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我找到了自己的路-北航大二医科学院本科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收获

文摘   2024-11-22 08:06   浙江  



—— 作者简介 ——

袁启翔,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2023级本科生,来自浙江宁波,MBTI为INFP,平时喜欢古诗词和听音乐。


#学习收获总结与真实感受#


通过一共八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习,我收获颇丰,不仅纠正了过去对于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的一些误区,还深刻认识到职业规划对于个人成长和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正如老师摘录在全书第一页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此次课程不仅为我提供了系统的职业规划理论和方法,还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激发了我认真审视自我生涯规划的动力,让我对自我认知、职业探索、目标设定和行动计划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帮助我更好的对未来进行规划。接下来我将分享我的对于课程中印象最深的三则内容。

首先,印象最深的并不是一个活动,而是课程中对于各种判断标准的介绍,这也算是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除了近些年来因为社交原因而较为人熟知的MBTI性格测试,我还通过课程的学习认识了例如霍兰德职业兴趣、舒伯的职业价值观因子、罗克奇的价值因子等。也是基于这些评价标准与课上分享的诸多案例,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自己的性格特征、所追求的终极价值以及优势与劣势。而课堂上分享的无数案例已经证明了这些自我认知的深化,将会为后续的职业选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同时由这一点引出来的,这些理论的学习过程中也纠正了我过去在做一些自我评估以及随之而来的自我认知的一些误区。比如印象最深刻的就是MBTI并不能作为职业选择的参考——老师在讲解这一部分的时候其实是以通过杜甫和李白、弘一法师和济公这些相互对照的案例为导向的证明。而在写作此次大作业的过程中因为重新整合几次课的所见所得,我也对这件事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在这里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仅供参考。其中一个解读的角度就是舒伯的职业价值观因子,现在重新审视,应当是弘一法师和济公都是以利他主义为自己择业的主坐标,才最终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其次,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活动就是倒数第二次课进行的辩论赛。遑论辩论赛这种活泼的形式本身对于课堂的气氛调节就有一个十分积极的作用,我觉得通过辩论赛这种形式对于知识的掌握也大有裨益。它的意义或许在于通过一种对抗的手段在于将这种评价方法内化了。虽然照着书本或者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已经全面可以完成对于自我的评估,但是在辩论赛的过程中所有同学都需要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见招拆招,而在日后的学习和就业过程中同样不再会有一个明确的人再明确的时间点告诉你“该对自己进行评估了”,也因此将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价值评判标准的一部分是极其重要的。

最后,虽然按老师所说的隔了一个星期才开始写作来希望能客观的审视各个环节,但是印象深刻前三名里果然还是有最后一节课的礼物交换环节。之后也会提到我的MBTI中是I的属性,但是我的舒伯职业价值观因子又有同事关系这一项,应当说我虽然不擅长交际甚至有些无感商务的交往,但是像这样学生时代毫无功利性质、全心全意准备礼物并期待后续的过程还是让我很喜欢的。虽然以我浅薄的见识看来很难附会一些和生涯规划相关的知识点上去,但是有这样一次活动我想我会一直记得和老师同学们度过的短短16个课时以及其中的收获。

收到的礼物和信



#自我认知与未来职业发展判断#


我的MBTI人格类型是INFP,霍兰德职业兴趣为RIA,舒伯的职业价值观因子主要为智力激发、创造发明,独立自主,同事关系。

我的专业是智能医学工程,导师的的细分方向是生物信息学(注:已经参与了一段时间相关方向的科研,因此我认为可以和专业一起作为后续规划的参考之一)。职业发展上主要是进入各科研院所或者高校从事科研工作,当然也有医院检验科、与生物医药相关企业等的研发岗。

举例说明自我判断的依据,例如我在日常生活的会更习惯自我消化,即使分享也是习惯性的和少数几个比较交心的朋友分享,是I的典型特征,同时对于这种小团体的重视也是我把同事关系纳入价值因子的一个原因;曾经为了完成老师交代的科研任务,真正意义上在一周之内通过自学初步掌握了R语言并完成了所需的数据处理,期间还因为语法的复杂尝试通过文件拆分的形式来处理——整个过程中一直保持了一个兴奋专注的状态,这种对新技能,新环境,新状况的热衷我觉得同时能体现我N和P的一部分,同时边学边做的过程也是和我霍兰德职业兴趣中R、I、A以及价值观因子里智性激发、独立自主的体现。同时喜欢一些话剧音乐剧,在社会热点中关注情感、关注弱势群体或许能够体现我F的一面。

因此基于上述的介绍,我认为我的自我判定基本可靠,并且认为进入研究院所或者高校进行相对更加纯粹的科研工作会更加适合我,具体的方向仍然会是以生物信息学为主,希望聚焦于病原微生物的多种检测方法。首先明确我也了解过研究员或者高校内青年教师的一些指标压力,并不是浮于表面的臆想,只是认为相对于企业对于回报的苛求,科研院所和高校能够更加满足我进行持续的纵向研究而不是花费大量时间做横向的想法。

此外,因为老师反复强调MBTI并不作为职业选择的依据,所以我在这里主要通过霍兰德职业兴趣来分析。其实也比较好理解,因为我们这门学科不同于数学物理纯粹理论,是存在一部分例如实验的实践内容的,而最终完成的工作又是从繁杂的数据中抽象出具有临床意义的准则,完美契合了R和I的部分;另外只有进入研究所或者高校才更有机会接触最为前沿的技术和理论,有助于A中关于创意的表达而不是进行大量重复性的劳动;这一切也是符合智力激发、创造发明、独立自主的价值观的。另外根据我的体会,一般一个课题组的人数不会过于庞大,作为一个I人想要达成同事关系也相对容易。



#基于SMART原则的

本科阶段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短期目标(大二至大三):

学业成绩:保持优异的成绩,争取获得保研资格和奖学金,适当地参加一些竞赛但是课业外的重心还是放在学术研究上。

技能提升:通过雅思考试,并且持续性地提升自己的外语能力;学习掌握一门自己感兴趣的第二外语。

升学准备:大二以搜集信息为主,大三依据当时的课业情况选择保研院校并参与相应的夏令营等活动或者选择留学

职业探索:利用跟随老师进行科研的机会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目前这一方向的研究内容、发展前景以及一些例如掌握特定编程语言等技能要求。尝试独立承担一些项目,熟悉进行科研所需要的全流程,同时也再次评估自己的能力是否与目标相符也根据这一学习研究经历再次评估目前的方向是否能够带给我足够的动力去继续在这方面进行深造。

长期目标(大四及以后):

如果保研和留学皆无果一定会选择考研,因为暂时的想法是持续深造并在最终进行进入研究所担任研究员或者进入科技企业担任研发岗等,即使方向发生改变,但是根据目前自我评价的霍兰德职业兴趣和舒伯的职业价值观因子结果,这一点应该不会发生改变。也因此确定下列两点:

终身学习:无论最终选择了什么方向,都始终保持持续学习的状态,维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维持宽视野:时刻关注国家相关领域政策、自身研究领域、国际前沿研究的的最新动态,保证自我研究的价值性,这也是确保在整个从业过程中价值观因子得以体现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结一下,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习,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自己的个人特征,同时也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职业方向并由此确立了努力方向。而在我看来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或许不在于说这件事本身能够确定地带来多少功利地收益,而是让我们在前行地道路上不再迷茫,真正做到“自知者明”“自胜者强”






教师点评

2024年9月5日晚上7点在学院路校区开启的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课有点儿特殊:班上有56位来自2021-2024四个年级的学生!这对早已经习惯了针对一二年级授课、且班上人数不超过48的本人而言,是很大的挑战。上课前,实在没想到这个班会成为本学期授课最大的惊喜!

也许是因为课前已经通过辅导员劝退了那些“混学分儿”的选课者的缘故(课前的选课人数的68!)这个班同学课堂的投入程度竟然与沙河校区2024级萌新班相差无几,且由于 大二大三同学为主力,对很多问题的见解更胜一筹!今天这篇结课作业就特别体现出来了这个优势!

作者袁启翔同学是大二、来自北航生医学院。显然,MBTI已经深入他心,以至于在理性告诉他“因为老师反复强调MBTI并不作为职业选择的依据,所以我在这里主要通过霍兰德职业兴趣来分析(专业/职业选择)”,在自我介绍中还是要将其作为自己的标签~不过,其NP的个性确实比较典型:在读到“虽然以我浅薄的见识看来很难附会一些和生涯规划相关的知识点上去,但是有这样一次活动我想我会一直记得和老师同学们度过的短短16个课时以及其中的收获”时,我就在想:“估计这位同学是NF型”的;然后就看到了下一段的“我的MBTI人格类型是INFP”。

特别赞叹的是作者“在写作此次大作业的过程中因为重新整合几次课的所见所得……其中一个解读的角度就是舒伯的职业价值观因子,现在重新审视,应当是弘一法师和济公都是以利他主义为自己择业的主坐标,才最终做出了这样的决定。”这说明启翔是真的理解了利他主义的内涵并能够较好地应用于具体事务/人物的分析中。

需要指出的是后面的一处细节:“同时喜欢一些话剧音乐剧,在社会热点中关注情感、关注弱势群体或许能够体现我F的一面。”根据我的理解:前者“喜欢一些话剧音乐剧”是A型职业兴趣倾向的典型表现;后者则是利他主义价值观的加持下的F型,因为F型最根本的特征是类似“无原则的认同或反对”。

总体而言,16课时的学习后,自我认知与专业匹配能到本文程度者,可以相见作者课程学习中听课专注且思考认真,也说明本科生通过半学期学习可以基本掌握生涯规划的常用理论工具、方法。

当然,生涯规划不是一蹴而就的;如作者所言: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或许不在于说这件事本身能够确定地带来多少功利地收益,而是让我们在前行地道路上不再迷茫,真正做到“自知者明”“自胜者强”。虽然题目的“我想我找到了自己的路”,也不排除为了找到了“更适合的另外一条路”的可能性:因为同学们个人一直在成长,而外在环境也一直在变化,因此“匹配”是动态了,千万不可“刻舟求剑”。独立思考+积极行动保持终身学习,才是最重要的!



END


编辑丨孙菡
相关推文链接:
褪去青涩和迷茫,找到未来的方向-2023本科生学业规划课程收获
认知自我,探索社会-2023秋季本科生学业规划课程收获
洞察自我,扬帆起航-2023秋季本科生学业规划课程收获
拨开迷雾,寻对方向-2023秋季本科生学业规划课程收获
不局限自己发展,在前进中确定未来方向-大二可靠性工程学院学长上本科生学业规划课的收获
找到属于我自己的道路,行而不辍、风雨兼程-本科生学业规划课程收获
人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选择-本科生学业规划课程收获
我在北航这样度过了充实的大学生活——2017-2023届北航学长学姐本科生涯回顾集锦

大学生学业与生涯规划2008
提供专业的职业生涯咨询
 推荐账号,扫码关注
推荐账号二维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