第一次阅读小Z的文字,颇有惊喜。也许是与本科学习了数学专业有关,小Z的思考逻辑严密;加之研究生阶段经济学专业的加持,对于“成本”“收益”的计算相当冷静、“麻利”。文中,小Z对专业选择的分析中,给笔者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对自己经历的思考:
1
大平台的利弊
对自己放弃进入金融业的分析中列出的4个因素、其实都是舒伯生涯价值因子中的“外在报酬维度”;对此,小Z精准地指出“从风险溢价的角度来看,大平台既然给予了应届生更稳定、更光鲜的工作机会,则在薪资、发展机会、能力培养上可能会打折扣”,在硕士毕业生中是罕有的;大部分同学都默认大公司的待遇会更好,而没有意识到这可能落入了“既要…”“又要…”的窠臼。
2
对别人真诚,也对自己真诚
这一点乍看起来有点儿莫名其妙:对别人可能不真诚,谁会对自己不真诚呢?然而,事实上,咨询中遇到不少学生都有两种 “不真诚”的倾向:比如咨询“毁约”的成本,或干脆说“因为有一次毁约的机会,所以就可以……”自己到底在意什么、也并不去深究,而是“随大流”。而小Z的建议是:“如果一个公司/岗位你从来就不打算去,就不要再抱着多一个不多的心态去推进流程。一方面是节约自己的时间精力,另一方面也是倒逼自己对每一个面试机会都认真准备,提高成功率。”这是笔者特别欣赏的有诚意的应届生求职。
3
及时止损,不要考虑沉没成本
笔者在咨询中对来访者提到“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时,有不少同学会流露出诧异,于是得打比方让对方理解。同时,我也发现很多同学对实习有执念:几周前一位来咨询的研三同学,已经有了三段实习经历、还觉得不够;当我表示“三段实习已经不少了”时,他说一位同学已经有了七段实习!令笔者惊讶“难道来北航读研就是为了在北四环内有个近乎免费的床位吗?”用人单位希望招聘到一位聪明好学、勤奋踏实、与人为善的年轻人,证明这几点、不需要那么多平庸的实习经历。
作者还提到最初对经济学的兴趣源自旁听了经管学院开设的微观经济学课程,这也提醒同学们:不能仅仅为了获得规定的学分而选课,旁听一些课程对于在校生开拓视野很有帮助。
除了对于尚在本科阶段及刚刚开始读研的学弟学妹们有启发,本文内容对于正在求职的研二研三同学也颇有借鉴:“海投”要慎重、不要太高迷信“面试技巧”都是非常真诚、实用的建议。希望更多处于焦虑中的同学们能够读到这些建议。
大学生学业与生涯规划2008
编|渡鸦
相关推文链接:
“本科读6年是怎样的体验?”——和光同尘,与时舒卷 :北航经管学院学长六年本科生涯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