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到这届年轻人上场,阶层跃升的窗口已经关闭。冷不丁被抽走梯子,站在原地卷啊卷;卷到发蒙的年轻人,不知该往哪儿去,也不知该怪谁。”(插播“卷”的定义:内卷就是在不应该进行精益求精的地方“精益求精”-任正非)这是笔者一位80后小朋友在朋友圈分享一个推文的“推荐语“。当时令笔者想起来1990年本科毕业的86级本科生们:那时,我们中的大多数对前途充满无奈乃至绝望的。彼时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流是去体制内单位,效益好的国企是首选-北航毕业生最好的去处当属中航技,机关、事业单位的待遇真的没办法与企业相比,大学教师更是低的可怜-前几年所谓“彭蕾放弃大学教师优渥的待遇加入阿里巴巴”简直太幽默了~当然,更大的难题还不是“待遇”,而是去哪里都“升迁无望”:恢复高考后的1977、1978级毕业生很多都成为了各单位的中高层;中初级领导/管理岗位被接下来1983-1989届毕业生们(1979-1985级本科)基本上填的满满的了,1990届又赶上了“毕业当年不准考研、进入机关单位者先下基层锻炼两年”的政策,感觉前途一片黯淡。那时候,还没有“小平南巡”,更无法预料接下来30年国家的大发展-国家的发展为我们这代人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发展机会与平台。现在看来,毕业前看到的那个“机会”是多么狭隘,我们的焦虑简直是“杞人忧天”了。回到当下,年轻人们的焦虑是怎样的呢?几乎是“杞人忧天”的另一个版本!肯定有人反驳这个观点。这里给出不大道理,诸位关注一个大趋势就能够缓解焦虑了:“据联合国对我国人口的一个预算披露,中国将在2030年达到人口顶峰后开始下降,而随着人口数量的减少中国将面临,老年人占比增加少儿以及劳动人口减少,预计在2050我国人口结构呈现倒金字塔模式,进入老龄化的中国将面临问题是,由于未来老年人口比重增加少儿人口减少,我国的社会总消耗将开始增加,而社会总消耗带来的最直接危害,则是会拖累我国经济增长的需求。”据统计,2022年我国的出生人口数为956万,而达到60岁(1962年出生)的老龄人口为2300万;2023年全国出生人口数为926万,而达到60岁(1963年出生)的老龄人口为2900万!预计未来15年间,每年的出生人口数很难达到1000万,而每年达到60岁的老龄人口数基本上都在2000-2500万之间!![]()
开篇被迫“卷”的年轻人们(假设以30岁以下的95后计算),如果放眼自己未来35-45年的职业生涯,其中孕育着多少发展机会啊!哪有时间去“卷”(在不需要精益求精的地方“精益求精”,比如为了GPA3.8+/考试成绩90+等不停地刷题之类的)啊~这些“卷”的行为不能跟不上提升自己的素质、能力,一些陷入过度内卷的名校高材生经常为大作业得高分熬到凌晨三四点,心态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有的甚至找不到生活的乐趣、乃至因为尽力“卷”后未能达到预期,因为身体和心理双重的压力而得了抑郁症~有人会说:“可现在阶层跃升的窗口已经关闭,不“卷”又如何呢”?首先,这个结论本身就值得怀疑:对比30多年前90届毕业生面对的情况,是不是“异曲同工”?然而事实呢?外在环境发生了变化,当时的“好单位”后来变成了社会的非主流,更多的好工作涌现出来了。接下来30年无可回避的“老龄化急速加剧”兼“人口红利消失”的大趋势,将会给90后00后们带来了多少新的发展机遇啊,关键是个人素质能力要跟上啊~是的:抓住这一波机会的前提是个人素质能力的挖掘与提升。清晨看到的另外一条朋友圈是王新宇先生的一段标题为“学会调节自我的幸福感”短视频:新宇是10多年前曾经一起合作过的同行;多年未见,确实见老、但声音依然爽利亲切。他提到在清华大学读本科时机械制图课上遭遇的挫折本人感同身受!自己曾经跟别人多次描述过大二小学期(1988年7月)“机械零件设计”课的悲惨遭遇:整整两个星期、12天,每天早晨7点至晚上10点,在北航学院路教四的某个制图教室,每人对着一张1号图纸画投影图,中间中午、晚上两顿饭共1小时“放风时间”。有时候整整一天只画了两个椭圆的投影,第一天一早老师来了、指了一个其中的一个-画错了~当时简直要崩溃了!还记得其中一位同学在老师走后喊了一句:“怒发冲冠!”大家都不作声,这位同学又接了一句“刺破一点瓜皮帽~”大家哄然一笑,算是抒发了一下胸中的郁闷。当然,班上有几位同学是象征性地坐在教室中8小时-毕竟算是正式上课、那时小班课还不兴明目张胆地逃课-早早完成了制图坐在那里读小说的,自己白白地羡慕、同时觉得自己弱爆了。![]()
然而,35年过去了。这段经历留给笔者的是理解“专业不对口”的同学们的“切肤之痛”:在开展生涯教育的同行们中,本人是少有的对“选错专业”感同身受者。那些人文学科出身的同行们,即便选错了专业(适合理工科选了人文类),面对的困难也仅仅是无法拿到高分、绝对体会不了笔者当时“常常在及格线上挣扎”的艰辛、“无论如何也想不出那个投影”的绝望。所以说,所谓“外在环境”一直都在变,包括100多年前鲁迅认为的“铁屋子”,包括年轻人们认为的“阶层固化”:无数次的社会历史变迁都证明这些结论的短视性,个人要做的不是“卷”,而是不断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正如XY在视频中所言:“如果我天天跟那些比我牛的人比,我根本不会成为现在的自己。”“凡打不死你的都使你更坚强”:找到自己真正擅长的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能力,才可能在社会发展中找到充分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总之,“卷”的理由并不充分;“卷”的行为很短视、也很无谓!
![]()
相关推文链接:
“卷”的代价,你是否计算过?-过度追求GPA的后果提示
选择一份职业意味着什么?-缘于第一性原理及暗物质视角的职业认知
考研不顺利,二战还是就业呢?-一位北航同学的纠结与抉择
如果不想去“大厂”、考公务员又那么难,我该找什么样的工作?-25场本研个体咨询后的感想
“喜欢”、“擅长”、“现实”又有“发展”的工作难找,如何取舍真的很难!-硕士毕业工作两年职业困惑求解答
后疫情时代,硕博毕业谋职如何规划?该如何选择offer?-28场北航硕博研究生职业规划咨询小结
毕业求职,个人兴趣、专业对口和工作待遇该如何取舍?-41场北航硕博研究生职业规划咨询小结
我在北航这样度过了充实的大学生活——2017-2023届北航学长学姐本科生涯回顾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