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挂科“差生”到华为杯创新大赛一等奖,最终考研成功-1613学长跌宕起伏的本科生涯回顾

文摘   教育培训   2024-12-18 20:17   北京  

/ 小编说 /

我有时候会冒出一些奇怪而美好的想法:如果有时光机,十年后再回到2020年的夏天,会释怀这些接踵而至的遗憾么?

与其说是遗憾,我想,我希望,那时的我们,更有可能如数家珍的念叨这一段数年难遇的集体记忆:一学期的线上教学,对老师只闻其声,未见其人;我惦念着宿舍的那盆多肉和去年中秋剩下的月饼因而关注着京城的阴晴雨雪温度升降;我牵挂图书馆门口闲庭漫步的小猫,有没有人喂它吃火腿肠多过我晾在阳台五个月之久的衬衫。

我们的遗憾也许是相通的,庆幸的是有人为我们做出榜样,在一不小心就变化的世界,迷惘不安的人也在努力稳住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艰难却笃定地走向他的目标

毕业季的少年们,你尽管往前走,毕竟“时间会回答成长,成长会回答梦想,梦想会回答生活”,今天的所有惴惴不安会成为日后的笑谈;

还有幸继续享受校园生活的少年们,你们呀,“能做的都是些小事情,诸如热爱时间,思念母亲,静悄悄地做人像早晨一样清白”,“做好三四月的事,在七八月自有答案”。


/作者简介 / 

    我的名字是邓景怀,取名来自我母亲的故乡:风景秀丽的湖南怀化,是北航2016级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车辆工程系的学生,曾经是北航艺术团行进管乐分团的一名小号手,也是北航AERO大学生方程式赛车队的一员。大四考研、被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车辆工程专业录取为硕士研究生。

目前在香港城市大学攻读博士。

邓景怀

/ 正文 /

从挂科“差生”到华为杯创新大赛一等奖,最终考研成功-1613学长跌宕起伏的本科生涯回顾

作者|邓景怀

  编辑|Felix

      虽然是2016年入学、北航尚未实施大类招生,我的专业却是经过两次选择才最终确定的,第一次是在高考录取前,招生办老师询问我希望就读交通学院的交通工程方向还是土木工程方向;第二次是军训结束后,我在交通工程方向的适航、交通、车辆三个专业中选择了车辆工程专业。做出这样的选择,主要是跟随着自己内心的声音;而对车辆专业的兴趣,却是在日后的学习中逐渐培养起来的。

大一:社团活动丰富,课业学习投入不足

    大一是一个过渡时期。北航汇集了五湖四海的精英,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学习的狂热分子,保留着从衡水中学养成的作息习惯,每天都能比我们多出一大截的学习时间;也有热爱集体活动,参加了各式各样的社团并投入大量的时间,收获了珍贵的友谊及更多的东西;还有我这种东瞧瞧、西看看,漫无目的、整天想着回宿舍打游戏的。

    还好由于我初中时进过校管乐团演奏小号,在新生军训时就报名了进了军乐连,军训结束之后继续参加学校艺术团的行进管乐分团,每周周末固定一天进行体能、乐器使用的训练,不至于让我的生活过分单调,学期末去台湾的比赛更是让我有了一个追求的目标。参加一个优质的课外社团不但能调剂单调的大学生活,还能收获到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一群朋友!那是行进管乐团中同一届的一群队员,我们为了能相互督促吃上早饭,建立了一个小小的晨跑组织,还起了个洋气的名字叫MRO,Morning Running Organization的简称。我们这群人涵盖各个学院,各有特长,也都对音乐有很大兴趣。为此,我们还排练了一出以音乐为主题的心理剧,获得了校内的二等奖。我们一起熬夜编曲、排练的日子很短暂,但记忆深刻。





获奖后的行进管乐团合影

    到了期末,成绩果然不堪入目。虽然没有挂科,但绝大部分分数在信息北航里面的颜色是黄色的。但是此时我并没有意识到成绩的重要性,依旧过着在课室睡觉,在宿舍打游戏的生活,仅仅为了达到能够毕业的最低要求来安排我的生活。在哪投入了时间,或多或少就能从中得到收获。学校的行进管乐团训练了一年,在台湾的比赛里拿到了第一名。

    从台湾比赛完回来以后,乐团给我们放了一段时间假,一来是对这一年的训练画上一个句号,二来是要迎接即将到来的春季学期期末考试。但这个时候,我突然发现我找不到我自己的价值了。此前我一直没有做过详细的规划,只是认定了我难以在这群精英中获得成绩上的优势,就完全放弃了认真学习,认定自己需要走考研之路,也完全不考虑出国。可能是想证明自己没有那么笨,也可能是春季学期的高数比秋季学期的简单很多,我开始认真复习,结果果然,拿到了一个绿色的成绩。当然,还有很多同学拿了满分,但这个绿色的成绩也让我看到了我的可能

大二:社团学习难以兼顾,期末挂科敲响警钟


左图:北航AERO大学生方程式赛车队

右图:赛场上的P房维护   

    到了大二,课程难度上来了,同时我还参加了学校的方程式赛车队,即将去襄阳比赛。繁重的课业和紧张的车队任务一下子占用了我所用的时间,宅在宿舍打游戏成了奢望。同时,乐团也开始新一轮的训练,为了室内演奏做准备。与之前的行进管乐不同,室内演奏对每个人的演奏技术都有很高的要求。那时的我,将学习排在了最末的位置。我能每天抽出一个小时练习乐器,能随时接受并快速完成车队给我的任务,唯独不能保证每天的学习时间和学习质量。成绩是冰冷、无情的,我挂科了。

    警钟长鸣!突然间,我顺利毕业这件事情受到了威胁。辅导员说的“挂四科就劝退”反复在我耳边响起,家长也开始关注我的学习情况,车队任务不再像以前一样让我充满挑战的热情,例行的乐团训练也不再让我兴趣高涨。尤其是和朋友们在一起,他们讨论交换名额和奖学金的时候,我知道这些都将与我无缘,内心是十分难受的。

    大二下春季学期,我选修了职业生涯规划课。此时我仍旧处于惴惴不安而又不愿放弃的阶段,不愿意退出车队或乐团、也想获得更好的成绩,至少不能影响我毕业。这门课限制人数,我得以近距离观察传说中的学霸级人物。其实我们之间没有绝对的智力上的差距,只是他们没有这么花花绿绿的生活;在他们眼中,学习作为学生的本职,是要放在第一位的。

    印象最深刻的是我们讨论高薪行业、介绍高薪行业的那一节课。在有关“二八定律”的讨论,让我发现了我成功的可能,但需要我成为掌握80%资源的那20%的人。上完这个课程,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找到了方向,因此下定决心、离开乐团,准备专注考研。

    那年暑假,我们浩浩荡荡地从沙航搬到了学院路。在感慨沙河荒凉的同时,被学院路一座独特而高大的建筑吸引了。我们学校的图书馆,正面立面就是一本翻开的书,但里面宽大的房间和充沛的自习空间瞬间吸引了我。最重要的还是免费高速的Wi-Fi!从此我成了图书馆的常客,只要没课,我就会往图书馆跑。无论是在里面看视频还是看书,这种安静、温暖的氛围总能让我平静下来。

大三:重新投入学习,创新竞赛获奖

    大三,我退出了乐团、更加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课余时间参加了一些创新竞赛,比如冯如杯等。其实我做的事情并不复杂,队员各自有擅长的方面,大家聚合在一起就是一股强大的力量。我们的项目最后获得了冯如杯的三等奖。同时在指导老师的推荐下,我们还参加了华为公司举办的华为杯创新创意大赛,并获得了全国一等奖。在北航,我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卒,但是放眼全国,我是同龄人中的前1%。参加全国性比赛让我对这一点有更深刻的认识,也给与我更多的自信心。同时,由于大一大二学习成绩较差、导致绩点一直很低,大三认真学习之后的每一次考试出成绩,我的绩点都能在小数点后两位处有所提升;这种不断进步的感觉十分美妙,就像有一个人在不停地跟我说:今天你又进步了!

    对于考研的信息、主要是从前一届学长那里知道的,这也是考本校本专业研究生优势最大的地方。学长很详细地跟我介绍了考研的情况,复习时间安排,还推荐了一些复习资料。这为我之后确定复习方案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对于考研来说,时间是最紧张的。他们还给我做了心理辅导,说大部分考研的同学都没办法完全掌握所有的考研的知识,尤其是政治科目,所以我应该保持一个学多少算多少,根据自身情况分清主次地去复习,尤其不要受到其他同学复习进度的影响,一定要按照自己的节奏好好复习。

大四:按部就班复习,考研成功上岸

    大三到大四的暑假,是开始系统复习考研的时期。从期末考试一结束我就进入了复习的状态,早八点去图书馆抢座位、一直学习到晚上十点图书馆清人。非常感我的室友们:因为都决定考研,一起进入了复习的状态;大家相互督促,共同努力,并没有相互干扰的情况。大四上学期的课程不多,占用的时间也很少,也让我复习的连续性得到保证。

    在一段枯燥乏味的复习时间之后,就到了距离考试还剩下一个月的时候。这时候的心理压力是最大的,没有时间再进行一轮完整的复习,只能零散地进行查漏补缺,主要的任务是刷各类真题、模拟卷,背政治。试卷难度起伏不定,得到的分数也像过山车一样。那是最想放弃的时候:每天做的事情已经机械化了,我变成了一个没有感情的刷题机器。尤其是北京,已经开始下雪了,早起变得异常困难。我会在宿舍到图书馆的路上,循环播放歌曲《你的答案》,低沉的声音逐渐唤醒我的大脑、呐喊的副歌部分则放松着我的灵魂;有时候我也会情不自禁地喊两句,能瞬间感到轻松了许多。歌词更是反复提醒我:“要勇敢,要不怕孤单,继续前进”。

    考完那天我相当平静,满脑子想着这学期的期末考千万不能挂科!不然白白复习那么久,白花那么多钱买复习资料了!

    在一段漫长的等待以后,得知初试成绩也足够让我进入复试。但是那时候正在疫情发展的高峰期,复试的时间和方式迟迟未定。举国抗疫的时刻,复试被我抛在脑后,同时还在继续推进毕业设计。直到五月份突然通知进行线上复试,我才匆匆忙忙进行准备。今年研究生复试取消了笔试环节,我并没有做太多准备,简单地翻阅一遍学习过的专业课的PPT,就进行了线上复试。得益于我还凑合的英语口语以及认真学习了的专业课,最终顺利完成了复试,进入了拟录取名单。

    回看我这四年本科学习,自己过早地钉死了自己的上限,虽然最后成功上岸,但万一失败,其实只能选择工作,二战成功率会更低。优秀的分数在什么时候都是很有用的,不需要和最顶尖的那一批人对比,只需要和自己较劲就行!如果我早一些明白这个道理,也许我也能得到交换出国的名额,得到各项奖学金,甚至选择出国留学。还好自己大二下学期下定决心考研、不留后路,促成了我最后上岸,而不是半途而废。

    当然,有关大学最美好的回忆还是和各位朋友在一起的时光,无论是室友、乐团同学、车队队友还是梦拓学弟、妹,这些都是回忆起来会笑的时刻。


/ 教师点评 /

      景怀是2017年春季职业生涯规划选修课班上的同学。印象中他在课堂上挺活跃的、多次发言;其中在对高薪职业的讨论中,他代表小组对医生这一高薪职业做了说明,由于父母是医生,他真切地分析了医生高薪背后的辛苦付出、令人印象深刻;最终,同学们得到一个结论:对于北航毕业的同学们而言,从事行业都能做到高薪,只不过都需要很大的努力和相应的机遇。

    在我的电脑中,还找到了景怀阅读7篇公众号案例后写的感想:

    “看了那么多优秀的学姐学长们的分享,我发现了自己认知中的很多误区,也扫除了一些认识上的盲区。

    首先,我最大的误解在于对GPA和考试成绩的漠视,总认为一个人的工作能力不应囿于成绩,我远超周围同学的实践经验能为我在将来的发展中取得不可逾越的优势。但是我错了,这些优秀的学姐学长无一不拥有与他们成就相匹配的成绩。我也跟很多人谈过未来,谈过理想,但其实作为学生,最最主要的还是学习。

    其次,是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一点主要来自赵吉昌赵老师的分享。在外界干扰加大后,还能不能坚持学习,这就能区分高下。拼搏、奋斗、学习,这些都是一生的事业,都是未来适应改变的基础。现代社会变化得极快,不能跟上节奏便意味着淘汰。终身学习的能力便是一切的基础。

    最后,是在待人处事方面,潘琛学姐的独到看法。“去标签化”。不仅仅对他人,也要对自己。其实仔细自审一下,我在大学的这一年多的学习生活中,都对自己下了一些小标签,将自己绝对化,固定起来,放弃了灵活性,也做了一些不负责任的选择。但如果没有经历着一年多的事情,我也不会对“去标签化”这一理念产生如此大的共鸣。

    学姐学长们都经历过我们现在经历的事情,都曾经处在我们所处的时期,他们的优秀经验能对我们起到一定的指引,他们的成功能激励我们更加努力地向前奔跑。感激他们的无私分享与老师的辛勤整理,眼前的世界又明亮了几分。”

    景怀的“逆袭”其实是北航学子典型的一类:这类同学多半是在进入大学后对学习有所放松,得益于某个契机发奋努力、最终成功考取研究生。这里根据多年经验、提醒两点:一是老生常谈的那句“大学是大部分时间用来学习的地方”,所谓“躺赢”是不存在的;二是北航同学们真的都很聪明,“幡然悔悟”后、积极采取行动基本上都能达成目标,关键是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了解外部世界、了解他人的想法,而非单纯地认为别人是“死读书”。

    对照两年后的这篇本科生涯回顾,可以看到景怀两年来确实是在当初的认识基础上采取了积极的行动,而且能够坚持下来、不断地自我激励,最终达成了目标。而他一二年级在乐团、AERO大学生方程式赛车队的投入也很有价值,使得他的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当然,如果大一就有生涯规划的理念,相信景怀会事先评估各种选择,早点儿投入学习、“也许也能得到交换出国的名额,得到各项奖学金,甚至选择出国留学。”

    不过,人生原本就充满了各种可能性,彼此之间不存在绝对的优劣;勤于思考、认真地开展自我认知和外部世界探索,确定目标后保持行动就能减少未来的遗憾,而这正是生涯规划的真正内涵。

相关文章链接:

GPA3.0的工科男跨考北大软微金融科技硕研-一位平凡的北航学子的本科四年回顾

一位数院游戏迷妹的回归-一个白银选手的本科生涯回顾

大一成绩没有达到保研怎么办?是否就要等着大三考研再拼命复习了?

<好文再推>我大一就挂科了,该咋办?——成为优秀大学生的第三种姿势

<好文再推>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一位16级学霸的自省

一个弱者的自我修养—当我玩儿的时候在想些什么

我在北航这样度过了充实的大学生活——2017-2023届北航学长学姐本科生涯回顾集锦

编辑:Felix



祝前程,各自风雨灿烂

/ The End /



你点的每一个“在看”,我都认真当做喜欢


大学生学业与生涯规划2008
提供专业的职业生涯咨询
 推荐账号,扫码关注
推荐账号二维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