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翻周洛华《货币的起源》,我感觉很奇怪,这么一本好的书,居然没有火。里面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作者广泛涉猎,基本是以考古和考据的角度,来还原他心目中的货币,到底是什么?
看完这本书,我第一次产生一个奇怪的念头,哪天作者看了我写的这个记录,会不会跟我联系,说我误读了他的书。
作者主要的参考资料,大概有弗里德曼的《货币的危害》(这本书已经翻完一多半了)、彭信威的《中国货币史》,然后就是各种人类学家的书,比如戴蒙德《第三种黑猩猩》(该作者另外一部作品《枪炮、细菌与钢铁》更有名气),《道德的起源》、德瓦尔的《黑猩猩的政治》和《猿形毕露》,这些参考书,应该也很有趣。
01货币的起源
作者结合人类的发展和进化历史,提出了比较有意思的观点,核心观点是货币是道德的补丁。
首先生物进化有三种方式,个体的优胜劣汰、性选择、集体选择。对于我们人类而言,这三种进化力量都在发生作用,但最重要的是第三种,集体选择。人类能够战胜其他物种,集体选择很重要。
集体选择的种群,会要求个体有牺牲精神(比如蜜蜂),利他行为等,同时,类比黑猩猩和大猩猩,人类实际是在“一夫一妻”和“多夫多妻”之间的物种,但在原古时代,为了族群的稳定,不内耗(不内耗才能战胜其他生物),人类被迫选择了“一夫一妻”制度。
在采集和狩猎时代,朝不保夕,人类也不太会有保存多余食物的机会和能力,所以萌生原始的公有制或平均主义,也就是有饭(肉)一起吃,这样,可以保证整个群体生存下来,同时,人类这个种群目前还处于“活在当下”这个状态,他们还不太会思考过于长久的未来。这种制度虽然好,但实际上平均主义不利于物种的进化。
农业社会的到来,有了剩余食物,慢慢就出现了私有制,同时,为了搞好农业,人类有了对未来有了谋划能力,比如留种。据说这种能力,目前只在人类这个物种中能找到,而这种能力是货币出现的前提条件。
接着是道德,这也是人类族群发展进化出来的。道德起源于食物分配方式,能干的猎人需要变现出谦卑、公平,否则可能会被赶出族群,因为猎物基本是合作的结果,被赶出族群就意味着死亡。作者这里引用了不少开篇提到的书里的案例。
这种食物分配一般掌握在族群里有威望或年长的人手里。慢慢的,到了农业社会,私有制、粮食剩余也慢慢出现。此时,道德的负面也出现了。
继续按原先的分配模式,不利于强大的猎人、种田能手搞生产的积极性…因为之前的是平等社会(每个人无论能力大小,收获都一样,类似咱们建国初的大锅饭),平等社会就是当场结算,猎手把猎物平均分配给族群里的每个人之后,其他成员不再谴责猎手的自私,这样的日子过了很多年,慢慢进入农业社会。
人类进入农业社会也是个谜,农业社会一样不是突然出现,也是进化了很多很多年。我们一定在采集、狩猎和农业社会之间过了很多年,甚至考古还发现,有的人类遗址又从农业社会退回到采集和狩猎模式的。
到了农业社会之后,由于每个人产出不一样,为了保证生产的积极性,社会必须进化到公平社会(类似大锅饭最终吃不下去了),这个公平指的是有一种游戏规则,他多付出的努力不再是无偿的,而是族群内其他成员获得恩惠后愿意为这个好处在未来做出补偿,或相应的帮助。这个机制一旦建立,货币即将登上舞台。
因为口说无凭,慢慢的,受到当期恩惠的人会献出羽毛、贝壳等平时很难收集到的珍贵东西,你可以理解为抵押物。这个抵押物的劳动价值不低于得到的好处。未来,他可以把好处还了后,再取回抵押物。这个抵押物,很可能就是最早期的货币。作者猜测,货币最早期的作用,是偿还恩惠,而不是物物交换。
作者认为货币是道德的补偿,那么作者后续很多内容都从道德层面论述了币值如何维持稳定。也就是追求一个道德良好的社会。(后续的推演我并不完全认同,后文再说)
这是一种比较新的解释,我看完后也认为作者的猜测不无道理。毕竟,人类的很多发明并不会一下子从0到1,都可以追根溯源。
02 一个关于利息的观点
我们看经典教材,经常会看到,利息是资金的时间成本。然后就有各种利息公式,大抵利息是利率和时间的函数。
可是作者提出来,利息是风险的补偿。这个观点有助于理解零利率和负利率。在经济增长的年代,银行总能通过放贷赚钱,利率为正;可是如果人口减少,经济萎缩,银行的负利率则有可能是货币的“保管费”。
最近国债价格炒那么高,收益率那么低,依旧有人追捧。可是,股市已经低到令人发指的程度,很多优质企业的股息率都到6%甚至更高的程度,还是没人进场。这实际也是个悖论,如果企业赚不到钱,甚至亏本,那么国债就一定能及时给付?(言外之意您们猜)
03 比特币
弗里德曼说:绿色的美钞之所以有价值,就因为所有人都认为他有价值。
这个观点,在《黄金简史》里我也提到过,黄金有价值,是因为大家都认为他有价值,尤其是国王、教皇认为他有价值。所以,我认为比特币是一个道理,如果美国总统认为他有价值,一定有一群信徒盲目崇拜和跟风,最后群体跟进。如果美国认为比特币有价值,因为美国最强大、最富裕,那么一定会有不少国家继续跟进。
另外一个有意思的悖论,人造钻石比天然钻石更纯,但价格就是比不上纯天然的。感觉这个跟很多男士一提起整过容的女星,一脸唾弃一个道理。
拥有稀缺的东西更有面子,甭管实际价值。
那么为什么我会说,比特币还会上涨呢?原因是我之前看到弗里德曼《货币的祸害》讲到1934年美国金融危机,富兰克林为了满足银矿主和白银利益集团的选票,承诺当选后颁布白银收购法案,这个法案确实提高了白银的产量和价格,当时白银市场价0.44美元每盎司,收购价是0.6464美元。
如果特朗普当选,按照美国体制,他大概率会兑现给比特币利益群体的许诺。
但美国有没有实力能否要求其他国家也接受比特币,比如要求石油等大宗商品的交易用比特币支付,这又是另外一件事了。
历史总在重复,但重复得又不完全一样。
另外一件趣事,也一起在这儿说吧。《货币的危害》和这本书都提到,美国白银收购法案,加速了当时中国白银的流出,导致1934-1936年中国的通货紧缩,中国不得已退出银本位,实行信用的法币制度,从而为中国后来的通货膨胀埋下了伏笔,加速了国民政府的垮台。周洛华则在这本书里,国民政府用了法币制度后,币值跟美元挂钩,币值坚挺,直到抗战胜利。然后国民政府没收住手,超发货币,法币币值一泻千里。
目前关于这段历史的描述,各方说法还不是很一致,或不太准确。
弗里德曼说,由于美国的白银法案加速了国民政府的溃败,这个时间上,对不上,白银法案实施了近10年后才迎来抗战胜利,继而才是内战。同时期,我党在根据地也发行了货币,我党又是如何保持币值稳定,这个没有对比,并不能说是白银法案的原因导致了国民党的溃败。
04 道德真有那么重要?
全书把道德提到无与伦比的高度,这是我不敢接受的。
我认为货币的起源或许真是道德的补丁。我也承认道德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我还承认,人之一世是为了成为更好的人,这个更好就有了道德评判。
但道德是什么?
我认为道德并不是亘古不变的。
人类社会的复杂在于,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都会审时度势,在这个审时度势的过程中,道德并非一层不变。在不同的文化里,道德也并不一样。比如,游牧民族里的,丈夫死了,妻子改嫁给丈夫的弟弟,甚至是丈夫别的儿子,目的是增加部落的人口。唐朝皇帝带有鲜卑血统,同时唐代儒家学说尚未成型,所以那时候能够接受武则天又嫁了李治,杨玉环被李隆基纳入后宫。
再比如,刘邦和项羽,在道德层面,史书普遍认为刘邦更加言而无信,更加无赖。但刘邦最后胜利了,他的基因传下来了。
再比如,我们说大丈夫不吃嗟来之食。但我们又说,大丈夫能屈能伸,忍一时风平浪静。
成为更好的人,可以是做事认真的人,也可以是诚实守信的人,还可以是灵活机敏的人。感觉作者说的道德,更多偏向于诚实守信。
可是,心理学家早就研究过,人的一生,大概从婴儿开始,就会说谎。人类说谎,有时是记忆不清,有时是幽默风趣,有时是善意谎言,有时是故意信息不对称。
心理学家还研究过,成熟的政治家从来不是道德家,他必须掌握人性,不同时刻展现不同技巧。作者书里自己也提到的格林斯潘喜欢模棱两可,伯南克则干脆简洁。而且,我们对格林斯潘的评价随着金融危机的演化也逐渐不同。
类似的,我们对历史人物的道德、价值判断也因时因势时常发生变化。
道德极不稳定,把币值和货币发行锚在道德上,能稳定?我表示怀疑。
我则认为,衡量社会进步与否,总还要在平等和“公平”之间权衡。如果换一个说法,作者的平等,实际是现在经济、社会里常提的公平,而作者提的公平,更接近现在说的效率。社会的进步,总还要在做大蛋糕和切好蛋糕这两个方面取得平衡。而货币的作用,仍在于促进公平和效率,公平端在于提高就业率,效率端则是提高生产效率,也就是促进经济增长。
忘记哪位名人说过,社会是个箱体,总在公平和效率之间震荡,我们给出的政策也是要么偏左,要么偏右。我们永远不太可能在正确的道路上。
我想,货币更是如此,一会儿松,一会儿紧,可能这才是常态。除非真到了哪一天,货币消失了,因为我们实现了物质丰富,按需分配。
我知道,这么说,作者会说我没看懂他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