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业工程本科
到亚马逊资深数据科学家
北航潘潘学姐乘风破浪的职业生涯
2023年2月,潘潘学姐泛舟西湖
伟人说过:一个人的成功,既要看个人的奋斗,还要看历史的进程。因此谈及生涯规划、离不开时间的框架,比如老生常谈的要不要学编程这个问题:冯·诺依曼1946年打造出了世界第一台计算机,如果诸位早出生一百年,大部分人这辈子都不用学编程;抑或晚出生一百年,没准去到一个被强AI(人工智能)接管的时代,说大白话就能与AI交流、也不用学编程了。我们恰恰出生在这中间的一百年,学还是不学,简直成了不亚于股市投资的难题:早学编程的人吃上了时代红利、乍然暴富者盛;刚学完毕业者冷不丁遇上了互联网企业大裁员,简直是高位接盘苦不堪言;还没开始学的人持币观望、却也难找下一个合适的股票(专业方向)投资自己的时间……
我们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历史的河流湍急转向、礁石林立暗涌不断。行舟此处,年轻的舵手们难免豪气散去,生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惶惶,加之疫情、战争、灾害,社会热点报道从2011年大学生创业一步步转向,变成了2022年的考公上岸。我有幸从头到尾经历了这十多年,在此从自身经历出发说说几个阶段的历程,希望给诸位一点微小的航行帮助。
Part.01
2011初秋刚入学北航时,与每个下了火车/飞机就被大巴车拉去沙河校区的北航同学一样,大学生活于我和高中几乎没有区别:无非是换了时间、地点继续学习。当时我选北京读大学,主要原因是想离家远一点、能体验不同的生活。沙河校区做到了离家虽远但生活依旧,不得不说是我没想到的命运展开。为了排解生活的无聊,我开始了网购、退货、接着网购、接着退货的日子。几趟下来我就发现了一个大问题:衣服尺码不合尚且好将就、鞋子尺码却像是会计手里的出纳表-那是一分都不能错的。2011年淘宝还没有退货险,退货运费多半是要自己出,一下子把我的零食经费减去不少、成为我的心头一患。刚好有天我路过宿舍楼下的学生活动摊位,有个社团拉了个高通公司创想大赛报名的活动,我拿了宣传单一看、主题大概是智能手机如何能提升人类的生活质量——这太简单了吧!骄傲地讲,18岁的我作为一个普通人类,心头大患可不少,自信每解决一个都是人类生活质量的一大提升。
学院路春天的花
于是我拉来几个队友,首当其冲把网购买鞋选码这个项目提了出来:买鞋想要选码准,可以通过手机拍脚部照片后建模去和鞋楦做匹配。接着是查资料、做技术前期demo、找老师讨论商业模型,一系列操作下来,一个学期过去了,我们刚好在12月底得了全国头奖。于是我们团队本科创业的故事就此打开了:注册了公司、发展了教授当合伙人、第一款APP上市、见了好几圈投资人、获得几笔大学生创业奖金、入住孵化器等等。创业一直持续到了团队主要成员大学本科毕业、细节暂且按下不表。从创业中我获得的最大快乐是:终于体验到了不一样的生活、认识了好多不同背景的朋友。
后来回头一想,这种想要人生经历更drama的中二爱好,主导了我很多人生重大选择,比如我从北航保研后退学。
Part.02
本科创业的同时,我自身学业也没落下、顺利获得了保研名额。2015年大四暑假,由于创业计划技术瓶颈几乎陷入停滞,我打算找一份实习感受一下都市打工人的快乐,很快找到了一家在王府井CBD的世界500强公司做软件翻译校正工作。事实证明没有找对方向的打工人很难快乐:由于我工作效率尚可,实习两天后领导想让我延长实习时间,吓得我当天下班后就提了辞职、心情是从未有过的放松。
学院路花开
回家后我仔细想了想:自己还是想去互联网企业做核心项目,而创业经历告诉我、互联网的核心在于技术实现——硅谷的精神“talk is cheap, show me code”深深影响了我。继续读研,我将在工商管理专业上多花两年时间,于我技术增长几乎没有增益,也不能让我拿到一份dream offer。于是我研究了转专业的几个方法,其中留学申请刚刚热起来的data science专业成为了首选。北京真的是个好地方、有着数不尽的专业人士;为了进一步确定我的想法,我参加了不少读书会,其中有很多在美国深耕多年的学者给我提供了不少data science未来的发展观点。拿着我收集到的资料,我对我爸妈说了退学计划,自信地算了一个出国读书的财务回报模型(父母是务实的浙江商人,很难用爱为我的冲动买单)。于是研一刚入学,我开始背起了GRE;研一第一个学期结束、我投出了5份美国学校的申请,来年开春、Cornell通知我入选了他们的Data Science Master项目。当然如果没有美国学校接收我,我也有几个在国内转专业的备选方案;总之于年轻的我而言,自信只要定了罗马在哪里、到处都是路。
2016年夏天,我正式告别了北航的学习生活,背起行囊冲去了隔岸的美利坚。
Part.03
由于来美国念书是向我爸妈承诺过一个财务汇报模型的,所以到了美国后我目标明确、想要马上找一份高薪实习工作。事实证明,我想多了:转专业隔行如隔山,第一个学期的课我选了又退、过得苦不堪言,更别提准备简历去面试了。妈妈反而安慰我:磨刀不误砍柴工,既然已经入学、不妨静下心来好好钻研,学好了工作自然会有。好在我这个人别的没有、自信从来不缺:妈妈的安慰或许只是随口一说,我已深以为然,仿佛明天的工作已到了今天的我手里。第二学期我多少有了些沉淀,在校招上误打误撞报了亚马逊的实习面试;亚马逊当时尚无专门的AI建模实习岗位,来招人的HR意外地好说话,把我想要找AI模型方向的简历大笔一挥改到了码农实习方向,说先面进去后再转组。
于是2017年夏天,披着码农皮的我去了一个做模型的组,呕心沥血三个月、终于倒腾出一个编程和模型的杂交产物,经理看了这个似驴非驴、似马非马的作品,不知怎么与我投了缘、把我给录用为了正式员工。录用前我和他吃饭聊天,我说:老板,有没有可能让我以后完全做模型?我实在不想当码农了。老板快乐地同意给我换了title,我付出的代价是工资打了8折。但我也很快乐,因为会有更多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好像只要做喜欢且擅长的事情、运气就会额外地眷顾:很快我职称上升、追上甚至超过了同期的同学。入行4年半时我被评为了senior applied scientist(高级应用科学家),这差不多是我知道的晋升最快的例子了。
Part.04
2023年初,我已在亚马逊工作了5年。5年间发生了很多事:大事件如疫情的爆发导致美国产业格局发生变化,线下的工作及消费场景受限反而刺激互联网企业快速发展,大批转码者乌泱泱挤去了各种转码培训学校,高薪码农一度成为社交网络上的热点话题;而短短两年后,2022年下旬开始了互联网寒冬,大批企业裁员,刚入职一天的新员工可能在同一天就接到了失业补助,时代的进程声势浩大、挡无可挡;小事件如我个人的职业曲折波动:在一个公司高强度工作五年后,我有了很多想要裸辞的时刻,我不断问自己,未来五年我是否还要继续这种按部就班的螺丝钉生活,还是离开现在的暖房、去更未知的天地探索呢?
年轻人的自信就像金币,会被时间拿去换一些别的东西,例如一份高薪稳当的工作。到了30岁的门口,我也忍不住踌躇起来。
后来我读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深有启发,书中这段与各位共赏:“西洋曾有两种文化模式:一种称作阿波罗式的Apollonian;一种称作浮士德式的Faustian。阿波罗式文化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序超于人力的创造,人不过是去接受它,安于其位,维持它;但是人连维持它的力量都没有,天堂遗失了,黄金时代过去了。这是西方古典的精神。现代文化却是浮士德式的:他们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就失去了意义;他们把前途看成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改变。”
每个人都无法预知历史,对以往的任何回忆也都难免带着修饰的主观色彩:当自己过得不顺时,总是下意识美化没选择的路;当自己过得顺利时,又庆幸自己以前不曾走上“岔路”,仿佛命运全由得了自己做主——像个股民,每天晨昏定省看股市波动,或是自得意满,或是呜呼哀哉,马后炮总是一语中的,未来却仍是一筹莫展。我觉得,这该不是掌握自己人生最好的办法。或许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应该学着做浮士德,把传统社会模版化的成功执念放下,去感受、克服、战胜,这或许是让人一直拥有自信最好的办法。
教师点评
从2022年末ChatGPT面试以来,“强AI将会对职场再来怎样的冲击”这个话题就一直被热议。通过汇总、分析ChatGPT的强大功能,外媒盘点了最可能被 ChatGPT 取代 10 大高危职位:1. 技术工种(程序员、软件工程师、数据分析师);2. 媒体工作者(广告、内容创作、记者);3. 法律行业工作者(律师助力、法律助理);4. 市场研究分析师;5. 教师;6. 财务(财务分析师, 个人财务顾问);7. 交易员;8. 平面设计师;9. 会计师;10. 客服。
对于上述结论的科学性,笔者将专门撰文分析;不过,至少基本认同第一类(程序员、软件工程师、数据分析师)职业受到的冲击将会很大。
本文作者目前在亚马逊总部任Senior Data Scientist;然而,笔者认为Senior Data Scientist与“数据分析师”并不是一回事儿:这不是玩儿类似“白马非马”的文字游戏,而是基于对作者的了解-爱折腾、善于学习的潘潘,其实是那个能够提出问题、指挥AI的人,这样的人是不会被AI替代的!
编 |涵涵&脸脸
提供专业的职业生涯咨询
大学生学业与生涯规划2008
·扫码关注我们
相关推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