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
袁启翔,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2023级本科生,来自浙江宁波,MBTI为INFP,平时喜欢古诗词和听音乐。
#学习收获总结与真实感受#
#自我认知与未来职业发展判断#
#基于SMART原则的
本科阶段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教师点评
2024年9月5日晚上7点在学院路校区开启的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课有点儿特殊:班上有56位来自2021-2024四个年级的学生!这对早已经习惯了针对一二年级授课、且班上人数不超过48的本人而言,是很大的挑战。上课前,实在没想到这个班会成为本学期授课最大的惊喜!
也许是因为课前已经通过辅导员劝退了那些“混学分儿”的选课者的缘故(课前的选课人数的68!)这个班同学课堂的投入程度竟然与沙河校区2024级萌新班相差无几,且由于 大二大三同学为主力,对很多问题的见解更胜一筹!今天这篇结课作业就特别体现出来了这个优势!
作者袁启翔同学是大二、来自北航生医学院。显然,MBTI已经深入他心,以至于在理性告诉他“因为老师反复强调MBTI并不作为职业选择的依据,所以我在这里主要通过霍兰德职业兴趣来分析(专业/职业选择)”,在自我介绍中还是要将其作为自己的标签~不过,其NP的个性确实比较典型:在读到“虽然以我浅薄的见识看来很难附会一些和生涯规划相关的知识点上去,但是有这样一次活动我想我会一直记得和老师同学们度过的短短16个课时以及其中的收获”时,我就在想:“估计这位同学是NF型”的;然后就看到了下一段的“我的MBTI人格类型是INFP”。
特别赞叹的是作者“在写作此次大作业的过程中因为重新整合几次课的所见所得……其中一个解读的角度就是舒伯的职业价值观因子,现在重新审视,应当是弘一法师和济公都是以利他主义为自己择业的主坐标,才最终做出了这样的决定。”这说明启翔是真的理解了利他主义的内涵并能够较好地应用于具体事务/人物的分析中。
需要指出的是后面的一处细节:“同时喜欢一些话剧音乐剧,在社会热点中关注情感、关注弱势群体或许能够体现我F的一面。”根据我的理解:前者“喜欢一些话剧音乐剧”是A型职业兴趣倾向的典型表现;后者则是利他主义价值观的加持下的F型,因为F型最根本的特征是类似“无原则的认同或反对”。
总体而言,16课时的学习后,自我认知与专业匹配能到本文程度者,可以相见作者课程学习中听课专注且思考认真,也说明本科生通过半学期学习可以基本掌握生涯规划的常用理论工具、方法。
当然,生涯规划不是一蹴而就的;如作者所言: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或许不在于说这件事本身能够确定地带来多少功利地收益,而是让我们在前行地道路上不再迷茫,真正做到“自知者明”“自胜者强”。虽然题目的“我想我找到了自己的路”,也不排除为了找到了“更适合的另外一条路”的可能性:因为同学们个人一直在成长,而外在环境也一直在变化,因此“匹配”是动态了,千万不可“刻舟求剑”。独立思考+积极行动,保持终身学习,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