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戈壁》

2024-05-15 13:49   北京  

这个月持续感冒,这次的感冒与往常不太一样,后脑勺疼,感觉像高原反应里的缺氧,疼痛持续三天后才好转,好了不到一周,又开始咳嗽。感冒疼痛中,用三倍速看了《与凤行》。


之后遇到《走出戈壁》,可能因为耶伦访华,大数据蹭热点,就推了这本书。作者是单伟建,是耶伦的学生。不知道这个名字的可以百度一下。


书名既是字面意思,又有作者从人生的绝境中走出来的意思。每个环节,既有时代的际遇,又有作者的努力,更有那个时代的黑色幽默(我相信在人类这个群体,anywhere,anytime,都有:或有意或无意的最高指示,下一级在传达指示后,又有意或无意的夸大或模糊指示,从而导致底层大量无意义工作)。


(上面的文字是看完后写的,考虑到看完这本书已经大半个月,中间隔了个五一长假,想了想,也不删了,底下完全按自己的记忆来说说我印象比较深的点)


01 戈壁滩


作者小学毕业大约是13岁,然后串联停了2年,再然后就遇到了上山下乡运动,下乡了大约6年,也就是15-21岁,人生比较宝贵的6年。是,换个角度,如果说人生里最应该学习的6年荒废了,作者虽然在其中也坚持不辍学习,但学习效果可想而知,结果后来仍旧很优秀。那么,我们面对孩子不爱学习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放松焦虑,只求孩子身体健康,心情开朗?至于他能否开悟实际也不重要了)


据温铁军《八次危机》的观点,上山下乡运动是为了解决城里就业和粮食匮乏问题,所以温的结论是应该保留一定比例的农村,在经济危机的时候有缓冲垫的作用,按照他的这个理论,我怀疑那个什么“县域”经济就他这个理论的延伸和应用。这个理论不少经济学家,从效率的角度进行了批判,可是作为理工科的我觉得有一定道理,就是说工程必须考虑安全性,为了安全牺牲一点效率也是可以的。但又觉得是不是还有更好的方法,比如都市圈经济是不是会更好?


作者下到的地方是乌梁素海,大约在包头和乌梁素海之间。按照作者的描述,在我看来,作者不是去上山下乡,而是去“劳动改造”。完全是军事化管理。在作者描述的文字里,基本充满着“疲惫、饥饿、荒谬”,荒谬补充解释一下,大约是他们通过一年的劳动,发现投入10000斤种子,大约收上来6000斤粮食(具体数字我忘记了,只是表达这个意思)。而且这个地方,冬天土地冻住了,很难挖得动,夏天热得没水喝,作者他们甚至渴得喝过带尿的污水。在此期间,又遭遇中苏危机,经常以军训为名,半夜搞一些无意义的军事训练和急行军。


但奇怪的是,作者这个集体(好像是连)特别苦,而有的连因为能捕鱼,小日子过得不错。也就是说,那个年代,即使到同一个地方下乡,遭遇也不是平均的。


这个地方看完,我们很容易想:


人类的合成谬误是怎样形成的?我们又如何纠偏?


实际上,中国历史上无数次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唯有法治,而不是人治,才能避免这种惨痛的教训。当然,这个法治不是某人操纵出来的。法治了人类还能避免痛苦吗?那也未必,但那至少是大家一起做出的决策。能选择的痛苦和不能选择的痛苦完全是两种不同的痛苦。我感觉这就是作者在这段文字里隐隐约约表达的意思。


02 求变


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不少人都生出了逃跑的念头,也有不少人在农场出工不出力。这一点,作者自己说,他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干一件事就要干好,所以他从不偷懒。对这个说法我还是比较佩服的,人生如果事事较真,成就的可能性总比随性高得多。


逃跑都有哪些途径呢?大概就是病退,身体不好,可以回老家。通过开医院证明回去的不少。也有通过学其他手艺避免劳动的。这里作者有机会去学医,当作者知道自己能去学医脱离苦海时,表现过于激动,朋友也为他庆祝时,作者说“悲剧此刻已经埋下”。因为这样的表现很容易让领导认为他改造的不够彻底,不能吃苦。所以,没多久,作者就从医疗服务里回到了连部继续干苦力。


在此期间,作者和其他两位“有为”青年给党中央和总理写信,反应农场的痛苦,建言献策。很多人在年轻的时候,或多或少都对这个世界抱有幻想,给“大人物”写信,希望能够扭转人世间的不公;到了中年,给公司领导建言献策。殊不知,大人物日理万机,根本无暇顾及这些太多的来信,只能通过“由上而下”的方式来解决矛盾。而很多普通人看到的弊病,实际上大部分领导也知晓,只是做起来费劲不讨好,尤其是我们这个体制下,对集体好未对个人好。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举个简单例子。前几天一个小哥找我聊一个项目,央企准备PPP和特许经营。我说,按理这个项目咱们得以利润和现金流为目标。但国企下的体制,是不是这个目标,跟领导想法关系很大,我们还是得征求领导意见。


接着说书,作者跟领导的梁子从此结下了。但这期间,作者因为一件事情,认识到人缘的重要性。作者独辟蹊径,选择了当排球裁判的方式成功引起女生的好感,也成功与很多人打成一片。作者当排球裁判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让他父亲帮忙,寄来排球裁判类的教科书,背后偷偷学会才争取上了这个位置。任何事情想干好,也都是要废一番工夫的。


再之后就是恢复大学,采用工农兵推荐上大学。第一回,作者考试很好,但最后被刷下了,原因据说就是部队领导记恨作者的“告御状”,作者在人前极力掩饰自己内心的失望,甚至不忘给入选者道贺,背后作者痛哭流涕,这种心理我们很多人也都经历过,最大的希望之后带来最大的失落。又过了一年,机会再次来临,这次部队领导仍旧下绊子,但又为了避免非议,给作者候补资质。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这时,北京外经贸学院的人来部队招人,直接面试了作者,考试内容,大约是读一段文字,写一篇作文,有没有外语忘记了,总之就是作者这次抓住了机会,回到了北京。


人生一下子从地狱回到了人间。


这一段经历印象比较深的:浪费时间是对自己的犯罪,以及作者上大学的几番经历。


人类大抵是个矛盾的动物,当大家水平条件差不多的时候,很容易生出嫉妒心理。当条件相差很大的时候,又很容易生出同情和怜悯。这种心理并不奇怪,可以用进化心理来解释,条件差不多的时候,总是琢磨对方有能力抢夺自己的生存资源,对自己够成威胁,所以防备心更多一些。当对方远不如自己的时候,给点廉价支持不仅满足了自己的同情心和荣誉心,还能为今后的发展留有余地。一个世纪以前,美国把庚子赔款用来建设清华大学,心态大抵是如此,一个世纪以后惨烈的贸易战还是如此。


03 封神

用封神有点夸张,但就这意思。如果说以前,我们看到的仍是一个普通人如何努力奋斗和挣扎,我们以为是“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的努力,想着最终无非是回到北京,过起大多数人的“平凡人生”。


实际上《平凡的世界》大多数读者读完都会对孙少平最终的就业选择很奇怪,或不可理解。这儿,作者没有继续平凡下去,而是开启了开挂的人生。


作者到了外经贸大学之后,岁月蹉跎,已经班上年龄上的大龄生了。作者继续发挥他“勤奋的天赋”(年龄大了后,都认识到勤奋原来也是种天赋),最后留校当了老师。


时间转眼到了1983-1984年,改革的号角开始吹响,有眼光的外资外企开始进入中国,看上了中国这块处女地,犹如二三十年后的印度。说到这儿,想起一个事,社会果然是变化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能在外资外企那都是让人非常羡慕的事,可如今,大家都喜欢体制内。


再然后机会来了,一个是世界银行有个机会可以去美国干一年,还有一个是亚洲基金会要在中国选人去美国当访问学者。前者是工作,后者是学习。两者薪酬相差十倍,但作者为了弥补小学和大学之间学习时间太短的遗憾,选择了访问学者,收入一个月250美元。从后视镜的角度,作者选访问学者似乎正确了。但我总觉得,以作者的思维和天赋,选择世行工作,没准最后“殊归同途”。


人类总有一种心理,认为受到的苦或某段不快的经历都是值得的,实际上大可不必,人生是个过程,一定要选择善良和美好。这本书有个后记,那是作者2000年以后当了某公司董事后再去乌梁素海,发现当年很多劳动成果都烟消云散,深深为当年的劳作感到不值。


然后,作者选择了旧金山大学,作者学习很勤奋,成绩也不错,人也特别聪明,感觉乌素里海那段痛苦遭遇,让作者深谙中国的体制和国人心理。


访问学者是没有学位的,要获得学位,首先得申请学校,其次是花钱修学分。作者了解了访问学者的含义后,“学位是给别人看的,学到知识是自己的”,所以,作者在大学里按照硕士学位的要求修了学分。


然后就是积极争取拿硕士学位,作者接连搞定了学校教授获得入学资格,然后是有人愿意赞助学费(主要是被作者勤奋,成绩优异所感动,还有我国改革开放之初美国社会里中国人比较少有关系)。


但此时亚洲基金会的朋友反倒不是很积极,因为之前合约说了作者到美国学习一年,他们怕影响与外经贸大学的合作关系。于是,亚洲基金会的朋友说可以替他征求意见。


作者此刻已经深谙中国人办事特点,说你不用写征求意见,而是写“表扬信”。于是信件内容成了“单建伟先生学习优异,校方决定给予他奖学金,只需要延期半年,就可以获得硕士学位。对于单建伟的优异表现,表示祝贺!”果然学校同意了亚洲基金会的请求。


再以后,作者遇到了当初在加州大学任教的耶伦夫妇,在那取得了博士学位。


这儿有两个故事值得回味。一个事能感觉作者真得非常努力。《线性代数》作者看书和刷题刷了七遍,才把这门课学明白。我们都学过线代,应该能感同身受。


另一个,作者毕业后选择去高校当教师。有两个学校可选,一个是沃顿商学院,一个是麻省理工商学院。可是这两个学校怎么选,作者一筹莫展。作者用了商业领域里的决策树模型,考过注册咨询的大都知道这大概意思。但作者通过决策树也无法做出决策,于是打电话咨询他同事,并说了自己的决策树模型。他同事大笑,问你知道当年发明决策树的教授不?


布鲁斯笑着问我是否熟悉那位发明决策树分析方法的教授。此人因此发明而一举成名,之后很多大学都争相聘请他,他不知何去何从,所以去咨询院长的意见。院长说:“你何不用你自己创造的决策树方法帮助决策呢?”他听了有点气急败坏,说:“别开玩笑,这次可是动真格的。”


到站了,这篇读后记也差不多写完了。


还是得为自己这段时间的堕落给个心理安慰。三个原因,一个原因是看了些氢能轨道交通应用的信息,一个是遇到几个酒肉朋友,夏天啤酒烧烤人间美味啊。第三个,感冒拉肚子不断,感冒时刷剧时间过得真快,而拉肚子蹲坑下棋时间过得也很快。此时我又会深深检讨,觉得公共场所,比如地铁、火车站等区域的厕所,必须屏蔽网络,要不然坑内一秒坑外一年啊。









READ for FREEDOM
read,tour,write,until the end of world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