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最初的题目《有了深刻的思想,自由的灵魂何以安放?——对刘小样人生难题的思考》,目前的题目是全文完成后才加上的:并非标题党,而是对全文内容的提炼。撰写过程中,在分析了刘小样四段“出走”失败的原因后,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咨询中了解到的在校生“痴迷于”实习的情况,加入了相关的点评。
特别感谢北师大珠海校区高艳老师的建议!
最近,在朋友圈看到转发的一段2002年CCTV《半边天》节目张越采访刘小样的视频。22年前,我在电视中看过这期节目,当时对刘小样印象就挺深的、也很欣赏她;记得她说很羡慕别人有“同事”,而自己只是没有工作的家庭妇女云云。
这次再次看视频,惊讶于当时刘小样思想之深刻:与笔者同年出生的她,虽然初二就辍学了,竟然从收音机中学会了普通话、且说的相当标准!她说出的很多话都颇有哲理,与张越的对话毫不违和。尤其是那句“我宁愿痛苦,不要麻木”,实在令人刮目相看。而且,接下来的近二十年中,她先后四次离开禁锢她的农村的家:分别是38岁那年在县城的一家服装店找了份工作;40岁时在贵州化妆品店的一份工作;不久后孩子们就读高中附近学校生活老师的工作;孩子们上大学后,她去了江苏昆山的工业园区,找到了一份做员工餐的工作。 然而,刘小样渐渐意识到自己与很多人一样、变成了一个起早贪黑的螺丝钉,每天行色匆匆、忙碌而疲惫,很少有精力和时间在一朵花面前停留,因而丧失了很多对美好的感知力。于是,她辞了职被迫回到了家里。 回到农村家里,她努力让自己适应一个家庭主妇的生活,极力让自己平静地过生活。只是她控制不住自己那颗敏感的心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为一位初二辍学务农、23岁与只见了三次面就结婚了的农村家庭妇女,刘小样不甘于“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的平庸生活,坚持读书、思考,实在令人钦佩;她在视频中谈到的困惑称得上哲学层面的思考。而且她也足够勇敢、足够幸运:先后四次出走,也一直得到家人的宽容。为什么最终还是心有不甘地回归农村家庭了呢?
借助生涯发展理论框架,这个问题的答案不难找到。在职业生涯规划课中,介绍了自我认知的总体逻辑框架:首先,生涯价值观决定我们向往什么样的工作环境和职业平台,职业兴趣决定我们适合在哪个领域、素质能力(工作技能)决定我们发挥到什么水平,而性格决定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发挥才能! 根据她在视频中的表达,可以看出她对舒伯生涯价值因子-内在价值维度中的独立自主、成就满足有强烈的诉求,其次是外在价值维度中的工作环境、变动性等,对外在报酬维度没有特别的向往。
她勤于思考、对于外在环境有较为敏锐的感知力,有较为显著的AI型倾向、也体现出的一定的S型,对C型很排斥(“这样机械式的工作跟她想像中的工作很不一样,每个人都想一个螺丝钉一样做着流水线的工作,她感到很压抑,也感到很失望。有一天,下班,她看到园区门口开着一片很漂亮的花,她问了周围很多人,都没有知道那种花的名字。刘小样觉得很奇怪,她想这些人在这里工作了好几年,每天都从这些花面前走过,却都不知道这种花的名字,这样的工作有什么意义?这样的生活又有什么意义”)。
从价值观与职业兴趣倾向看,刘小样适合的工作应该是与AIS型匹配的。这个职业代码对应了好几类职业:典型的职业首先是心理学及教育领域相关的岗位 ,其次是传媒行业、旅游管理行业及营销类岗位;这些岗位都需要较强的思考能力、认知敏感性及沟通能力;当然,从事这些职业都也都需要掌握较为系统的专业知识。 职业生涯规划课上,教师还会教同学们掌握技能的重要性:不论是找实习还是找工作,求职简历中最核心的内容是求职者与求职目标相匹配的素质能力;对照职场胜任力模型,对于应届生而言、主要是所学的知识(knowledge)和拥有的技能(skills)。 所谓技能,是在个体在自身能力(ability,与霍兰德职业兴趣倾向高度相关)与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 这里的知识,更多的是指专业知识,需要系统、深入地学习才能获取。这正好说明上大学选专业的重要性:不同的专业对应不同的专业知识。举一个典型的例子:2023年6月“上天出差”的北航教授桂海潮,职业兴趣倾向是RIS型、与航天工程专业非常匹配;这其实是桂老师进入北航学习18年后成为航天工程师的必要条件。而2008年青海省高考第五名、报考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专业的周浩,其职业兴趣类型也是RIS型,与所学专业IA型的职业兴趣类型并不匹配。这应该是周浩不适应专业学习、两年后从北大退学的主要原因;又过了一年,周浩转入了北京工业技师学院、学习了机械操作知识,很快成为学校的明星-因为机械类技师的职业代码也是RIS/C。换句话说:职业兴趣倾向为RIS/C型者,如果能够系统学习航空航天知识,在适宜的工作平台上、运用所学知识反复练习,就能够拥有相应的技能,进而成为称职的航空航天工程师。由于周浩学习的是机械操作方面的知识,所以他成为了出色的技术工人。而过去千百年来,那些民间的能工巧匠们,其实也应该是拥有RI型职业兴趣倾向,学习了口口相传的建筑、手工艺等领域的专业知识,经过多年练习、操作而达到较高的技艺,为人称道。 所以说,想成为社会职场中的一员,真正与职业/岗位对接的是个体的职业素质与实际技能。刘小样虽然拥有IAS型的职业兴趣倾向,却没有系统地学习心理学、教育学或传媒等专业的知识,也缺乏练习、提高技能的平台,虽然她爱读书、爱思考,却无法获得专业技能,四次“出走”都只能从事不需要专业技能的岗位,因此无法满足她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只能一次次不情愿地回归。 这个事例貌似与同学们距离很远,却与笔者在本学期咨询中听说的事例相关:10月中旬,一位研三同学来咨询毕业求职事宜,提到他已经有了三段实习、拿不准下一段实习应该如何选择。我当时表示了惊讶;而来访者说他的一位同级同学从研一就开始实习、已经有了七段实习!我大为震惊,脱口而出:那他读研是为了什么啊?难道只是为了有个北四环内廉价的住处吗?那七段实习经历、都比在北航提供的资源多吗?
况且,回到技能的定义(个体在自身能力与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 实习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反复练习”的平台;缺乏系统专业知识的实习,如何保证高水平的专业技能?要知道:职场中、尤其是互联网大厂,职场人的工作节奏是非常快的,即便被指定为“门特”的员工,对实习生的指导也仅限于知识应用范畴的,默认专业知识同学们在校内已经掌握了的。
回到上面的职场胜任力模型:实习是证明自己已经拥有专业技能的经历;对于应届毕业生而言,专业知识的掌握是更为根本的、尤其是专业技术岗位;本科阶段大三暑期(不含)之前的实习及研究生阶段专业课程完成前的实习,含金量普遍不会太高,过早开始的频繁实习,反而会给用人单位留下“不专心”的印象,得不偿失! 咨询结束前,那位同学提供了相应的数据支持:“也不少学长学姐前两年都跟着老师在实验室做课题,研二暑期找了个实习,研三顺利找到了不错的工作。”与频繁实习的同学相比,这类同学少了许多焦虑、结果也不差。 刘小样“出走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她缺乏与理想职业匹配的技能,而她缺乏技能的原因主要是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因而,即便她拥有相应的职业兴趣与价值观,也难以实现梦想。相同的原理:研究生学习期间,在系统学习专业知识之前的实习、大概率不会是高质量的实习,因为实习是获取技能的一种形式,实习单位主要是提供获得专业技能的平台,而缺乏专业知识的加持、获得专业技能的水平就受到了限制。 因此,在校大学生要“以终为始”开展生涯规划;重要的是提前了解自己向往的职业平台上需要哪些素养、技能,从当下开始积累和沉淀,而不是为了赚点小钱或尽量多“积累经验”——这些经验本身并不能支撑自己到达想去的平台。对于全日制本硕生而言,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资源是非常必要的,跳过这个步骤、想当然地以为“攒实习经验”就可以有更多机会是一种短视行为,因为“磨刀不误砍柴工”啊!相关推文链接:
【高考特供】桂海潮vs.周浩:高考志愿填报中影响专业选择与长远发展的核心因素分析
跨界案例:从准飞行器设计师到投资界新秀-一位985工科硕士的生涯规划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从专科毕业到香港理工大博士的经管学姐30年职场生涯感悟
“双非”背景是我的“原罪”吗?-研究生职业发展个体资源分析
“出名要趁早”吗?平台与能力哪个更重要?-内职业生涯与外职业生涯相互关系对生涯发展的影响分析
我是信息类大三学生,考研想跨考金融专业,可行吗?-一位北航高工学长的困惑
保不了研又不想考研,我该怎么办?-一位北航高工学长的困惑与思考
我在北航这样度过了充实的大学生活——2017-2023届北航学长学姐本科生涯回顾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