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组织“学长学姐进教室分享个人专业认知”活动,邀请分享者时,一位博三的同学颇有鼓励:“上次分享中,感觉对于现在孩子们的学业模式我已经不太了解了:孩子们都很卷,感觉自己的内容不太适合他们了”。这确实也是最近几年笔者的困惑。 本文是一位研二同学(2016级本科生、大一下学期选修了职业生涯规划课)主动给公众号的投稿,希望他的分析能给本科在读的学弟学妹们带来启示。 作者基于公众号推文讨论大学生“内卷”现象的危害及应对策略,根据自身体验、通过分析内卷成因提出自己的观点、以“实现对所谓内卷困局的超越”。 这位同学谦虚地认为自己的文章“写的好符号化、不接地气”;而公众号编委会非常珍视其主动、真实的分享,在文末尝试对这位同学的分析做一些进行回应。
“内卷”真是当代年轻人中的热门话题,与之对应的“躺平”和“摆烂”也成为大家的口头禅。然而现有的许多对内卷的批评,常常将内卷的矛头指向青年人自身,仿佛内卷是这代人的问题。
然而,内卷真的仅仅是年轻人自身的问题吗?我们是否应该从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观察中国当代青年的内卷现状,以期获得超越内卷的思路呢。
在谈内卷之前,我想先谈谈在当代学生中弥漫的另一种问题:“空心病”。
在内卷成风的当下,大学生空心病的问题也是如影随形。北京大学徐凯文老师在《时代空心病——功利化应试教育之祸》一文中这样描述空心病的症状:“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他们都会告诉我说,徐老师,我不知道我是谁,我不知道我到哪儿去了,我的自我在哪里,我觉得我从来没有来过这个世界,我过去19年、20多年的日子都好像是为别人在活着,我不知道自己是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徐老师在文中将这种症候归咎于功利化的应试教育,其中逻辑在于长期的基础教育阶段,功利化的应试教育以单一的成绩指标评价学生个体,向其灌输一种单调的价值观,学生在进入高校这样一个看似相对轻松的环境后,在丧失了单一成绩评价的激励后,便极容易跌落到自我构建的孤独和无意义中,从而患上所谓“空心病”。
那么,沿着这个逻辑,我们是否可以将内卷视作这种单一的以成绩为纲的价值观在大学阶段的延续呢。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内卷和空心病可以视作上述单调价值观带来的后遗症的一体两面,前者是抓住了成绩这样一颗救命稻草并从中获取意义,后者则是在丧失这颗救命稻草后向深渊的滑落。我们不妨将视野拉得更开些,面向整个工业革命后的现代社会。
现代社会的生产逻辑就像是资本驱动的大机器,每个人都在其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如螺丝钉般的发挥个人价值。当效率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逻辑,工具理性压过了价值理性,现代人便被困在这样一台效率机器里。这台机器编造出金钱至上的价值观,鼓吹效率至上,鼓吹内卷。再加上消费主义构建的通过消费给个人生活打上标签,并以此完成个人在社会中身份的构建。这样,生产和消费的逻辑便完成了闭环,人们便在这样的困局中挣扎,难以破局。马尔库塞讨论《单向度的人》——即技术对人的异化,韦伯讨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都是社会学家、思想家对所谓现代性的反思。 在这样的生产和消费逻辑下,大学作为社会结构的一部分,变成了负责向社会大机器输送合格零件的工厂,以简单的就业率等数字指标对大学进行评价和考核。进入社会后,前述的单一成绩价值观则换了一副面目,鼓吹绩效乃至金钱至上,人们又被困在这样新的价值观中。而大学以前的基础教育阶段,其更多地承担了教育的筛选性功能,其目的并不以教育或者说以培养完整的人为目的,而是通过层层叠叠的选拔性考试对适龄人口进行分层,其中考试成绩较优者进入所谓一流大学,帮助“中产阶级”完成阶级再生产。这在宏观的国家意义上或许是可行的,但对于每一个个体却是极为残酷的,失败者不可避免的要继承父辈的阶级,乃至出现滑落,而所谓成功者在这样的竞争中也有一定几率患上“空心病”或是陷入内卷的骗局中——这在美国的高中及高等教育中也是司空见惯的,在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A.A.杰克的社会学名作《寒门子弟上大学》中有深刻的阐述。 那么什么是理想中的现代教育?我们有可能通过教育超越内卷,超越现代性的困局吗?要回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将目光投向“全国最好的几所高中”——十一学校和北大附中。 在报道《第一批经历“素质教育”的孩子怎么样了?》一文中写到“改革后的十一学校主张自由、平等的教学,学校和老师的角色是服务者,给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和个别化的帮助,主要强调锻炼学生的自我控制力,培养内驱力”。在报道《最好的中学,最后的改革》中,北大附中校长这样描述教改:“以前的学生学习是被动的,学校用工厂式、模式化来塑造一样的学生。而我们把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差异当作一种优势和资源来看待,不是用一把尺子去丈量。如果你看到的是差距,想着要弥补要追赶,就变成一样的;如果你承认它的丰富性,承认它的个性意义和价值,就得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我将这样的改革概括为放弃以成绩为单一标准的评判体系,将教育视作从各方面打开学生的努力,尽一切可能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驱动力,鼓励他们通过各种方式与世界发生深刻的关系,从个体实践中构建自我意义。韦伯讲“人是悬挂在自我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生物”,这样的意义之网不应该是由外界灌输的成绩至上的价值观,亦不是现代资本编造的金钱至上或是消费主义的价值观,而应该由个人通过自我探索,从与世界的紧密联系中构造出来的,从而又通过这种意义完成个体的自我指认。
这样的教育其根本目的在于鼓励学生将自己所有激情投入这个世界,跟这个世界发生具体而深刻的联系,并从中认识到生活的美妙。一旦我们接受了这样的价值观,选择以这样的姿态立于世上,便会发现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 何为内卷?当一切行动的出发点都是出于个人的内在驱动力,出于朴素的热爱,所谓对竞争的过分关注便会消失,个体在主观上便不会有内卷的意识,内卷便在这样的无意识中消失,可以视作个人对内卷的超越。 何为自律?自律本质上是一种他律,是对外界注视的回应,是希望向外界证明什么,而自我驱动下的行事逻辑,一切都是自然发生的,不需要向外界回应什么,他人或许认为这叫“自律”,而只有自己知道这都是自我的主动选择,而不是所谓带着强迫意味的自律。同时,还应该强调的是,这样的价值观在具体表现上是多元的,具有丰富可能性的,并不存在任何可能的标准答案。 友人曾有赠言:对未知的探索和真相的好奇也正为科学的精神,祝你在科技道路上保持初心,格物致知。在学术界,常常有机会见到一些老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以及开展的研究充满热情,在谈及自己的工作时,眼中若有光,这样的热爱便是理想的生活境界了。 当然,这并不仅限于学术界,在各界都有相似的人,以强大的内驱力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他们有充足的动力来完成工作,并从中获得满足。我想正是对上述价值观的实践,实现对所谓内卷困局的超越。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读研究生,佚名)
编委会回应:
很高兴这位同学主动分享自己的思考。文中有颇多精彩观点,如:“放弃以成绩为单一标准的评判体系,将教育视作从各方面打开学生的努力,尽一切可能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驱动力,鼓励他们通过各种方式与世界发生深刻的关系,从个体实践中构建自我意义。”“(一个人的价值观)应该由个人通过自我探索,从与世界的紧密联系中构造出来的,从而又通过这种意义完成个体的自我指认。” 首先是有关“理想中的现代教育”。基于当前我国的高考制度,“中学阶段、学习成绩几乎是唯一最重要的标准”这一情形短期内难以改变;虽然有十一学校、北大附中这样较为成功的范本,但全部推广难度极大。同学们可以尝试实施的是进入高校后(甚至是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就要尽快尝试理解“优秀大学生”与“优秀中学生”的标准是不同的,接受“考试成绩不再是衡量大学生优秀程度的唯一尺度”,因为“GPA即使得了4.0,也只能说明你适合当出题老师,并不能证明你有多优秀!”(2011级王娜娜金句)中学阶段,能够做出所有(尽可能多的)难题的学生就是优秀生;进入大学,能够问出好问题的学生才是真正优秀的学生。当然,高校也需要在各种考核制度上与之呼应,避免 “将大一变为高四”的情况出现。
文章另一个很棒的观点是“尽一切可能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驱动力,鼓励他们通过各种方式与世界发生深刻的关系,从个体实践中构建自我意义……这样的价值观在具体表现上是多元的,具有丰富可能性的,并不存在任何可能的标准答案。”这里提到了多元化的价值观,恰好与职业生涯规划课中重点介绍的生涯价值观颇为呼应:北航的生涯课堂上,教师采用的舒伯的生涯价值因子共有三类15项,其中内在价值维度就有智性激发、利他主义、创造发明、独立自主、美感、成就满足、管理权力七项,同时还有外在价值维度4项、外在报酬维度4项;从事不同的职业能够满足同学们不同的生涯价值,而非仅仅是“高薪”或“稳定”之类的单一的外在价值维度(如果不想去“大厂”、考公务员又那么难,我该找什么样的工作?-25场本研个体咨询后的感想)。如果同学们能够在大学低年级、甚至一进入大学就了解到这些多元的生涯价值、并根据自身情况澄清自己的价值观,不再单纯地在考试成绩、获奖等各种外在报酬维度上“卷”就变得比较可能了吧~
著名哲学教授刘擎曾经提出过一个问题:“在躺平与996之间有第三条路吗?”刘老师用了一位从清华大学辞职的钢琴教师孟庆松的经历来给出了一种既不内卷、也不躺平的可能性:放弃光鲜的清华大学音乐教师的职位后,虽然他仅仅维持了较低的生活水平,但是他一直在做自己认为有意思/有价值的事情:自己坚持练钢琴、教孩子弹钢琴、自己打网球并当陪练,同时拯救、培养了自己的弟弟,使其从一位到处打架、滋事的少年,拍摄出了享誉全球的纪录片《四个春天》。其实,如果借用舒伯的生涯价值因子来分析个人的职业价值观,以“996”代表的“卷”其实就是将关注点放在了“经济报酬”“声望地位”等外在报酬维度上;如果你既不想“卷”、也不希望“躺平”,其实完全可以将时间与精力投入在能够满足“智性激发”“独立自主”“利他主义”“审美”“成就满足”等内在价值维度的事情上-这些都可以使我们在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得到快乐与满足;只要我们从事的工作真正能够真正满足人们的正当需求,就是在为社会创造价值,长期来看、也一定能够得到社会的承认(获得相应的经济报酬与声望地位)。 总之,希望同学们真正理解并认同“内卷就是在不需要精益求精的事情上精益求精”,将宝贵的时间与精力用于给自己真正带来视野拓展、知识丰富及素质能力提升等方面,实现真正的成长,才能在日益变化的社会发展中长久地找到用武之地。![]()
相关推文链接:
“卷”的理由,真的充分吗?-写在“准备好承担卷的代价”之前
“卷”的代价,你是否计算过?-过度追求GPA的后果提示
选择一份职业意味着什么?-缘于第一性原理及暗物质视角的认知
考研不顺利,二战还是就业呢?-一位北航同学的纠结与抉择
“双非”背景是我的“原罪”吗?-研究生职业发展个体资源分析
特稿:选择职业时MBTI类型真的重要吗?-被严重误读的MBTI测试
“喜欢”、“擅长”、“现实”又有“发展”的工作难找,如何取舍真的很难!-硕士毕业工作两年职业困惑求解答
保研一名之差后考研失利,参加春招获得满意工作offer-经管学姐的本科生涯回顾
我在北航这样度过了充实的大学生活——2017-2023届北航学长学姐本科生涯回顾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