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公务员工作体验-北航信息类本科毕业学长的真实分享
文摘
2025-01-03 14:35
江苏
A Clear Roadmap to Absolutely Nowhere 在几乎整个学生时代,我的职业规划都算是相对清晰而明确的:有感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我抱着满腔热情投入计算机学科的怀抱,并如愿进入北航学习。苏老师的职业生涯规划课是我的室友极力推荐的:他带着我们全寝室选修这门课,并在2019年春季学期为我打开一扇全新的大门。彼时MBTI人格测试尚未流行,霍兰德职业类型、生涯价值观等理论更是闻所未闻,这门课程让我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并在后来潜移默化地影响我的决策。 到了大三大四,逐渐开始接触部分导师的课题,并在暑期托学长学姐的福一起跟进某互联网中厂的项目,渐渐意识到自己在此行业确实不算出众。或许疫情强化了周围人对于稳定的追求,那时又正值秋招、公考、考研节点交汇疲于应对,加之当时关于“35岁危机”的言论甚嚣,导致我整个人陷入十分严重的内耗中,担心自己未来难以站稳脚跟。所幸最后这三根稻草都勉强抓住,综合学长学姐、家人朋友的意见,我终于下定决心放弃在计算机领域读研深造,转而进入公务员的岗位当中。A Two-and-a-Half-Year Journey从2022年来到单位到现在,差不多有两年半的时间了,我也从最初接电话都接不明白变得勉强能够独当一面。大众的刻板印象中,体制内的氛围往往生硬古板、死气沉沉,但站在我的角度,这两年工作生活与以往都不相同,许多事情显得有趣而新奇。 公务员这个职业归根结底就是和人打交道的职业。在日常工作中需要频繁和各种各样的人沟通,且这种沟通是强制甚至强迫性的,这也是我认为和程序员这种技术类职业最大的区别。在和许多进入互联网大厂、传统制造业企业及入职各类研究院所的学长学姐交流过,结合自己实习的经历,我认为大多数理工科专业岗位更加侧重技术的锻炼,有些人哪怕完全不与人交流,也不妨碍其成为对应领域的大牛。 体制内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与人沟通,在单位里很难找到一个完全内向的人,很多看上去沉默寡言,但可以随时变社牛、滔滔不绝的说上很久。抛开性格与习惯的原因,很多正式的工作内容,也需要和不同的人高强度交流,有时候沟通做到位了,工作基本也就做完了,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不得不承认,体制内大部分岗位都能拥有更充裕的个人时间,总体来说处于忙和不忙的叠加态。如果能同时满足佛系领导、优秀同事、合适岗位、合理时间等条件,那就基本能够早八晚六,周末双休,节假日不加班,获得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体验,日常有十分充裕的时间学习提升,或者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总之就是享受生活,听起来还不错吧。 实际上,这种慢生活基本与刚进入工作岗位的年轻人完全无关;倒不如说,年轻人是做事的主力军,很难会有闲的时候。举个例子,由于很多工作都依赖于特定的时间节点,如年中年底、月初月末、审计审查、巡察整改、例行会议等,由于准备时间很短(两三天到1个月不等),集中了大量工作且有不可打破的ddl,忙起来真的是通宵达旦。 这里所说的知识,专指各种大小会议、讲话、文章、政策等,大多数领导都拥有十分敏锐的政治嗅觉,很多新理论甫一提出就立刻要体现在日常工作中。这里面我有一个印象深刻的例子,2023年9月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第一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而远在千里之外的武汉,仅一周之后的工作安排中、“新质生产力”就已经连段成篇。 当然了,文字材料不会因为缺少某个关键词而过不了关,但是且不说时事政策在工作中的诸多妙用,很多公开发布的文章,比如政报刊文、权威网站、政府工作报告等,需要接受大众的评判;写得多了显得掉书袋,写得少了又说没水平,想要论述的观点至少要做到有理有据,理和据从哪里来,也只能从大政方针中来了。 放在四年甚至三年前,我都完全想象不到我会来到公务员这个岗位。2020年以前我只听辅导员提起过某些学长学姐的就业方向中有“选调生”这一项,而那时几乎所有人都不会把进入体制内当做找工作的首选。或许疫情三年确实改变了很多人的心态,直到某天室友和我提起最近的新闻《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再创新高》,我才恍然发觉考公热已然逼近。 我算是运气比较好的一批,岗位不算热门,虽然笔试压线通过,但好在面试翻盘成功入职。如果重来一次,我可能首选报名选调生而非国考省考,毕竟选调确实比普通考录更加高贵,但这种事情谁又说得准呢,走选调的路那就是另一种人生了。 首先求财者不入此门,体制内靠领工资只能保证维持一个正常的生活水平;所谓别人看乐子、自己照镜子,月薪三千在这里可能会变成现实。以前总听人说公务员每天上班只需要喝茶看报、闲的没事干,现在实践证明那只是传说。 其次,主流观点认为体制内工作刻板而低效,但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人还是致力于创新方式方法来提高工作效率,但部分岗位工作是非常复杂的,这种情况越往基层越普遍,看似多余的步骤说不定可以帮助规避风险。 再次,体制内稳定大于一切,这也意味着公职人员受到的限制更多,且稳定代表“大局稳定”,不代表个人的“铁饭碗”。 所以啊,想进体制内学弟学妹们、一定先想清楚以上再来啊! 未来会如何呢?无人知晓。或许我现在有明确的规划,但总体而言,我只想好好过完我的一生。如果往后数年经济发展可与二十世纪初颉颃,我也许会效仿前辈下海创业;如果再次经历某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那我大概率永远待在体制内。工作说到底也只是工作,并非全部的生活。 我们的故事至今只算起笔,却未着墨,这就是生活的魅力所在——它永远在继续,永远在变化,永远在等待着我们去书写新的篇章,每个故事的结束,都是另一个故事的开始。有时、约稿很讲缘分,比如上周五那篇《选调漫谈》和本文这篇:体制内工作的同学大都顾虑较多,我非常理解,因此不好轻易开口、省得碰钉子。上周五那篇源自作者的硕导武老师的提议,佳佳欣然接受邀请;而本文作者小天则是因为半个月前我们相遇在一位同学微信朋友圈,借机沟通了近况,才知道他从事公务员工作两年多了,也愿意分享一下心得。文中,小天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坦诚地告诉学弟学妹们:在体制内,“年轻人是做事的主力军,很难会有闲的时候”;“稳定代表‘大局稳定’,不代表个人的‘铁饭碗’”。因此,单纯冲着“稳定”进体制内,不能算理由充分~事实上,公务员工作的实质是什么?为人民服务!文中谈及公务员工作,第一项就是“公务员这个职业归根结底就是和人打交道的职业”:通过各种类型的沟通,解决人民群众遇到的各种困难。周恩来、任长霞、焦裕禄、孔繁森等许多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的党政干部为称为“人民公仆”,他们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务员。而“稳定”只是公务员岗位的一个显性特征,且并非最核心的特征!选择一份职业,既要看到这份职业带来的好处,更要承担这份职业赋予的各种责任。当然,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而非生活的全部。因此,认真的对待自己每一天的工作,同时动态的看待职业生涯,是开展生涯规划时应该秉持的一种态度。
![](/static/gotop.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