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从哪里来》

2024-10-22 14:05   北京  

身为现代世界的我们,天天被各种经济信息所轰炸,都听过“放水”、“准备金”等词。可是我们真的理解了,货币是谁发行的,每年发行多少吗?


普通人一般都能想到,如果把货币理解成价值尺度,当财富一定的时候,货币增加,财富的货币数量就会涨价,也就是通货膨胀;反之,黄金不太可能再成为货币,是因为黄金的数量大体稳定,而财富增长,会导致物价下降,又有人把这个叫通货紧缩。


我们目前经济遇到了通货紧缩,货币不够吗?


我们日常见到的现金支付,又或者手机支付,我们可能觉得无非是手机取代了现金,但这两者对货币的流通真的无差别吗?无现金社会对货币发行有什么影响?


我认为看完《货币从哪里来》,应该会有一些初步认识。只是,想更好的理解这本书,我觉得最好配一本米什金的《货币金融学》。前者是关于英国银行业的一些体会和一家之言,而后者是权威的金融学教材,对照着看,理解起来更全面。更何况,不少读者看完《货币从哪里来》,吐槽翻译太差劲。(详见微信读书)


《货币从哪里来》印象最深的是下面这个故事,揭示了现代银行业的诞生。


17世纪的英国,伦敦金匠铺原本的业务是将贵金属打造成饰品,但当时金匠铺还扮演了托管人和兑换商的角色,他们的金库成为存放贵金属的安全场所,慢慢也就成了本国与外国货币的重要保管人和兑换中介。


客户将金银放在金匠铺,金匠给他们开出“存款收据”。这个收据最早可追溯到1633年,一个叫劳伦斯.霍尔的人。然后大家很快意识到,直接用存款收据进行交易能省很多力气。此时,收据从借贷凭证成为交易媒介。


金匠很快意识到,由于所有客户同时要求取出全部存款的事情不太可能发生,他们可以出借一部分他们保管的货币,然后赚取利息,考虑到金融不发达的社会,这种利息收入非常可观。(据说,我们中国经常发生的朋友之间的借贷在美国不常见,因为美国金融体系发达,但为何如此,我也不清楚。我一美国朋友曾苦恼跟我倾诉不知道如何拒绝国内朋友的借钱时提到)


神奇的一幕出现了。一些金匠进而认识到,他们没必要出借真正的金银,只需要出借存款凭证就可以了。货币的乘数效应自此开始。因为,谁借了这部分钱,在整个银行系统内,他还会把这个凭证继续存入其他金匠铺(银行),成为别的银行的存款,别的银行在必要的准备金下,就可以把其余的钱继续出借。


迈出了这一步的金匠,就慢慢成为了银行家。类似的,我们的晋商似乎也走出了这一步。


所以,这本书认为,货币一直以来都是信用,从金匠铺用存款凭证当借贷工具的时候,起由就是大家对金匠铺的信任。而货币最早实际也是借贷关系(《货币的起源》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就是货币起源于原始的粮食借贷或互助的信物)。


这本书讲的就是货币是如何创造的,围绕借贷的风险管控。喜欢银行股的可以看看,更能了解银行的风险管控。


这本书强调,我们原以为是央行在控制货币节奏和数量,实际上商业银行创造了更多货币。而且不同于简单的货币乘数模型,实际货币运转过程,由于储户习惯,商业银行对未来的信心,货币乘数未必能发挥最大作用。


全书的前三章都在讲述商业银行创造了货币的故事。这个对照当下,我们可能理解,当大部分人都去银行提前还贷的时候,实际上,这个过程在消灭货币。进而抑制了货币乘数效应,然后就是大家都不再进行交易,因为社会里钱少了,螺旋式下降的结果就是通货紧缩,进而失业率提升。


第四章说的是今天的货币和银行业。我认为是本书最重要,也是我们日常想看懂央行操作的主要部分。

主要讲述了银行之间的支付操作,大约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双边清算,也就是两家商业银行在对方有各自的账户,直接结算。另一种是在央行,用各自银行的准备金结算。如果准备金不足,可以找央行或其他银行借入资金,这就是隔夜利率或libor。一般来说,这个libor利率都低于央行给商业银行的利率,但有时也不一定。这儿不是特别明白,书本上说,如果找央行借钱,容易给外界信号,就是自己可能陷入了流动性困难,可能引发挤兑。而银行间拆借货币,是需要用国债等高息资产进行抵押。


同理,央行印发货币,也就是基础货币,实际是央行的负债(对应的应该是增长的财富,当然也可能悄咪咪的多印了)。央行不能直接把货币直接给政府,而是以购买国债,又或者借给商业银行又放到央行里当准备金来用。政府或央行增加货币供应的唯一方式是从非银部门购买资产,又或者政府通过贷款合同从商业银行贷款。(我们国家地方政府不能直接从商业银行贷款,但可以发债,又或者通过城投公司)


然后,本章介绍了央行如何释放和收回流动性,目前我国也这么操作,主要就是买卖国债。重点说一下量化宽松,或者说利率操作。


日本上世纪通过调整利率,甚至利率降为0,也没能把经济拉起来,一直到2003年,安倍经济出炉。伯南克说,刺激经济,最有效的方式,还是扩大银行信贷创造。而欧债危机时,英国量化宽松跟日本类似,效果不佳。英国的量化宽松主要通过养老基金跟央行互换资产,获得央行准备金,然后将准备金转移到商业银行。


第五章主要讲述传统银行监管,讲了资本充足率和巴塞尔协议的一些内容,包括了2008年金融危机后巴塞尔协议的补充条款。这个我觉得炒银行股的必须看看。


第六章讲了央行和财政、外汇的一些关系。这个跟我们目前也是紧密相关。目前,企业和私人不再,也不能借贷,杠杆已经比较高了。而中央政府承担了最后借款人的角色,也就是扩大中央赤字。10.12号的财政政策,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两个,一个是一次性替换原来的地方债;一个是要求处理拖欠企业的债务。前者相当于让地方政府起来干活,后者相当于让经济再次流通起来。这两个效果半年内应该能看到效果。长期还得看地方政府的财政和机构改革。


这里有几个概念需要罗列一下。

M0,也就是基础货币,或高能货币,包括流通中的现金和央行准备金。也叫中央银行货币。


M1,教材上叫通货,也就是活期存款+流动现金。我们这边无现金社会,对应的是现金+支付宝余额+微信余额+活期存款+各种宝余额。但这本书认为,活期存款有时又不能完全归到M1,比如有时银行规定,取款超过一定数量,要求提前7天或三天预约,此时活期存款的流动性不等于现金,而介于定期存款之间。


M2,M1+定期存款,这个定期指不超过2年时间,又或者取款最多提前三个月的。(教材上,现在社会各种货币基金也可以归入M2。)


M3,M2+货币基金+最多两年期债券;可以看到M3是本书区别传统M2的一个定义。



央行最大的两个杀手锏工具,一个是调准,一个是调他自己给各家银行的借贷利率。通过这个来调整货币总量和资金价格,来调整社会分工和经济运行。


看完后,我自己的问题更多。首先,我不觉得他的这些观点有多么新颖,因为米什金在他的《货币金融学》里都提到过。没理解,为啥专业人士推崇这本书(业内人士的互粉行为?)


微观上,经济增长,理论上,货币发行应该跟得上GDP增长,如此,物价才能稳定。可是我们也知道,GDP也是很复杂的统计概念,随经济发展和理念变化而变化。比如,我今天安慰了你几句,我提供了情绪价值,这种服务有没有价值?你支付了我钱,这应该算GDP的一部分。还有很多类似的经济服务功能,GDP这个概念在产生之初,是不包括服务业的。还有,你千辛万苦,通宵达旦打了三天游戏,赚了些游戏币。这个游戏币算不算GDP?那么,我们如何衡量这些增量跟货币的关系?还是说,货币乘数就包括了这些过程?经济活动过程和货币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请原谅我不太成熟的表达)


最后来理解9.24央行的大礼包。


9.24日,央行行长说了支持经济和资本市场三大措施。具体如下:

1. 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政策利率:央行近期将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向金融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同时,降低中央银行的政策利率,即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下调0.2个百分点,从目前的1.7%调降至1.5%,并引导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和存款利率同步下行,保持商业银行净息差的稳定。


这个的本质是通俗理解的放水,相当于央行开了货币闸门,并降低了资金使用成本。这个在通缩下,能发挥的作用是有待观察的。因为如果没有借贷,这是一摊死水,最多是库存多了,水位高了。


2. 降低存量房贷利率,统一房贷最低首付比例:引导商业银行将存量房贷利率降至新发放贷款利率的附近,预计平均降幅大约在0.5个百分点左右。统一首套房和二套房的房贷最低首付比例,将全国层面的二套房贷款最低首付比例由当前的25%下调到15%。


这个利好房市,但降低首付比例意义短期不大。因为,目测大家现在不是首付问题,更多是月供问题。


3. 创设新的货币政策工具,支持股票市场稳定发展:
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支持符合条件的证券、基金、保险公司通过资产质押,从中央银行获取流动性。这项政策将大幅提升机构的资金获取能力和股票增持能力,首期额度为5000亿元。
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引导银行向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提供贷款,支持回购和增持股票。央行资金支持比例为100%,再贷款利率为1.75%,商业银行对客户发放的贷款利率在2.25%左右,首期额度为3000亿元。


这应该说是这次最有力的工具,给我看到了央行首次可以定向向股市放水,效果应该是有的。


首先说明,这两个央行确实没有印钱进股市。


条款一的本质是,央行把自己流动性高的资产与非银金融企业互换,允许非银金融企业增加流动性去加大力度往股市投资,如果股市能上涨,利好非银金融企业。反之,进一步拉垮非银金融企业。而股市好与坏,与估值和盈利增长紧密相关,而估值又与无风险收益和增长相关,很多时候,大家喜欢忽略估值与增长的相关性,因为增长需要时间验证,所以动态估值就比较复杂。目前无风险收益大致在2.2-3.3%,所以,静态估值的衡量尺度大致在25-30,保守的话可以取25。但炒股炒的是预期,所以,这个也只能是一个参考。


第二个,我觉得最有意思。央行行长说了,禁止借贷资金进入股市是底线。可是,这一条的本质就是让商业银行借钱给上市公司去回购,目前已经有20家企业拿到了这笔钱。所以,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句话,在现代金融体系里,可能就是无奈的存在。这本质跟散户的融资炒股也没太大区别。写到这,我突然觉得,央行可以把降低股市融资利率,跟这条政策做个对比。也没准,中国股民就是盲目瞎操作。


我理解,这就属于定向放水,定向股市,定向上市公司企业。这笔钱给了企业,企业拿这个钱去回购,解救了一批被套的,或卖了股票又存银行的,这笔钱最终会回到银行体系。从而再次发挥货币乘数效应,让经济流动起来。这个政策,我认为利好低估和高股息的企业,尤其是高股息的上市公司。举例来说,某上市公司长年股息率4.5%,他拿到这个贷款的利息大概是2.25%,如果他能持续分红,他一定有动力去增持自家股票,不仅赚这两个多点的差额收益,同时,提高自己的股份。


这两条政策,以及央行行长说的,5000-5000-5000和3000-3000-3000,保证了短期大盘无忧,但长期,还得靠解决内部经济发展的问题。


就记录到这儿。





READ for FREEDOM
read,tour,write,until the end of world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