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个同学问我,写书评有没有前途?我回答我写书评,纯粹是记录我个人阅读经历,若干年后,回头翻翻,一个人的阅读史也是他个人认识和探索世界的过程,仅此而已。如果有幸能认识几个朋友一起讨论,那是额外收获。
这本书微信读书有,作者李不白。这个系列有三本,端午节看完最后一本,强烈推荐。看完,也大概了解我们如今这个世界,是如何被发现的,以及各个国家,尤其是欧洲和美国这些国家大约怎么形成的,跟上一本《科技与文明》类似,会感觉,现代社会,尤其是现代世界的运行机制、各种发明发现,实际上历史都没太久。比如,虽然美洲发现得比较早,但美国独立到现在大约250年,美国独立的时候,中国大约是乾隆末期。而现代德国的前身德意志帝国大约是1871年普法战争结束后宣布成立,迄今大约150年。这一年,光绪帝出生,再过一年,儒家最后一个圣人曾国藩去世。此时,距离太平天国南京城被攻破不足10年。(后来看胡适《四十自述》,谈到他的外公曾被长毛抓去干裁缝,胡适距离我们也不远,胡适的白话文运动地位一定会重估。绩溪属于古徽州,曾国藩曾在祁门兵败自杀,太平运动后,古徽州人口锐减,根据资料,太平天国运动前,歙县大约61万人,绩溪大约22万人。2023年歙县+徽州区45万人,绩溪13.7万人。也就是说,在总人口剧增的情况下,徽州迄今人口也未恢复元气)
看这本书的时候,建议带个地球仪,大航海时代,海上那些强国都认为地球是圆的,往西也能找到去往中国、印度的航线。故事就是这么展开的。
说说这本书印象最深的两点。
一、地球是圆的。
全书共50章。从中国的丝绸之路出发,亚欧形成一条陆地的商贸走廊;但到1400年以后,奥斯曼(1299-1923,伊斯兰)帝国横亘在亚欧大陆之间,阻断了欧洲人获得香料。从此,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俄罗斯、美国(按时间先后顺序)前仆后继的走在了寻找亚欧新航线的途中,在这个过程中(底下用“发现”一词并不合适,只是说之前这些地方与世隔绝,是这些航海家将这些陆地与主流亚欧文明建立了联系,涌现出亨利王子、迪尼斯.迪亚士(发现佛得角)、巴托罗谬.迪亚士(发现好望角)、迪奥戈.迪亚士(巴托罗谬的弟弟,欧洲发现马达加斯加岛第一人)、哥伦布(第一个发现美洲大陆,葡萄牙人但给西班牙打工)、达伽马(葡萄牙,发现了东非、第一个横渡印度洋到达印度,并探索了印度半岛的海岸线)、麦哲伦(葡萄牙人,效力西班牙,世界环球航行第一人)…詹姆斯.克拉克.罗斯(1831年第一个发现磁北极,磁北极会变化,迄今没发现变化规律)、白令(丹麦人、发现白令海峡)…
伴随这些拿生命去冒险或燃烧生命的航海家们,俄罗斯公国由小到大,并避开强国向东和南拓土,最终形成东接太平洋、北邻北海,西接波罗的海、南接黑海和里海的俄罗斯帝国逐步形成,视角最终又回到中国。
这个过程,伴随航海家的足迹,作者简要记录了各地之前的历史,以及地理和航海家到了后与当地土著或文明发生冲突和联系的过程和结果,一步带着时间和经纬度的全球史就这样展现给了我们。
由于早期的航海活动基本都由葡萄牙和西班牙主导,设南美物资相对丰富,所以现在南美大都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后裔,因为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都跟拉丁语关系很大,所以南美又叫拉丁美洲。而北美则由英国、法国和荷兰发掘和移民,物质条件相对落后,但现在北美远胜南美,所以“资源诅咒”有一定道理。
这一段历史,也就是西欧殖民全球的历史,同时在世界各地划定了领土边界又或者故意留下留下领土争端,比如我们同阿富汗的瓦罕走廊、我们同印度领土争端的麦克马洪线、俄罗斯与我们东北亚边境线《中俄尼布楚条约》等等。
航海真是冒险家的游戏,出海的人往往都是九死一生,或坏血病、或风暴、或冻死等。所以看一段历史,也不能不感慨,“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地球是圆的,麦哲伦是第一个通过航海证明了这一点,但他的家人很悲剧。哥伦布是第一个发现美洲大陆的,虽然他错误百出,但他成功了。
二、人生有着各种无常,关键要行动
航海大时代,牛人都在地图上留下了大名,比如白令海峡、哥伦比亚(以哥伦布命名)等。我看完以后,最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哥伦布和麦哲伦两个人的故事。我觉得我们对人生都会少些期许(降低预期),多些坦荡或豁达。
先说哥伦布。
哥伦布,新大陆发现的第一人。可是读了这本书,我们会发现,人生,行动永远比想象重要,即使指导行动的理论是错的。想象永远不会成功,而行动,也可能会歪打正着。
这么说吧,哥伦布年代,很多人认为,地球的半径大约是准确值的3/4,这样,他们计算出葡萄牙到中国大约是12000公里,比实际距离少了一半。可是就因为少算了,所以他们勇敢的西行。
然后他们经过4年艰苦的筹资,西班牙王室终于给了哥伦布风投。1492年8月3日,哥伦布出发了。
哥伦布算错了日本的纬度,他以为日本纬度是北纬28℃,恰好与西班牙大西洋的加那利群岛的纬度一致。但是因为距离算错了,船员时间久了会感觉到恐惧,哥伦布瞒报了船速,结果这个瞒报的船速反倒与实际速度接近。
9月23日,船员开始抱怨;10月6日,船员们终于忍耐不住想造反,哥伦布也无力阻止大家,只能劝说,现在返航更危险,毕竟新大陆靠得更近。结果大家商量,最后结果是再往前走5天,如果还找不到陆地,那就回去。到了10月11日,5天期限到了,船员虽然没看到陆地,但在海上发现了一些人类留下的痕迹。晚上10点,看到远处有亮光,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当然,哥伦布作为航海家,专业素养是过硬的,包括测量方向,利用北极星定向,利用信风带知识穿越马尾藻海等。
直到临死,哥伦布仍旧认为他发现的就是印度,而此时大多数人已经认识到,那大概率不是印度。
说哥伦布主要想说,行动的重要性!
再说麦哲伦。
也一样,受限当时的条件,麦哲伦也把地球算小了,如果不是计算错误,麦哲伦可能也没勇气创造这个奇迹。
1519年8月10日,麦哲伦带着5艘帆船出发,船员268人,除了逃跑的那艘船,最后返航一共22人,大约90%最终都葬身大海。全程80000公里,历时3年。
航海的故事一概略过,就说他在航海途中,船员们受不了苦,有艘船离队逃跑回到西班牙,回去还诬告说麦哲伦叛变卖国,麦哲伦的妻子和两个儿子都受到了迫害。那个年代,估计,麦哲伦直到去世,也不知道他的妻儿已经不在人世。
麦哲伦本人在菲律宾帮土著人作战,不幸被围攻被杀身亡,一代船王就此别过。最后,他的船员带着一船香料回到西班牙。
不知道为何,看到麦哲伦,我第一时间想到了关羽,在襄樊之战中关羽斩杀了庞德。后来邓艾千里突袭,刘禅投降。再后来,姜维联合钟会密谋造反,结果蜀乱,庞会趁机诛杀了关羽全家。此时,关羽已经死了大约40年,对于关羽后人,那可真是突来横祸。
麦哲伦的妻子和两个儿子在被迫害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绝望无助的眼神。类似的,胡适的次子自杀时,不知道有没有后悔?
说麦哲伦主要想说,人生有太多无常在大势面前无法把握,还好,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但即使是现代社会,也一样存在各种小无常,所以豁达不可缺少。
其他印象深的还有,中国是独一无二的季风区,带来的雨热同期所以适合农业。
奥斯曼的遗产土耳其跟我们真像,那年去土耳其就发现我们的贸易额不大,回来再看,历史也很像,都曾是庞然大物,都是陆地大国,结果近代衰败后,都没有几个岛国。土耳其在当下,利用他欧亚中心的地理位置,早早加入了“北约”,上下腾挪,赚得了不少地缘利益,可惜因为“经济和人权”原因,又一直难以加入欧盟。
还有一点,不想说,怕引起误会和争议。想想,也写在这儿。不少人对俄罗斯侵占中国领土很有意见。可是不带利益的去看这一段历史,依旧会觉得,现代游戏规则基本都是航海时代以后建立的,在葛剑雄的《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中提出,中国第一次明确知道边界这个概念要等到“中俄尼布楚条约”,也是在这一次明确提出“中国”主权国家概念。欧洲各个国家的边界大体也在这个过程确立,有的甚至在二战以后。
看这段历史,会发现,国与国总在“合众和“连横”,尤其是俄罗斯帝国诞生过程,以及英国在建立日不落帝国过程,都在搞远交近攻。国与国之间,既不是普通的利益关系,更不会是朋友关系。
总得来说,这本书可读性很强,尤其其中有不少自然地理知识,比如天气和气候,地图绘制等。
稍微多说一句,作者有着强烈的价值取向,所以很多点评有点太史公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