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祝朋友中秋节快乐,也祝天下的老师们快乐!
今天是中秋节假期的第一天,早上我站在书架面前,看着满满书柜的书,踌(you)躇(yu)满(bu)志(jue),娃问我,老爹,你干嘛呢?我回说,在看书呢?儿子大笑,你还真的是在看书。
不经意间,我看到《给孩子的历史地理》,这本书是我对地理感兴趣的时候,给儿子买的,结果买来积了很多灰尘。翻开一页,就被一个问题所吸引。
为什么汉唐的都城在长安,到了东汉和宋代,就跑到洛阳和开封去了?
我记得曾在哪看到过一个解释,武则天选择洛阳作为京都,除去政治等原因,在地理上的原因,是因为当时唐朝经过几代的经营,关中地区人口大增,关中的粮食已经支撑不起都城的官僚集团及百姓,所以需要从南方运粮食,实际上高宗时代就已经去东都。但当时南方的粮食走水路,只能到达洛阳。虽然洛阳到西安可以经黄河和渭河,但三门峡一段黄河水流急,水运风险很大。基本上到了洛阳后,改陆路运输了,为了减少麻烦,所以武则天主动选择了洛阳。
一天时间,大约上下午各3小时,全书296页,18万字。作者是北大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历史地理学家。
这本书给了我一个最大的提醒,就是看历史,包括各种政策制度,要具体到各地的地理环境。比如作者提出,鸿门宴的发生场地,王安石变法里提出的各项政策是否合理?实际都与各地的地理发生着关系。
鸿门宴发生的时候,当时秦军尚未被完全消灭,刘邦和项羽当时还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刘邦驻军灞上,灞上实际上就是今天的蓝田,还有一个更有名的名字,就白鹿原。而项羽驻军新丰,刘邦实际上是被邀请到新丰吃的饭。这几处地方都是高地。其中蓝田直通武关,向下就是有名的南阳盆地,直取中原。因为有共同的敌人,所以,项羽当时对刘邦还没有彻底的消灭心态,另外,从性格上,项羽向来骄傲,不然就不会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当时项羽或许认为刘邦不足以威胁到他,因为项羽本人实际也是文武双全之人,不然,当时联合军队的指挥权不会到他这儿。理解这些背景,才能理解后来刘邦为什么可以提前走。
唐代王维有首诗,大致记录了长安附近的重要营地: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么佛系的王维,也曾写过这么激昂的诗句,很是难得啊。估计王维写这首诗的时候,尚未入狱直面生死关头吧?
我曾有个策划,就是从西安-商洛(武关)-南阳-洛阳-渭南(函谷关)-西安一圈,古代中国战争多半发生在这个环线。
这本书由于是写给孩子的,我觉得启发性的内容更多一些,确实提出了很多有意思的问题,大致记录如下。
1、中国人认为天圆地方,表现在城市形态上,以方形居多,理想的城市形态是这个样子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嗯,大约就是北京和西安的样子。方格网,四四方方。而且,中国人出于对帝王将相的尊重,一般不会在城市显眼的地方弄出雕像,城市中心往往是政治中心,如帝王宫阙、县衙等;在中国人的城市里,越是高贵的,越不明显,或者深宫大院,隐藏起来,让人有神秘感或距离感,城市或图画都很有“想象空间”。
而西方城市则多圆形,道路网呈现广场+放射。广场上是什么呢?是帝王、功德碑、将军相。这是东西方文化在城市中显著的不同。大家可以想想,这种路口,交通如何组织,是不是都得去环上转一圈,效率实际是下降的。但为了形式美,城市规划专家也是不管交通了。所以交通规划地位低也不是我国独有现象(安慰一下在规划院从事交通规划的兄弟姐妹:)
2、有个关于北魏有意思的故事,让我想起武侠小说里的藏宝图。话说北魏起于兴安岭,强大起来后,建国在黄河黄岸,并分别留下了大同云冈石窟和洛阳龙门石窟。但北魏的史书记载,他们曾回到兴安岭的一处“旧墟石室”祭拜过祖先,并在洞内留下文字记录。现在,人们果然找到了这处石洞,也发现了文字,说明历史记载的真实性。我总觉得我们很多武侠小说里的藏宝图都是真的,跌落悬崖必有奇缘,哈哈。
3、中国以前对外交流有三条道路,草原之路、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陶瓷之路实际就是海上丝绸之路。
我对两个好奇,一个是在看《枪炮、钢铁和细菌》这本书的时候,作者提出一个欧亚轴线理论,我认为作者夸大了轴线的作用,毕竟丝绸之路、还有海上丝绸之路的联络并不是那么很容易;同时我认为作者忽略了一个路径,就是蒙古成吉思汗是怎么一路打到欧洲的,我当时沿北部草原,游牧民族习惯逐水草而居。现在看就是这个草原之路。在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蒙古国也提出了草原丝绸之路,与我们的“一带一路”相呼应。这个草原之路的路线及沿途地理倒是值得查查资料。
另一个好奇则是,海上丝绸之路,用的轮船运输。但丝绸之路呢?是用车拉,还是骆驼?从影视作品看,应该是骆驼,可是我们从马车时代的马运输来看,骆驼运输应该与马类似,也是要吃东西的,虽然骆驼有两个驼峰可以储藏能量,但毕竟还是碳基生物,效率一定很低。那么用车呢?因为沿途并不都是有路的,很多地方要经过沙漠,那么当时的货运是什么情况?这也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问题的答案大概率是骆驼。因为车没路可走,所谓车到山前必有路,那都是骗人的:)
4、中华核心区文明以前没有人雕像的习惯,中华文明有这习惯是后来从游牧民族和佛教那边学过来的。
5、我们有一个非常双标的事情,只是我们习惯了,不觉得。我们中国人都有尊者讳的习惯,就是不大直呼人的名字。所以,我们的路名、城市名基本都是以山、河以及地名来命名的。中山路、赵登禹路也都是近代才有的。但国外不一样,国外有华盛顿州和华盛顿DC,如果在我们这里,我们说,我要去李世民,或我要去嬴政,那是非常奇怪的事情。但在国外,跟谁关系越铁,可能就越会直呼大名。这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6、美国并不产大象和驴,但两党的标志确实大象和驴,为什么?
7、南方很多桥是拱桥,而北方的桥则更加平直。为什么?南方水网密集,水运发达,据说江苏迄今还有很多水运,运输成本低,所以苏大强的工业发达。而北方则没有那么多水网。
文化上,南方人与水共生,江南水乡的名字不是白叫的,房子建的离水都很近,为什么?因为水位稳定。而北方则如北方沙尘暴、雨水类似,暴起暴落,所以北方的房子离水都比较远。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不错的书,可以开启孩子对地理的兴趣,当然,也能启发我们对平时不大关注的地理现象有所思考。
这本书看完,我倒是对有一个问题感觉有点懵懂(也许还在mengbi),就是为什么我们很多市领导,为什么都有一个地铁环线梦?
地铁环线的作用我不想赘述,毕竟这个问题网络上,专业文章上,搜搜一大把。写得比较好的,我曾看过武汉规划院王猛先生的一篇写环线的论文,我认为是说得比较清楚的。对环线的统计分析,知乎和维基百科也都有人写,轨道城市的子牙在“轨道城市”也有涉及。
但对于,为什么这么多市领导这么痴迷地铁环线,倒是没多少人去琢磨。我觉得或许这与天圆地方,城市稳定边界等心理状况紧密相关,这也是可以作为一个问题继续去思考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