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非”背景是我的“原罪”吗?-研究生职业发展个体资源分析

文摘   教育   2024-11-13 22:17   北京  



这是约笔者做生涯咨询的一位博二同学小琪发给我的一段话。巧合的是,接下来的咨询中,又有一位本科毕业于“双非”高校的研二同学:他的专业是北航王牌专业,目前的求职目标是航空院所;但他很担心自己难以较好地承担科研任务,咨询是否求职中可以申请行政、党务等岗位,同时又担心这类岗位的可替代性强、前途未卜。


2005年以来,笔者开展一对一学业/生涯咨询的个案超过了1000人次;由于刚开始的咨询只要是针对MBA学生的,最初的个案基本上都是本科“双非”背景的(虽然在那时尚无这种提法),不少同学因为在求职中未能充分享受到“名校毕业生待遇”而愤愤不平。


后来,北航MBA中心开启了招生“提前面试”,设计了一类“压力测试”题,其中针对专科生及本科学历一般者,面试官可能会问“你认为专科生/本科毕业于二/三本高校的学生与985毕业生有什么差异啊?”有些同学马上就显示出“受到冒犯”的神情,一边说明自己的优秀与努力,一边抱怨求职中受到的种种不公平待遇。不过,也有同学很坦然:他们或是懊悔自己高中期间不够努力,或者轻描淡写地提一下高考中的一些偶然事件,但重点会落在“本科阶段虽然我还比较努力,但在工作中不断发现自己与名校毕业生同事的一些差距,因此下定决心(辞职)报考MBA,希望能够有机会进入北航这样的985高校深造、全面提升自我。”这些同学不仅能够客观地看待自己过去的失败或失误,也认识到不同层次的高校拥有不同层次的资源,做好了再次进入高校学习、充分利用好资源的准备。


然而,大约十年前,类似“名校光环已逐渐褪去”、“985、211已经名存实亡”“大学毕业生月薪不及农民工/快递小哥儿”之类“读书无用论”的说法不断见诸报端,且有强有力的事实依据:早在2006年,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专业本科毕业生高健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不得已自行“创业”、在北大三角地摆出招牌招揽“陪聊”生意的新闻就轰动一时,连中央电视台都专门做了报道。同时,2003年以来,应届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直至今年突破千万级的1076万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早已是不争的现实,各类高校、包括985院校,每年也要为保“毕业生就业率”大费周章。事实上,自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大学毕业生分配制度基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已无法保证毕业生一定会有一份工作,更不要说是“值钱”的工作了。


先从当年引起广泛关注、CCTV都做过专题报道的北大毕业生高健的例子说起。采访中,高健承认“工作难找首先是自己没有好好学”,说自己大学四年经常玩、打游戏,成绩在班里处于中下等,外语也不好;另外就是性格因素:不愿意求人,找工作也是这个姿态。短短的描述,其实已涵盖了用人单位普遍要求的应届毕业生的职业素质与资源;因此,这个16年前的老案例、直接还用于北航生涯规划的课堂。


笔者通过多年的教研、咨询,10年前就分析总结了应届毕业生求职成功的影响因素;借助对这个公式的分析,可以回答“双非背景是不是原罪”的问题:


应届毕业生的求职成功系数=专业素质和学习能力(毕业学校+所学专业+学习成绩 +项目/实习经历)+成就动机(责任感+敬业度)+人际及沟通能力(含社交礼仪)+外貌及气质+家庭背景+社会关系+性格、兴趣与职位的匹配+个体价值观与求职单位的文化匹配 



首先是专业素质和学习能力


由于应届毕业生普遍缺乏全职工作经验,用人单位聘用应届毕业生重点考察的是其工作潜力而非工作经验,应聘者的专业素质与学习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这一项中,又要区分“专业对口”和“专业不对口”两种情况了。


迄今为止还有很多考生及家长特别看重本科所学专业;每年高考志愿填报中同一所大学“热门专业”比普通专业的录取分数往往高出5-10分。然而事实上,随着大学生毕业分配制度退出历史舞台及社会经济环境的“日新月异”,“专业对口”的作用越发有限。根据智联招聘网站的调研统计:2014年本科毕业生专业对口率最高的是财会专业、对口率为64%;第二高的金融专业、对口率仅为36%;位列第三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对口率仅为30.43%,其它专业的对口率都不足30%了。因此,“专业对口”并非“找到好工作”的前提条件。


当然,硕士毕业生要应聘的专业技术岗位,往往是对专业知识与技能有较高要求的。因此,如果对所学专业很有兴趣且该专业对应的行业发展前景光明,大学期间就要努力将专业课学好、取得较好的成绩,参与相关领域的实习或科研活动,积累、提升相关领域的知识、技能。这种情形下,双一流高校的师资及教学实验设备、资源等都明显好于“双非”院校,同等情况下、用人单位更愿意将面试机会/工作机会给到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就不难理解了。


即使对于不喜欢所学的专业、或者认为所学专业对应的行业发展前景不好,课余时间在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领域内有所实践的同学们,双一流高校的学习氛围、校友资源等一般也好于双非高校。从这个维度看,双非背景的同学相比双一流高校毕业生,确实在本科阶段“先天不足”:北航这类学习氛围浓厚的高校,很多同学都体会到了“大一比高三还累”,网上那句“只要学校选的好,年内期末赛高考”绝非戏言;“双非”毕业生如果想想“比你(高考成绩)还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可能就不再对别人的“另眼相看”愤怒了。


不过,难道“双非”背景的毕业生真的就“低人一等”吗?当然不是!前面讨论的“比你(高考成绩)还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的情况。真相是,确实有一些中学生将考大学作为终极目标、跨进大学门口就“躺平”“摸鱼”了。毕业前找工作,同学们需要通过简历明白无误地告诉用人单位:大学四年,你的时间都用在哪里了?“不喜欢所学的专业”不是你混日子的理由。大学是个相对开放的体系:学校排的课程不像高中期间那里紧张,同学们有充足的时间来安排自己的各项活动,甚至可以到外校听课、学习。如果如高健那样“经常玩、打游戏”,找工作时,北大、清华的毕业证无法给你一份像样的工作。



成就动机很重要

 2 


成就动机会直接影响入职者的责任感与敬业度。这一点,双一流高校毕业生与“双非”毕业生的区分度较高。受学校氛围影响,双一流高校生“志存高远”者众,找工作往往不仅仅是为了“挣口饭吃”,更希望实现个人价值。“双非”毕业生大都被教育要“面对现实”,找一份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就好。这样,他们在工作中对自己的要求就不太一样,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工作质量;因此,业务发展前景好的企业,往往更愿意聘用成就动机强的毕业生。不过,那些进入大学后心有不甘的“双非”学生、克服了重重困难考入双一流高校读研读博者,不在上述之列。可以说,“双非”背景的硕博毕业生成就动机与本科即进入双一流高校者没有差异。



人际及沟通能力


这一点,应该说各类学校毕业生的基础差异不显著,甚至不少双非院校学生更强一些,尤其是那些因为中学阶段不喜欢“死读书”而导致高考成绩不佳的同学。不过,名校在学生商务写作、PPT文件制作及展示等方面所受到的训练普遍高于普通院校;“双非”背景研究生须注意赶超。


外貌、气质及家庭背景


这几项几乎是天生的,没必要自怨自艾:正如“条条大路通罗马、有人出生在罗马”所言,每个社会都有人出生的起点就是很多人奋斗的终点。然而,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地提升“增量”、而非比较存量。而不同起点的人要相互竞争,热文后的一条留言说得好:“天生条件没有优势就要努力奔跑,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


接下来,重点谈谈“社会关系”,即“人们在生产和共同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学、老师、校友等是大学生社会关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是作为独立个体而出现的,其父母亲友的社会关系要归入前面提到的“家庭背景”中)。从这个角度看,双一流高校生的社会关系总体“质量”普遍高于双非院校是显而易见的。然而,社会关系不同于“人脉资源”,其发生作用的关键前提是能够起作用的“社会关系”(如前辈校友)认可毕业生的素质、能力。这正解释了拥有无数杰出校友却还是找不到工作的北大金融专业毕业生高健的情况。


“社会关系”需要同学们的努力、行动去“激活”;一些双非院校生虽然拥有的“杰出校友”人数远不如重点高校的同学,仍然可以通过兼职、实习等方式来扩展自己的社会关系并发展成为人脉资源,为自己的毕业求职及未来职业发展提供帮助,而且乐于助人也勇于向人求助也是重要的加分项。而考入双一流高校读研/读博的“双非”同学,更需要积极主动地去与导师、同学交流,尽可能将校友资源激发为社会关系,为自己的科研活动、毕业求职等创造更好的条件!


公式中最后是应届毕业生“性格、兴趣与申请职位的匹配”及“个体价值观与求职单位的文化匹配”。这是生涯规划的核心内容、不是几句话可以解释清楚的,本公众号已有多篇文章谈及,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当然,上述内容都要加上“一般而言”的前提,要在“二八原则”及“凡事都有例外”的基础上来理解。近年来,双一流高校生“翘课”、“打游戏成瘾”已不是新闻;双非高校毕业生“求职逆袭”的报道也屡见不鲜。用“二八原则”来解释,很容易理解:考取双一流高校者大部分聪明、勤奋,拥有较高的智商与较好的学习习惯,加上大学四年的校园熏陶,毕业时成为求职者中的佼佼者。然而,也有一些中小学阶段是被学校、家长“逼着”用功而取得了高考好成绩的学生,受了“上大学后你就解放了”的蛊惑、进入大学后“彻底放松”——“经常玩、打游戏,成绩在班里处于中下等,外语也不好”,毕业时自然就“沦落”到求职处处碰壁的境地。


因此,对研究生/博士生而言,“双非背景”并非原罪、只是某种程度的“先天不足”。那些考入双一流高校的双非毕业生,多数高中阶段平时成绩并不差,要么是高考中失误、要么是报考志愿失误,本科阶段与双一流高校失之交臂。他们进入大学后,制定了新的学习目标、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通过四年的努力、进入双一流高校开启了研究生/博士生学习。


        最后回到本文的主题:还是提醒诸位正视自己的“先天不足”、设法尽量弥补,而非面对差距、自怨自艾。普遍而言,双一流高校的本科毕业生在学习基础、资源支持等多方面都比“双非”毕业生有优势;但就个体而言,最终的结果还要取决于同学们的自身努力:中小学期间的努力学习使他们获取了进入名校的资格;大学期间,名校提供了很多远优于普通院校的资源。双一流高校丰富、优质的资源是社会对同学们12年持续努力的奖励。“双非”研究生晚4年进入双一流高校,更要珍惜并更加充分地利用这些优质资源来提升自己,而非将时间用来感慨自己“双非”背景的身世上。同时,建议大家不要以“我们现在是同一所学校/跟同一个导师啊”,就一味地向本科阶段就在双一流高校求学的同学看齐。建议同学们不要只是单纯比较结果,要分析引向结果的各种“暗物质”(相关文章链接)。进行全面分析后,一定在保证身心健康的前提下量力而行、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


        请同学们经常想想海明威的那句话:“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做最好的自己、尽己所能为社会创造价值,你就是最棒的!


排版 刘曦羽


欢        投    稿    



往期回顾


“卷”的理由,真的充分吗?-写在“准备好承担卷的代价”之前

“卷”的代价,你是否计算过?-过度追求GPA的后果提示

选择一份职业意味着什么?-缘于第一性原理及暗物质视角的认知

如果不想去“大厂”、考公务员又那么难,我该找什么样的工作?-25场本研个体咨询后的感想

考研不顺利,二战还是就业呢?-一位北航同学的纠结与抉择

事业单位的求职流程与体会——一位非京籍女硕士的分享

“以终为始”的思维 理清求职思路-一名普通工科女硕士求职经验分享

一个简单的男女硕士求职通用经验分享-工科女硕士求职经验分享

我的智商没有牛顿高,那又怎么样?——职业发展个体资源分析

名校为什么“值钱”?-有感于“985、211不值钱?”

“喜欢”、“擅长”、“现实”又有“发展”的工作难找,如何取舍真的很难!-硕士毕业工作两年职业困惑求解答

公众号991篇:学业规划与生涯规划案例集锦




大学生学业与生涯规划2008
提供专业的职业生涯咨询
 推荐账号,扫码关注
推荐账号二维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