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期小结:本科生学业/职业生涯规划课,怎么学才有用?-兼论“水课”说

文摘   2025-01-20 07:24   山东  

刚刚过去的2024秋季学期,笔者担任了两个2024级新生的本科生学业规划课程班和两个大二至大四本科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班的教学,课堂氛围都很热烈、总体的参与感很强。

然而,到了批阅同学们结课作业的阶段,发现各个班的差异挺大的:

总体而言,大一同学们完成作业质量的“方差”比较小,绝大部分都根据作业要求开展了自我认知、专业/职业探索及相应的匹配,中规中矩且极少有同学借助AI工具。

二三四年级的同学们“百花齐放”,其中不乏展现出高年级同学思考深度的佳作,也有同学聪明地借助了AI助手完成了部分内容——可惜,目前的AI不够聪明、水平差强人意:且不说输入课程中介绍的相关理论工具会得出相对固化的结论,更可笑的是并未针对个体差异、直接给出了“专业建议”;如果按照这个文本打分,基本上是75分上下的水平,与同学们期待的90分以上颇有差距。


本文结合个别同学提到自己的选课原因中有“某个群里有学长说有这么一门水课、可以选一下加学分” (当然,这位同学作业中表示最终收获很大、远远超出了预期)云云,以及一学期来开展个体生涯咨询的一些情况,尝试解释为啥那么多同学并没有选择选修这门课,又为啥有些同学大一大二选了这门课,接下来的大学生活还是按照自己“既定方针办”,直到大四或研究生阶段才意识到自己之前的疏忽


上周,微信公众号“高校教师发展联盟”的一篇推文中写道:

“淘汰水课、打造金课”最早出现于2018年8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中。

何谓“水课”?“‘金’就是值钱,‘水’相对廉价,水课是相对金课说的。可以说水课是不用心的课、技术含量低的课、过时的课、没有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课。”现为教育部副部长、时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的吴岩在2019年教育部召开的“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相关发布会上表示。

对照这里水课的定义,可以说:

北航的本科生学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课与水课没有一点儿关联性!

可为什么每一年都有学生(虽然是个别学生)会说“一开始以为这是一门水课”甚至如本文前面那位同学所言“学长推荐这门水课”呢?

本学期两位个体生涯咨询同学的反馈,可以对这种情况做出一些解释——

一位是今年刚刚保送直博的大四本科生,他以《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为题,坦率地对自己大学期间对学习的心态做了反思。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初入大学时,小初高一路顺风顺水、从小县城考到北航的我,不说心高气傲,也颇有几分自信。以毫厘之差与信息类失之交臂的我,进入理科大类时还谋划着转专业、转去最热门的计算机。然而,我当时并没有为这一野望付出相应的努力。过去十二年的学生生涯,我习惯了跟着老师的节奏,学习局限于课堂,不再有额外的探索;习惯了按部就班的人生、走一步看一步,不愿思考更长远的未来。这套我执行了十二年的策略,在大学失效了,让我步履维艰。大一的高等代数,66分堪堪及格的成绩,让我陷入了深深地自我怀疑。我也没能拿到知耻而后勇的剧本,开始陷入自我否定,自我设限的困境。我害怕失败,不再追求高的分数。而是给自己编织一个虚假的舒适区,拿一个差不多的分数,排一个差不多的名次。

当把自己定位在中等偏上的位置时,就绝无名列前茅的可能了。于是再不提转专业,专业分流时,我对自己说:你不是学数学的料,放弃了数学和物理,浑浑噩噩来到经管学院。本想学习与计算机更相关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我,发现排名中等偏上的我,到了信管只能吊车尾、几乎注定与保研无缘。于是再一次妥协,来到了自己之前并未关注的另一个专业。

专业确定后,本科最大的目标便剩下保研。当时的我觉得专业排名能够拿到保研名额便高枕无忧。于是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竞赛报名时,觉得自己没能力、没经验,科研项目也没有主动联系参与。故步自封,做着保研的美梦,对自己说“能保本校就行,总会有保底的”。浑浑噩噩,终于到了报名保研夏令营时,一填资料,发现自己一无是处:没奖项、没论文,成绩排名在保研边缘。几次申请无功而返后彻底摆烂,宽慰自己说留在本校也不错。直到在本校夏令营排名不理想,发现本校并不能保底后,编织了三年的假象骤然破灭。一时间如坠冰窖:过去三年,所有的得过且过、随波逐流使我一步步沦落至此。后续几经波折,最终不得接受再次转换专业方向的直博。

如今回想起来,本来拥有众多选择的我一路走到举步维艰的境地、早有预兆。一方面,信息是最宝贵的资源之一;我的信息收集能力和意识匮乏,主要体现在没有一个长期的目标去做针对性的信息收集,从而提早开始准备。比如,在保研过程中,我片面地将专业排名作为唯一的因素,忽略了在保研中同样重要的竞赛、论文等要素,丧失了竞争力。另一方面,“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求其下者无所得”;我在大一的高代考试失利后,早早降低了自我定位,美其名曰与自己和解,开始自我否定和自我设限,一步步放低对自己的要求,从转专业到保研,到保本校就行,变成“求其下者”,最终“无所得”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位同学的反思可谓深刻,代表了高考后进入名校非常典型的一类同学:一切以“保研”为目标,哪个专业好保研就选哪个专业,根本不存在职业生涯规划。而遗憾的是,这位同学大一就选修了本科生学业规划;不过,对他而言,那只是一门课而已、并未想到用课堂上介绍的理论工具指导自己的实践


另外一位在国外名校留学的研一同学的反思更为一语中的:在完成了一学期的研究生学习后,“围观了学长学姐们的求职经历,浏览着一条条充满各种情绪的描述,忽然对自己的职业发展产生了莫大的焦虑感,也因此在最近集中探索和思考了自己的职业规划。”于是回到北航,约笔者做了一场交流。下面是他对这场咨询的反馈:

咨询反馈


“老师的提问一语惊醒梦中人,让我想到以前低年级时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只是按部就班完成了当时的学业任务,又转头投入手头自己的事情里,而其他许多同学却在这个课上受到启发,打开了思考未来的新思路。我突然意识到这确实是非常典型的属于我自己的行为模式:如果有一件自己不擅长或不想做的事挡在前面,最近其他事情的进度都会被严重影响,所以我会选择心无旁骛地瞄准一个目标去努力,期间周围的许多事物都会被我屏蔽掉。这种方式或许在读书考试的时候屡试不爽,但对于职业规划这样需要随时抓住身边机会的事情来说,就可能会错过许多信息。”

“这并非是说某种模式或性格处世更加不易,而是需要对自己的行为模式有更加清晰的认识,看见这种方式擅长完成的任务和可能产生的问题,才有利于做出更加理性的判断。我也希望下个阶段自己能学会自洽不内耗,跳出单一评价体系带来的盲目选择和不必要的焦虑,充分遵照自己的内心,也尽量不忽略身边的有效信息,安然选择真正想走的道路。”




这位同学的思考真的很到位!也解释了一些同学觉得“学了本科生学业规划课没啥用”、乃至将其归为“水课”的原因。然而,公众号推送了数百篇同学分享,尤其是那些借助生涯发展理论工具指导自己大学生涯、积极行动后获得满意(升学or就业)offer的学长学姐们,都认为从中获益良多!


其实从同学们的分享中不难看出,大家对于“水”课的理解主要聚焦在课程的挑战度

确实,相比数分、高代等知识型/程序型内容密集的课程,职业生涯通识课的考核挑战度是显著轻松的,课程学习内容更易于理解并应用到学习生活实践中去;

加之在课程考核环节,只要完成相应的课堂任务、独立完成结课作业,就不会出现挂科儿的情况,给一些同学留下“水”的概念。

然而,其实本科生学业规划等通识课程中,特别关注价值引领、能力素质养成等实践应用,这正是课程在创新性和高阶性的内在设计逻辑。不少同学持续跟进课程、通过积极实践行动不断获得正反馈,从而激发了元认知,意识到学习不再是以应试化思维去做题、考试,而是结合自我认知与外部资源探索,了解专业行业发展与国家社会对科技人才的需求来设计最适合个体的发展目标与行动规划这才是课程教学的初心!


最后,以这位学长咨询反馈的最后一段,作为选修了学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却收获平平的同学们的2025新年赠言吧:

我想也许我们学习的技术在一段时间后都会过期,许多课程和知识也和最后工作的内容并无直接关系,但教育赋予的思维模式、终身学习的能力却可以一直陪伴我们的整个职业生涯,甚至是我们生长出能接入社会的健全人格的重要环节。所幸经过这段时间的思考,我有了当前追求和切实努力的方向,焦虑和乱想环节到此结束,现在是时候行动啦!



编辑丨Lotus

相关推文链接:

专业技能何以重要?如何获取?-对刘小样的人生难题与硕士生频繁实习的思考

跨界案例:从准飞行器设计师到投资界新秀-一位985工科硕士的生涯规划

“喜欢”、“擅长”、“现实”又有“发展”的工作难找,如何取舍真的很难!-硕士毕业工作两年职业困惑求解答

大一成绩没有达到保研怎么办?是否就要等着大三考研再拼命复习了?

我大一就挂科了,该咋办?-成为优秀大学生的第三种姿势

心灵碰撞、教学相长——2023秋季北航学涯-生涯教学讨论会

我在北航这样度过了充实的大学生活——2017-2023届北航学长学姐本科生涯回顾集锦

大学生学业与生涯规划2008
提供专业的职业生涯咨询
 推荐账号,扫码关注
推荐账号二维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