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衰退》-宏观经济学的圣杯

2024-05-22 18:38   北京  

这本书说了啥?这本书反反复复说,当整个社会都没人花钱的时候,政府得担起借款人的角色。这本书说的是财政政策,但我总感觉,他在说货币。所以,看完这个,得去看《货币从哪里来?》

说真,这本书收获很多,至少又让我知道我有很多不明白。比如,货币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我们说钱没了,钱为什么一下子就没了?央行加息是一纸文件还是背后有许多操作?

回到正题,说说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辜朝明,这名字一看就是中国人,是不?但他出生在日本人,目前是美籍。祖上是台湾人,是汪辜会谈里那个辜的侄子,他爸是民进党台独。不过英雄不问出处,咱们主要看他说了啥。

这本书说的是,传统宏观经济学都有个研究前提,就是个人、企业等组织都是以利润最大化为前提开展研究。经济学家在研究个人或企业行为时,基本都默认了这个前提。但不幸的是,辜指出,这个前提是不完全对的。以往有的经济学家已经观察到了这个事情,但都没细琢磨,而是用了其他的假设把这个漏洞补上了(比如工资刚性等假设)。

负债表衰退理论,说的是产泡沫破灭,也就是资产价格急剧下降了之后,很多个人和企业在经济高涨期借的债务是不会变的,但市值大缩水,严重的情况资不抵债。用杠杆炒股的人体会应该比较深,借了100万炒股,本来呢,100万股票=100债务,但如果股票大幅下降,极端点,爆仓了,个人资产就归零了所以,老司机都会跟新韭菜说,要上杠杆,不要上杠杆!但这种话不经历一次,是很难听进去的)如果是企业,很可能就是资不抵债,但此时呢,企业自身经营还不错,还有现金流。只要没人发现企业资不抵债,企业自己也不说,银行或债主知道也不说,因为只要一说出来,很可能企业就宣布破产,这样,现金流就彻底没了,对大家都没啥好处。

怎么办呢?由于资不抵债这个事不能为外人所识破,所以企业一般都秘而不宣,这个时候,企业会去借债投资扩大生产了,个人也不消费了,是用经营现金流去拼命还债,一直到债务回到安全水平为止。如果个别企业这么做,是没问题的,但如果大家都去还债,社会总需求急剧下降,然后螺旋式上升的结果就是紧缩,直到社会用完储蓄为止,整个社会经济就真的崩溃了。

辜朝明说,传统经济学都以企业追求利润为前提,从来没有考虑过企业以还债为目的这个前提。但经济泡沫破灭的时候,企业需要赶紧还债,老百姓呢,也不花钱,存钱,甚至动用储蓄去还债fangdai,全社会都不会去花钱了,需求没了。此时,整体社会就缺少了一个花钱的主。大家都不花钱,那大家又去赚谁的钱呢?

(最近几年,地铁里老说降本增效,可是人工成本一般要占总成本的50%左右。我一直觉得把工资简单看成成本有点辛酸,也有点黑色幽默,这可能是站在资本的角度。换个角度,对企业来说是成本,可是对具体的个人,那就是收入。如果减员增效的结果是工人下岗,那工人可能真会把怨气撒在自动化机器上,又或者是24小时加班不睡觉的同事身上。这就是工业革命以来一直都在发生的事,也是《未来简史》说的,不平衡会越来越大)

大家觉得像不像在描述疫情之后的中国?嗯,辜朝明这里说的是日本,也就是广场协议之后的日本那个20年的情况。只不过我们疫情之后,局部现象跟这个有点像,所以很多经济大V也在说放水啊,刺激啊。一季度社融数据出来后,股市不跌反升,因为大家预判了大招要出来了。

果然,现在政府救房地产出了三大招,我认为房地产必然起来,我始终相信我党办大事的能力,去年8月说壮大资本市场,今年5月终于走完政策底和市场底。

对于房地产,甚至有媒体开始说了,后面还有大招,比如零利率购房,先息后本购房。嗯,我自己的理解,房价会企稳,不然没人买房。但经济学的规律不可违背,房子说到底是一项资产,资产的估值离不开现金流折现,也就是租金折现,还得减去折旧。就目前这个房价,要不房租上去,要不房价下来。好了,两条曲线,一个往下,一个往上,总有相交的一天,需要多久就不好说了,就犹如10年甚至20年前,大家都在说中国房市有泡沫,辜朝明在书中也说,中国房地产有泡沫,可是这本书写于2008年,我们都知道,2008年次贷危机,当时房子是掉了点,可是四万亿下去,再到2015年去库存,现在的房价早就是2015年的2倍多了。从作者写书的2008年,到房价开始下跌的2021年,中间过了13年,如果不是疫情,房价跌得有这么快吗?所以,房价的中短期走势都很难猜,如果为了等房价跌再去买房,整个人生会不会像某些社会学家说的“中国人大部分人的心态是悬浮的,等孩子长大就好了,等孩子上小学就好了,等孩子毕业就好了,等…就好了”或许中国人总是这么乐观,在等的过程,愉快的走完一生。

但无论怎么说,目前的救市大概率走对了。所有的救市,最后一定会转向地方政府,因为我们国家,大部分经济资源在地方政府,如果地方政府歇菜,那么经济发动机就熄火。地方政府为什么歇菜?因为地方债务。如何给地方政府化债,如何给地方政府建立新的地方财政收支,应该是我们以后能看到的主线。

为什么能看到这个,很简单,微观下,公务员和事业编“大都”(问了不少地方)在降薪,还有不少地方财政支付不及时和拖欠,这些都会影响社会总消费。用我的理解,就是货币乘数降低了,所以货币少了。货币不仅是静态的价值存储手段,还有流通功能,货币一旦不流通,社会就会出现失业,或不充分就业。此时,财政政策可以发力,让闲置的劳动力盘活起来。这相当于一辆车,启动的时候,总需要一个初始力让他动起来,这个财政政策颇有点“四两拨千斤”的功效。辜在日本的复苏经验里谈的也是这个。

那全社会都没有花钱的主了,怎么办?辜朝明说,那就政府要代替大家把钱花起来。此时,央行的货币政策因为缺乏借贷需求,怎么放水都是死的。但财政政策可以拉起一波需求,用时间,让企业和个人赚到利润,把债务都降到安全水平,经济才会重新走上正道(感觉在转移利益)。他把由于泡沫破灭导致的衰退看成“阴”,此时整个社会没有借贷需求,企业和个人都在琢磨如何降低债务。而把企业和个人追求利润的阶段称为“阳”。他认为,以前的宏观经济学是不完整的,只考虑了“阳”的状态,只有把“阴”的这一块补上,宏观经济学这个殿堂才算完整。

说到这儿,是不是很像我们中国人的“八卦”图,我估计辜朝明想到了这个图,但这本书最早用英文写的,所以没用这个。

说说我印象比较深的几个地方。

1、经验路径依赖有时是错的

宏观经济学的成熟大概要到1930年代,整个欧洲和美国那次严重的衰退,导致了欧洲的二战,还有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宏观经济学里有颗璀璨夺目的星,那就是凯恩斯,这是个英国人。我们通俗的理解凯恩斯主义,就是政府花钱拉动经济。之后,凯恩斯主义大行其道。再然后,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发生滞胀,凯恩斯主义失灵。里根和撒切尔在美国和英国推行供给侧改革,主要采用货币政策拯救了经济。从此,资本主义自由主义思潮席卷全球。

再以后是日本92-93以后经济衰退,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2005左右德法经济萎缩,2008年次贷危机。经济学界都在用货币政策挽救经济,甚至认为货币政策万灵,能够熨平经济周期。

辜指出,实际上,凯恩斯主义的药方是对的,但他的思想,或者对经济解释的原因是错的。因为他当时认为,企业不再投资,是因为投资的边际效益在降低。但是,凯恩斯没有解释,为什么投资边际效益会降低。(辜也没说为啥投资边际效益为什么降低,只是说,这种解释站不住脚)。

之后,该用货币政策的时候,用了凯恩斯主义,在该用凯恩斯主义的时候,又用了货币政策。如果,日本的经验,就是用财政政策保住了日本的经济水平,使之没有发生大的倒退。倒是,由于经济学届固执的货币政策,导致日本的财政政策没能连续,然后等经济形势一恶化,又不得不继续刺激。这颇有点像大便刚正常,就停止用药,结果又拉稀的感觉。日本因为不能够坚持如一,导致推迟了好多年复苏。但也正是这个反复,让辜看明白了财政政策对日本经济复苏的作用。

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我们不能厚此薄彼。

受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我们对看得见的手伸入经济领域总是有种莫名的反感,认为经济发展就应该用看不见的手来调控,对于政府这个看得见的手,总觉得粗俗蛮干,尤其是造成不公,和挤压私人资本。可是辜在这本书里,把这种负罪感给大大解放了。

政府的功能加了一道,就是总需求消失的时候,整个社会合成谬误的时候,政府要勇敢的站出来,承担借款人的作用。

可是,财政怎么花,也总是有利部分人,就如这次房地产救市,首先有利于房地产商和地方城投(往往也是当地最大的房地产商)。在有反对党的国家,财政政策由于政治掰扯,效率要低的多。

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甚至产生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本来就是政府的两个“心理账户”,央行不可能独立于政府,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最终都殊归同途,最终的成果和代价都由纳税人买单了。

按辜的说法,货币政策在“阳”的时候发挥作用,财政政策在“阴”的时候登上舞台。但货币政策和财政并非老死不相往来,我们的经济状态也绝非“阴阳割昏晓”那样泾渭分明,更多时候是混沌的,需要精准施策。

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太难。尤其是财政政策,花钱也得往能产生效益的地方投。找不到怎么办?办法总比困难多,我觉得餐饮消费、旅游娱乐也都是可以的。都比挖了填填了再挖强。

3、对消费的负罪感没了

经济“阳”的时候,社会不缺你一个消费,此时,不花钱就是“勤俭节约”,这是美德。但如果经济“阴”的时候,不消费,会让其他人没钱赚,所以,此时花钱,是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现在,我们都得为社会需求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4、对四万亿的反思

2008年我们国家在次贷危机后启动了四万亿的投资。后来对此很多人批评,说是“国进民退”,又或者挤压了民企的生存空间。可是,这本书初版的时候,四万亿还没发生。本书再版的时候,已经是2009年了。辜在书里高度赞扬日本和中国的负责任态度,没有降汇率进行贬值,用方式出口转移失业。

辜在这本书里说,宁可过度用财政支出,都比不用或用得不够强。书里多次强调,日本的教训,稍微刺激之后,就停止,因为“债务综合征”会导致企业和个人很长一段时间忌惮债务,不愿意用杠杆。所以,在经济企稳以后,我们必须看到经济“内生动力还不足”,还得继续刺激。

5、百年变局的又一个视角

二战后,全球经济发展有个典型路径,美国人消费,其他国家(主要是东亚)制造,并赚取美元,然后再把美元投入美国,买入美债,供美国人继续消费。这种体系实际上创造了贸易不平衡,美国巨大的贸易赤字,甚至美国人把财政赤字也算到这个原因上。但辜指出,美国人在克林顿时期,有过短暂的财政盈余,但贸易是逆差。可见,财政赤字并不等同贸易赤字。

但目前美国的经济实力不能够继续支撑这种局面。因为一旦哪天美元印多了,失去了信用,结果就是美元坍塌,整个世界经济局势可能分崩离析。所以,老美很担心他们的美元信用问题,中国和日本也担心。不过,对于这点,我觉得信用是个博弈,在老百姓没得选,他只能选次一级的信用,就如美国宣布美元不再跟黄金挂钩的时候,世界也没混乱。社会的发展存在惯性,世界习惯了美元,美元自然当然不让。而对于货币的机理,迄今都在争议,到底有没有贵金属支撑,还是人类整体心理作祟。《货币从哪里来》认为货币的背后是信用,而更多经济学家认为,直到布林顿森林体系破灭,“金本位”才消失。只有对货币本质的理解,才能理解比特币到底有没有价值。目前,我也倾向,货币的背后一直是信用,否则没法解释比特币现象。可是信用是个玄学啊,所以我不碰比特币。

回到贸易问题,贸易顺差并不都是好事,最好是你买我的,我买你的。但现在老美太坏,不卖我们高科技,只想我们买他们的粮食和石油,搞得我们看起来更像是发达国家。

另一方面,目前发达国家,经济强的国家都在往老龄化方向发展,整个人类社会的需求可能都在降低,怎么办?那就去东南亚,去中亚,去非洲,去需要我们的地方去,因为我们本来就担负着解放全人类的使命啊。



READ for FREEDOM
read,tour,write,until the end of world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