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三月最后一个月,北京今早是8℃,而华中已是16℃。这个月有点懒,只记录了一篇,所以今天先记录这个月在翻的书。
最近有点着急,好几本书同时在看,看完两本。主要书目如下:
1、钟财富,《氢能产业有序发展路径和机制》
2、梁建章,《人口创新力:大国崛起的机会和陷阱》
3、杨雨,《美了千年:杨雨品读古诗词》
4、陆风,《光变:一个企业及其工业史》
5、吴必虎,《旅游规划原理》
上述5本书的作者都很牛,看完了1和2,3-5还在翻。这5本书,除了最后一本不太好评价以外,其余都很精彩。
第5本是教材,根本翻不完,太厚了,字数太多,读起来也没啥乐趣。我从去年8月看到现在,也就看完2-3章。有点像宗庆后说的,那么厚,就不能写得简单点:),尽管如此,我还是想翻完,毕竟作者是旅游规划界的大咖。
第三本主要说唐宋诗词,一个作者一章故事,从一首诗词开始,比较适合蹲坑的时候、饭后睡前休息、排队的时候看。也不用按顺序,就挑自己喜欢和感兴趣的作者看。比如纳兰性德,我们熟悉他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还有“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这样的文字,很容易误以为纳兰是为多情公子。
恰相反,纳兰所有的爱都给了他第一任妻子卢氏。作者从他的“一生一代一双人,直教两处销魂”,讲了纳兰的婚姻和他的悲痛,他的挚爱卢氏只跟他在一起两年,就香消云陨,天人永隔。这跟“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还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最近听一首曲子,当曲子放到“等一次雪落,等命运垂爱,等你一生来,等不尽思念,等不到花开,等不到的等待”。这种等不到的等待的痛,也唱出了“直教两处销魂”的痛吧。
今天重点记录梁建章的《人口创新力:大国崛起的机会和陷阱》。对于作者,我非常佩服,学而优则商,商而优又学,始终在研究学问。梁建章先生这些年,对于我们改善计划生育政策应该发挥了大作用。
他最大的功劳应该是提出一个观点:现代社会,随着女子受教育时间增加,还有参与工作,就这两项,就足以让女子不会再满足只做生育机器,从而自然就降低了生育率,根本不需要去人为干预生育,应该尽早把生育权还给百姓。在他的努力之下,计划生育政策终于裂开一个口子,直到现在全面放开。
看完这本书,我认为,我们的老龄化可能是我们目前最大的灰犀牛。因为此前人类社会都没有遇到我们这个现象,在很短的时间迅速老龄化。按照本书提供的数据,到2050年,日本和韩国的平均年龄大约是53岁,我们大约是51岁,抚养比是40%,也就是2.5个劳动人口去抚养1个65岁的老人。与日韩不一样的是,我们未富先老。延迟退休不可避免,但延迟退休的社会很可能失去创新和活力。日本可能已经在琢磨把退休年龄继续推迟到70周岁。
前几天达力欧又说了中国发展的五大风险:一是债务问题,二是贫富差距,三是地缘冲突,四是技术战,五是气候变化。
我觉得上述任何一个都比不上老龄化。
因为老龄化社会的本质,就是老人比年轻人还多。现代金融体系里的期权、借贷,还有养老金制度,都有个默认的前提,就是以后钱比现在要多。而“老龄化少子化”将可能导致债务违约,养老金亏空等很多问题。
现在距离2050年还有25年,我们只能寄希望AI和自动化机器快速进步,以弥补老龄化社会里劳动力退出出现的高抚养比问题。但一般来说,Ai和自动化机器进步需要资本来推动,如何让技术进步和资本投资同步,还得保证社会公平,这绝对是道难题。
对于这本书里很多观点我认同,但很多原因都归咎于老龄化,我虽不太认同,但绝对值得我们警惕。
比如,作者提出,日本“失落的20年”,其根源在于老龄化。
一来,推迟退休年龄,导致社会资源和政治资源向老龄人集中,日本是选民政治,老龄人占比高,考虑问题更多考虑老龄化人员的需求,年轻人的权利容易被忽视。最近有个现象,说的是夫妻两口子别那么辛苦工作了,把家里四个老人照顾好,比努力工作效果还好。为什么?因为四个老人退休金大约有7000*4,照顾他们一样需要找保姆,保姆一个月得5000以上。而小两口累死累活可能也就2万多块钱。那为什么不出来一个全职照顾老人呢?还促进了家庭和谐。
二来,老龄化不适合创新。创新需要投资,创新也需要冒险和颠覆性辛苦劳动。
实际上,把日本的衰退归咎于老龄化有一定的道理。但如果都是老龄化,那我们中国目前老龄化趋势比日本还严重。老龄化是看得见的必然事件,那我们还有机会吗?
如果说老龄人在公司里占据了高级岗位,在社会上攫取了更多资源。那这些消极因素通过一些措施也是可能缓解和改善的。比如,我所知道的某些大国企55岁退居二线,最近科技部部长提出来,科研资金向年轻人倾斜…
事实上,辜朝明把日本的衰退归咎于“资产负债表的萎缩”,也就是需求消失,这跟我们目前的情况有类似。他的应对措施是积极财政,就是用政府需求替代民间和社会需求萎缩和缺位。
老龄化社会也有有利的方面,比如文旅和医疗会得到大发展。医疗不用展开说,旅游会发展,原因是老龄人有钱有闲,随着消费观念变化,老龄人旅游将成为重要社会现象和需求。
其次,我以为现在国家在提振经济方面,政策应该聚焦于消费和教育。消费可以是定向的消费券,并与供给侧改革结合起来,创造更好的产品和更多的需求。资源是有限的,建了地铁面包就会少,既然地铁提高不了福祉,那就直接发食品等消费品吧。
而教育更多需要转型教育。社会转型,首先是人的转型。通过发放教育补助券,一来帮助人先转型,二来有助于跨界创新。创新要么凭借跨界知识重组,要么来自理论创新。
最后一个,我曾被一个问题困住,到底人多了好,还是人少了好?我曾跟子岳探讨过这个问题。看完这本书,我有了个初步答案。
人力资源,人多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质量。
在农业社会,生产效率基本靠天的情况下,产出只与土地多少有关系。这种情况下,人口规模与土地资源相匹配,所以这个时候,人口往往是少一点更合适。
而工业化社会,产出取决于人力资源,取决于有消费力的群体。例如,在最近20年的发展中,手机、新能源车等,都是在国内完成产品迭代后,卖到全世界。而在产品研发阶段,投入研发的资源基本都差不多,人口越多的国家在产业上优势越大。所以,作者认为,工业化时代,人口并非越少越好。而且,在未来,服务业占据主导地位,由于很多服务业不能被贸易,更会是本地人口越多,交换也越有可能。
《氢能产业有序发展路径和机制》绝对是一本好书,下周再翻一遍,再来做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