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求职,个人兴趣、专业对口和工作待遇该如何取舍?-41场硕博研究生职业规划咨询小结

文摘   其他   2024-11-11 18:58   北京  

编者按





    秋招接近尾声,很多同学都在几个offer中纠结

    两年前的31号至615号,笔者总计开展了50余场个体咨询、与47位北航本硕博同学开展了针对生涯发展与求职就业的一对一交流。其中41场针对39位硕博生(两人先后申请了两次)的咨询后,笔者颇感忧虑:因为同学们提出的绝大部分问题其实是上过本科生学业规划课的大一新生在专业分流时就思考过的,这些硕博研究生却是刚刚开始意识到这些问题。最典型的问题是两大类:1)我不知道自己喜欢/擅长什么样的工作;2)找工作时,“钱多/事少/(稳定)/离家近/发展好”等优势该如何取舍?还颇有一些同学“既要……又要……”的。根据接下来三个学期的咨询情况看,这两年同学们的疑问没有太多变化,所以再次推送。


     当然,这些同学能够主动寻求帮助、已经是非常积极的行动了。鉴于他们基本上都没有学习过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方法,这里整理出同学们共性问题的解决思路,结合公众号之前的相关推文开展分析,希望帮到有类似困惑的同学。



第一类问题:我适合什么类型的工作?

超过一半的同学存在关于择业认知的最基础疑问;虽然具体问法不尽相同。比如,约三分之一的同学提到“我对自己的专业不太感兴趣,毕业后到院所做科研担心做不好”;约三分之一的同学(部分同学与提出前面问题者有重合)说“自己在学生工作等方面做了很多,想考公务员或从事行政管理,又担心专业白学了”。再就是转博/考博/读博问题:有转博机会自己犹豫者,有考博失败不知是否要再考一年者,还有读博中的疑惑及延毕者的苦恼,不一而足。


先从职业兴趣的角度分析。正如清华大学教授姚期智院士所言:“我告诉学生,你们在大学唯一的任务,就是要发现你们最擅长的是什么,最感兴趣的是哪个方向。”姚院士提到的“擅长+感兴趣”其实就是本文讨论的职业兴趣的核心内涵。下面结合近三年来更多的普遍咨询案例简单分析几种情况。


咨询中,笔者推荐的最重要的工具首先是霍兰德职业兴趣六角型模型。生涯规划课堂上讨论职业时,提醒同学们“职业=职位+领域”,职位或称岗位(position)首先是与职业兴趣类型相关的,岗位本身也有三个字母组成的霍兰德代码,个人的职业兴趣类型与岗位代码匹配上、做事往往能够事半功倍;当然,前提是自己认可这份工作-这是价值观层面的问题,本文后半部分还要讨论(相关推文链接:选择一份职业意味着什么?-缘于第一性原理及暗物质视角的认知)。


公众号有多篇推文分析了“对专业不感兴趣”的原因:最常见的是职业兴趣与外在价值驱动混淆,很多同学辨析不清楚到底是自身职业兴趣类型倾向与本专业科研工作不匹配是个人价值观不支持的问题。不少同学提到的对本专业不感兴趣的真实情况是觉得本专业对应的职业/行业收入水平不高,希望转到信息类。然而,即便编程能力尚可、能够在互联网大厂找到工作,也面临“专业对口”问题:会编程与能够在该领域位居“鄙视链顶端”还是颇有差异的:通过刷题、练习,很多同学能够达到大厂招聘的普通程序员的要求,而能够到顶端者、仍需要职业兴趣类型高度匹配的加持。(相关推文链接:高考特供:选我所爱,爱我所选-北航工科学姐毕业两年跨专业入字节跳动任产品经理的倾心分享


研究生阶段职业兴趣不匹配的多个案例都是来询者读研转了专业(主动转热门专业或者是调剂专业)。一位力学专业本科的A同学进入了交通工程专业,研一学习方面没问题、还担任了科研小组长;研二进入了更有前途的与自动驾驶相关的课题组,因为需要完成大量编程工作,一下子觉得吃力了、压力越来越大,就认为自己本科是211大学的、基础不如其他同学好,竟然准备混毕业甚至辍学去做长跑陪练/健康顾问!结合A同学通过招就处网站所做的霍兰德职业兴趣类型测试结果,R87分、C型只得了13分,他工科能力强、而编写代码对应的C型倾向不足,因此进入自动驾驶科研小组后感到吃力。不少适合工科(R型很强)的同学,因为信息类热门而转专业进入,由于C型职业兴趣倾向弱而很不适应、甚至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了怀疑。(相关推文链接:高考特供:我努力用功进入了荣誉学院、终于选到了最热门的计算机专业,难道错了吗?-一位大一下转入高工的优秀工科女生的困惑


还有一种典型情况是来询者对学生工作特别投入:不仅做起来得心应手,且很有成就感。这类同学选择职业的困惑是:进入科研院所,最顺理成章的是从事科研工作,有些院所及航空航天企业管理岗位不招聘应届生;考公务员胜算不大,而且真的考取了、自己的专业就算“白学了”,也很难下这个决心。


这类同学的职业兴趣类型中往往E型(企业型)及S型(社交型)较为显著;不过,大部分同学测出来的IR型得分也是很高的。对于这类同学,其实可以按照下面的思路开展决策:个人职业发展路径其实有三种,一种是一直在某个专业领域内深耕、成为这个行业的专家,如戚发轫院士、张小龙等人;第二种是一开始就从事综合性管理工作、如马云。但其实这两类人都不多,多的是第三种:一开始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后来逐步转入管理岗位,如北航杰出校友袁家军(IRE型)、罗阳(RIS型),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先生(EIR型)也曾是技术能手!北航硕士或博士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岗位顺理成章;如果真的对管理工作特别感兴趣,在科研工作中逐步锻炼能力、积累人脉资源,工作5-10年后逐渐转向管理岗位,是有很多机会的。如果一开始就从事行政管理岗位,有两个风险:一是自己并未确定彻底放弃科研工作、或不能确定自己真的适合行政管理岗位,从事行政管理岗位基本上就失去了继续参与科研工作的机会;二是行政管理岗位的“任职专业门槛较低”,根据学校相关管理制度、北航同学在学业方面投入很多,从事管理工作、反而不占优势,个人的专业优势无从发挥。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思路,也是不少同学反映如“醍醐灌顶”,即生涯发展路径的可逆性:从事科研工作几年后,还想转向行政管理岗,是有通道的;而一旦从事行政管理岗位数年,想转回科研岗位、会非常困难,几乎不可逆。



接下来分析一下考博/转博/读博过程中的问题。这里借用一位博士生小琪的自我分析。(相关推文链接:“双非”背景是我的“原罪”吗?-研究生职业发展个体资源分析

“老师,根据霍兰德兴趣六角型测试、我的兴趣为RC。我以为这意味着我不适合写论文,只适合做一些循规蹈矩、对执行动手能力要求高的工作。但是,与您沟通后发现,C适合写论文,IA的人适合提出idea。我立刻想到,自己在研究生时期写论文时,确实是老师提idea、我去码文字。码文字的过程让我快乐、有成就感。但是,我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就是我缺乏IA,是否意味着我无法独立提出核心问题?如果我要写论文,就必须组团队、抱大腿,这会不会限制我做高校青椒?因为我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自己难以提出新颖的研究问题,这是写论文中最致命的一点,想到我会有点害怕。”




选择做高校青椒的同学,大多是看重了高校教师较好的工作环境(周围都是整体素质高的同事和学生、较为稳定等)和自由的工作机制(如不用坐班),这是后面要着重讨论的生涯价值观层面的因素。然而,成为好的高校教师,首先要有相应的职业兴趣倾向支撑(相关推文:大学的好老师,一定能成为中学的好老师吗?-从霍兰德职业兴趣类型视角分析)。这里再补充一些:目前高校教师分为教研系列、研究系列和教学系列三类,对于教师职业兴趣类型的倾向要求差异较大。结合岗位职责要求,总体来讲,教研/研究系列对于IC型要求更高,教学系列则对于AS型要求较高:这里并非是说教学不需要I型(研究型)!其实,(除掉“混”的成分、)能够顺利完成博士学位者,I型太弱是无法想象的。进入工作领域,教研/研究系列对于发表论文、申请课题的要求基本上是相对刚性的,这些内容特别需要IC型职业兴趣倾向的支撑;而教学工作需要面对一届届不同学生的需求,要想上好课、对于AS型职业兴趣的要求更高一些。



     所以,能够完成毕业论文是一回事,因为博士生其实是导师的科研助手;遇到好导师,可以帮助我们指点研究方向、甚至提供研究方向,只要踏实努力、毕业不会成为太大的问题。然而,成为合格甚至优秀的大学教师是另外一回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能力,除非遇到特别合拍的研究伙伴。

     近来咨询的几位博士(生)中,还有一位信息类专业的,IAE型较强的,C型偏弱、编程方面较为吃力。目前导师对他很器重,让他担任研究组长;但他对于自己编程能力较弱很不安,不知道自己是否要多花时间“弥补短板”。这里想特别提醒:研究生阶段更多的是发现优势并尽可能发挥出来,而非弥补短板;假如是职业兴趣倾向特别不支持,短板其实很难弥补、结果会事倍功半的。尤其是博士生,意识到“扬长避短”特别重要。



      再谈一下同学们都特别纠结的“专业对口”问题。其实,根据“职业=职位+领域”的定义,所谓“专业对口”可以两种形式实现:首选专业与岗位要求匹配(如航空航天专业毕业从事航空航天领域的科研工作);万一自己的职业兴趣类型与岗位要求不匹配,如自己工科(R型)或编程(CR型)偏弱,则可以将硕博专业作为行业背景(领域),毕业后进入强调专业技术发展的企事业单位及研究机构从事管理工作,或者先进入这类单位的专业技术岗位、再转向管理岗位。因此,选择职业(职位+领域)首先应该应考虑个人的职业兴趣类型,职业兴趣类型倾向要与岗位职责的要求匹配、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此外,同学们在北航人才培养的大环境下根植了深厚的空天报国情怀,这也是北航学子进入航空航天等相关行业的一种文化价值匹配优势,相信也能在职业兴趣与岗位匹配的基础上提升更多职业发展的内驱力。




第二类问题:找工作时“钱多/事少/(稳定)/离家近/发展好”等优势该如何取舍呢?

这里,再看一下前文提到的博士生小琪同学的自我认识过程。


老师您让我仔细看“李白真的‘天生我才必有用’了吗?-职业兴趣与价值观的辨析”这篇推文(相关链接:李白真的“天生我才必有用”了吗?-职业兴趣与价值观的辨析)。李白的悲剧在于:他作为天才诗人特质突出的职业兴趣(A型),与从政唯上的价值观冲突。就我的情况,我是RC职业兴趣,与高校青椒强调创新的价值观有差异。但是,我理解职业兴趣是会变动的。职业兴趣会因最近经历带来的成就感变化。如果我今后多训练自己独立思考,可能会逐渐感受到独立思考的成就感,从而形成这样的能力,最终提高这方面的职业兴趣。

对于择业,5月12日课堂上我们进行了“清华-中科院博士选择青椒还是中学教师”的辩论赛,这场辩论确实没有谁赢谁输,我们得到的也不是最优解,而是一个较合适的选择。上课时老师提到建议去做博后,因为后期选择的灵活性更高。博后可以做青椒,去中学任职也较简单;但是中学教师再跳到高校非常难。这让我想到我和导师聊科研院所的工作,他也提到有几位科研院所的研究员跳去了高校。所以,职业不是一成不变的,我选择职业也需要考虑日后转换职业的灵活性。


    前文提到,霍兰德职业兴趣类型不仅仅是个人兴趣、其实也是一种能力倾向;如果某类能力倾向特别弱,靠学习、训练,只能达成一般水平,想做出杰出成就基本上不可能-北航同学往往拥有“做出杰出成就”的理想,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才强调同学们要挖掘自己真正的职业兴趣,也就是姚期智院士所言:“最擅长的是什么,最感兴趣的是哪个方向”。在此基础上,生涯价值观的作用就非常大了!


      针对一般求职中看重的“钱多/事少/(稳定)/离家近/发展好”这几项因素,需要清楚的是:这几项好处“不可得兼”:首先,“钱多”与“事少”是一对矛盾;“钱多”往往与“稳定”可以也无法得兼。这些可以根据“第一性原理”来分析(相关推文:),也可结合用人单位的人事政策与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来理解。从“第一性原理”的视角看,“钱多”主要源于四种情况:首先是(从事该)岗位(的人)创造的价值高,包括在行业/单位地位重要、不可替代,也包括工作质量高或工作时间长(加班多);其次是企业/行业处于发展上升期、投资者众引发的“水涨船高”;第三是风险比较大,“高风险、高收益”;再就是垄断行业/企业拥有垄断利润。显然,第两类情况是“钱多但事也多”;二三类都是“钱多但不稳定”;最后一类,短期看“钱多”与“事少”兼备,长期看也是不稳定的:远有国企改制大批员工下岗案例、近有“高速公路收费站下岗女工”的视频,都说明垄断带来的高收入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不稳定”。


      “离家近”体现的是对生活方式的看重,“发展好”则与自我实现相关;二者兼顾不是不可能,但可选择性偏小。比如北航硕博同学在选择航空航天企业时考虑“离家近”,那就只能比较家乡附近的一些用人单位,在其中选择自己未来最可能“发展好”的,就很受局限。



 


结论

关于择业,公众号推文“‘喜欢’、‘擅长’、‘现实’又有‘发展’的工作难找,如何取舍真的很难!-硕士毕业工作两年职业困惑求解答”(相关推文链接:“喜欢”、“擅长”、“现实”又有“发展”的工作难找,如何取舍真的很难!-硕士毕业工作两年职业困惑求解答)中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尤其提到了个人的人格类型对决策风格的影响。小琪同学就谈到:


“在MBTI上,我也是比较明显的“F”型人:推文中举出的“爱屋及乌”案例确实在我身上发生过(具体就是,高二上学期的时候特别喜欢语文老师,所以语文很好、甚至参加了作文大赛;但是高二下学期换成了我不喜欢的语文老师,当时语文会考甚至只考了B)。所以在职业选择上,我的“喜欢”应该也是第一位的。然后对于“发展”这一个角度上,我在试着比较“青椒”和“研究员”之间哪一个发展道路更具可持续性。好像另一篇推文上看到有推测“2050年中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的陈述,我甚至在想,如果人口真的进入老龄化了,是不是大学教师都没学生可教了?这样的话,是不是研究员的市场需求更大呢?

更进一步的,我要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三个方面分析我的能力。这个方法主要是来自“我的智商没有牛顿高,那又怎么样?——职业发展个体资源分析”这一篇推文(相关推文链接:我的智商没有牛顿高,那又怎么样?——职业发展个体资源分析)。在人力资本方面,我的知识、能力和技能仍是需要提高的(比较标准是过去的我,提高的目标是为了符合日后的职业要求)。在社会资本方面,我需要充分利用目前平台的资源,包括苏老师及各位老师在生活、学习、科研上的指导,也要通过教师和同学的资源外扩我的社交面(即使只是浅层的社交)。在心理资本方面,我也要保持积极的心态,通过与师长交谈、看心理学方面的书进行疏解。我需要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三个方面,培养、提升我的素质能力。”

最后,针对求职面试的相关技巧,推荐同学们阅读“奥美公司实习中难忘的事——一位大二工科生的暑期经历”这篇推文(奥美公司实习中难忘的事——一位大二工科生的暑期经历):当时刚刚大二的施政彤同学,学习了职业生涯规划课后,就明白写简历及面试中要将“个人能力”与“应聘要求”需要一一对应。因此,同学们针对自己较为倾向的各种职位进行分析:需要确定一个具体的专业领域、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职业”;然后针对招聘信息中的“岗位简介”去看目前的自己的成果积累和素质能力是否达标,然后找出来缺少哪些维度,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进一步补充。

综上,北航硕博研究生都已经站上了非常好的学习平台、拥有了丰富的资源;然而,要充分利用好这个平台,还需要对自身的职业兴趣类型和生涯价值观倾向进行科学的分析,同时对照自己心怡的岗位分析自己素质、能力的缺失,在未来的学习及科研活动中不断提升自己,毕业时找到心怡的工作就并非难事了!


扫码 ╳ 关注我们

本次编辑:邵钰捷

相关推文链接:

调剂专业读研两年,感觉越来越不喜欢现专业了,我该怎么办?-一位研二工科男的生涯困惑及解决之道

特稿:选择职业时MBTI类型真的重要吗?-被严重误读的MBTI测试

如果不想去“大厂”、考公务员又那么难,我该找什么样的工作?-25场本研个体咨询后的感想

高考特供:放弃高薪的市场风险管理岗、报考心理学博士,毕业后到北航任思政教师-北大女学霸“逆社会主流价值”的生涯选择

高考提供:从“文理不分家”看“文科生”适合报考哪些专业?-职业兴趣与专业配适的分析

专业分流特刊:我是真的选错专业了吗?-希望读建筑学的北航理科试验班同学的专业探索历程

我对管理有兴趣,可又不喜欢应酬,读研该怎么选专业?-一位优秀女生的专业困惑

特稿:你真的已经做好读研准备了吗?

2021研究生复试特供:“为什么要读研?” -来自北航在读硕博研究生学长学姐们的思考

特稿:"育儿嫂"比行政秘书更有前途吗?-也谈AI技术对职业前景的影响

2021萌新特供电子书:关于学业/生涯规划那些事儿-公众号原创案例精选


大学生学业与生涯规划2008
提供专业的职业生涯咨询
 推荐账号,扫码关注
推荐账号二维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