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杰《坐天下》

2024-09-16 10:58   北京  

历史比小说精彩,张宏杰的《坐天下》大概就属于这类书,这本书讲了9个帝王的故事。这本书严格意义来说,并不是很严谨的历史考证,而是把作者平时看的材料,结合心理学的知识,着重分析帝王的成长环境、培训教材和培训老师。


颇有点像我们去琢磨一个人,总爱问,你老家哪儿的,你哪年出生的,你父母干什么的,你平时爱看些什么书,你做什么工作的,你导师是谁,你都喜欢玩什么…等来分析判断一个人的性格和学识,以及做一些事的心理动机,以期盼去了解一个人,或走进对方的内心世界。


全书九个帝王,分别是嘉庆、光绪、洪秀全、朱元璋、正德(朱厚照)、崇祯后人、永乐(南明)、杨广、王莽。


上面的皇帝大致可以分四类。


嘉庆算一类,对于嘉庆,包括清朝从乾隆开始的后续皇帝,我认为不是他们不努力,他们只是不知道他们不知道。整个清朝,从政治机构组织、皇帝的选择,皇权的交接,应该是封建王朝治理的高峰。可惜,他们撞上了全球化和工业革命,西方对东方的打击属于降维打击,如果中国不选择改变,亡国是迟早的问题,后来的发展过程也是如此。



明朝的皇帝基本可以归为一类,明朝灭亡的基因在朱元璋制定《大诰》、《皇明祖训》、《大明律》的时候就种下了。因为老朱对子孙过于宠爱,而忽略了对子孙的教育,从繁衍的角度,老朱留下了大批后代,可是,又能如何?到最后,大部分都被屠戮殆尽,这也是“崇祯后人”里记录的事情。另外,明朝的皇帝选择制度太差劲,这跟清朝形成鲜明对比,明朝的皇帝可以说,除了朱元璋和朱棣作为创业者,能力比较突出,第三代也还行(建文帝时间太短),但之后的皇帝,都很奇怪(我不忍用变态),有喜欢炼丹的,有喜欢做木匠的,有长年不上朝的,还有不爱美人爱奶妈的。有个猛点的正德,结果朝臣都不爱,把“天下皆醉不可独醒”演绎的淋漓尽致。看历史其他书,包括《明朝那些事》《张居正》《王阳明》传记等其他材料,我们也会感觉,明朝的大臣也很奇怪。没办法,老朱用的愚民政策,尤其是科举教育材料和户口制度,把老百姓的思想和行动禁锢了,明朝社会和民间失去了活力。只有到末期,在远离政治中心的南方,出来了王阳明“知行合一”和永嘉学派“经世致用”,知识才回归点正常。


嗯,题外话,我觉得宋朝的灭亡在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时候,也种下了宋朝灭亡的基因,后期崇文胜武,涌现了宋词的精彩,可是“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导致宋朝的武力值总是很低。


杨广和王莽可以算一类,都是前期光鲜,后期业绩下滑的过于迅速,某种角度,光绪与王莽也有点类似,都犯了教条主义的错。如果他们仨学会了毛泽东的阶级分析和矛盾论,或许结果就不一样了吧。他们都没明白,他们的主要敌人是谁。比如王莽和光绪在推行改革的时候,他们可能从没意识到他们触动了谁的利益。而杨广清楚知道谁是他的敌人,但他没有“攘外必先安内”,放着门阀势力不管,还兀自征高丽。结果杨素一反,征高丽的投资就成了半拉子工程,全部丢弃。


杨广可能是被历史黑的最厉害的,实际上我认为杨广能力很强,很明显是有大的政治家素质,他干的三件大事,对后世历史产生很大影响。用科举制来削弱门阀势力,这个堪比汉武帝的推恩令;迁都洛阳,加强与南方经济联系,减少西安首都的运营成本;开建京杭大运河,虽然为征高丽服务,但从此沟通中国经济南北。这些都是雄才大略的君主干的事。虽然张宏杰笔下认为杨广存在性格缺陷,比如打高丽第一次失败后,一而再再而三的继续打高丽,导致了亡国。可是,我们也得说一句,那不是门阀政治的反扑吗?当然,如果杨广在干完那三件大事后,能敏锐的觉察到危险,学习汉文帝,又或者晚期的武帝,与民生息,结果会变吗?那也是难说的。门阀势力不除,终归还是会闹腾起来。


可以的类比,杨广错在,和平岁月,投资顺利,于是他上了杠杆(搜刮民间)。但在投资失败后,他没想过卸杠杆,而是借钱继续抄底,没想到底还有底,第一次是杨素造反,第二次虽然取得了胜利,可是没取得实际盈利(高丽投降了,但没赔款和割地)。最后各地门阀起来造反,隋朝大厦随之倾倒。


洪秀全算是最另类的,不过,在张宏杰的笔下,洪秀全另类的过于低能,以致我开始怀疑这洪秀全是如何成就的曾国藩。综观作者笔下的洪秀全,我觉得贴了两个标签:宗教迷信+农民。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帝梦惊华》的案例,来说明,洪秀全集团的本质与农民搞宗教迷信一样的愚昧和无知,洪秀全集团一生都在“占城-享受-流亡-再占城”这个循环当中,从来没有政治追求和目标,有的只是人性的丑陋,与我们历史教科书上的太平天国格格不入,没有一点相似。太平天国我从曾国藩视角看过一些,但张宏杰笔下这么个太平天国,真的需要我们再去多看看。


九个皇帝,把嘉庆放第一个,我认为作者有深意。这本书写于2016年,此时,反腐败斗争已经打响。作者针对腐败,其实还有另外两本研究。在作者的笔端,我看到这么一个嘉庆朝和嘉庆帝。


经过了康乾盛世,中国人口达到了顶峰,这有赖于美洲地理大发现。美洲地理大发现,给我们带来的直接影响,一个是红薯和玉米的引入,粮食增加,人口翻了一倍,而可用土地也基本被利用完。有一次,我在福州-黄山坐火车,看见路边的梯田,猛然意识到,我们今天看见的美丽梯田,实际是我们先民穷尽一切办法在利用土地,挖潜。另一个是美洲银矿发现,导致明清朝物价飞涨,共振的结果就是乾隆朝“饥饿的盛世”。


这就是嘉庆帝接手后面临的场景,同时,承平日久,阶级固化,腐败横行,整个社会都在“一切向钱看”,办点事,除了明面上的支出,各种潜规则。


用张宏杰的话说,就是三大特征:一是人口压力,二是财政压力,三是乱收费和腐败。


当我看到这儿的时候,我有点恍惚。


那么嘉庆是怎么做的呢?嘉庆帝是工作狂,也很节俭,他在做人做事上实在是我们楷模。在位25年,他没有一天不早起,早起学习“实录”,然后秉烛批阅奏章,然后吃早饭,然后早朝,跟现在开会类似,作为领导,他经常开会忘记吃午饭。他还是个禁欲主义者,不贪吃,也不贪图美色,一生没有被声色、珍玩、不良嗜好所迷,同时,打造“亲民”人设一辈子。


嘉庆的开局也还不错的,嘉庆掌权不到一个月,“和珅倒,嘉庆饱”,此后与反腐败斗争了许久,但“腐败杀不尽,杀后又横生”,官员的腐败前仆后继,最后没办法,只能界定2万以下不杀。作者认为,当腐败从高层转向低层,每个位置上的人都在琢磨如何用手头那点权利谋点利益的时候,社会治理成本将极大提高。


大约在嘉庆十年,也就是皇帝45岁这一年,皇帝不顾百官反对,回东北祭祖。百官反对主要是太花钱了,要花两百万白银,这与嘉庆帝以往节俭形象大不同。这个事,是个标志,之后,嘉庆回到了守成路线,号召大家过苦日子,要经常回忆祖宗创业的艰辛,要勤劳。


可是效果寥寥,贪污的依旧贪污。“触动惊魂比触动利益还难”。


45岁的嘉庆在跟大臣斗争了10年之后,终于累了。我觉得作者以后还可以从年龄的角度继续深挖嘉庆的心理。对于一个人来说,45岁这个年龄,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可是也是思维僵化的开始。如果,之前,他不断取得胜利,他可能还能在成就感激励下继续取得成就。可是,如果这之前,他不断遇到挫折,那么45岁这个年龄,他可能就会往后缩。他会认为“四十不惑”的真意是“四十岁,不想了”。


这实在是动物界的本能。我们经常看到小猫活泼好动,探索世界,老猫死气沉沉,一副老气横秋的,“世界不过如此”,一天到晚躺个角落等死。


张宏杰认为,嘉庆应该开放进出口和商业。因为过剩的人口在土地上找不到出路了,只有工商业和进出口能带来新的增量。但嘉庆帝显然没有往这个方面动作。所以,财政依旧困难。


可是,我们可以顺着作者思路去想。如果嘉庆放开工商业和进出口,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大清朝的社会还能稳定吗?嘉庆帝再如何“亲民”,在涉及皇族利益的时候,他脑子里有国家和人民这个概念吗?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时代,嘉庆也不会这么去操作。


当下呢?











READ for FREEDOM
read,tour,write,until the end of world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