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车时代

2022-09-09 19:51   北京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现代紧张忙碌的人们往往向往这种稀缺的“慢”生活,以为岁月静好。

这真的是很慢(man)!可惜除了慢,还有很多其他其他的。说起那个马车时代,我们还得回顾一下农耕时代的交通。

看完《苏东坡新后,苏轼一辈子都在奔波,出于职业毛病,当时就很是好奇他用什么交通工具出行,通过苏轼每个点的连线,知道他主要走水运。他从海南回来前往阳羡安家,依旧坐的船,他的小儿子也是这个时候死在了船上。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罢相后,携家眷南下,其以汴京为起点,沿水路微服而行前往金陵,路径基本也在扬州以北的运河各段。

宋代运河是通连都城的高速路,其沿岸城市都是一个重要中转站。宋代很多活动,或科举,或经商,或迁居,多沿运河航线,起点或终点多为运河城市及其附近,多经运河中转到达目的地。

这场面,诗歌很多。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也有柳永的,“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还有很多…

之后翻了白寿彝先生的《中国交通史》,在元明清那一章,“元明清底交通工具,实质不见得有什么进展,在陆地上的交通工具,更无可说。”及至篇尾,“清初,船之制造无异前代。及西洋轮船和别种交通工具,如铁路、火车、电话、电线、机器之传入,则已转入另外一个新时期”。

实际上,轮船在古代,都是东西方重要的交通工具,史书往往用郑和下西洋来说明我们国家曾在航海史上遥遥领先。而瑞典著名的瓦萨沉船博物馆,揭示了当年西方轮船的高超造诣,但用沉船做纪念馆,也更说明,没有理论计算只靠经验,很多时候靠不住。

那么为什么东西方会是先发展出水运或水运先发展起来呢?

我认为主要跟水路交通工具之简单,而陆路交通工具之复杂很有关系。人类使用船只,在我看来,跟猴子从东胜神洲的傲来国到西牛贺洲学艺,采用竹筏过海类似,水运交通工具最早就是木头-竹筏-平板船-船舱-钢船等方向演进,相对来说,轮船的发明更易于联想和发明。

但车辆不一样,车辆的发明,一个核心的部件是轮毂和轴承。我曾跟子岳讨论过,轮毂和轴承什么时候出现的?当时他就觉得这个问题问的很好,比车辆工艺要来得有意思。实际上,我们想想,轮子或许从滚木联想而来,但把车轴装在轴承上,并连上轮毂,这是一大步飞跃。人类通过轴承,把滑动摩擦改为滚动摩擦,可以更有效的运用能量,这是人类走上快速道的第一步。而轴承,没有一定的工艺水平和制造水平,很难做好。

而在橡胶轮胎没有出现的日子,很多车轮采用木材,也有少数的采用铸铁。事实上,在火车发明的初期,车厢车架也还有很多是木材。这种车轮,结合坑坑洼洼的路面,舒适度是可以想象的。不然,我们也不会有“舟车劳顿”一说。

不过稍作一瞥,更能说明,传统汽车是现代科技的集大成者,除了上述轴承和车毂以外,还有发动机和变速箱、整流器、逆变器、电子装置等。得汽车者,得天下,这真不是吹的。目前七国集团除了加拿大以外,都有很强的汽车企业或品牌。即使是加拿大,也有很多汽车零配件企业,如汽配巨头麦格纳。

其次是古代道路的路面材料,街巷铺的是石材,高等级官道铺的石砖,但大部分官道都是泥路面,再用锤子把路面压实。但时间久了,依旧尘土飞扬。《三国演义》里,张飞长坂桥大战,让骑兵绑上树枝,扬起灰尘,佯装埋伏众多军马让曹操一时半会不敢进攻。这说明土路也有好处,要是遇上现在的柏油或水泥马路,不知道张飞还会不会大吼一声,燕人张翼德在此!

(转载自网络)

可能有人问了,沥青呢?根据维基百科的说法,“在1837年,沥青工艺被证明可以运用在公路工程上。1839年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发现通过重新加热可以使沥青再利用的方法。1838年在普鲁士的汉堡出现第一条被铺上沥青的道路。1851年,从Travers到巴黎的公路上有78米长的部分铺上了沥青面层。仅仅20年后,巴黎几乎被完全铺上沥青,不久之后这种情况发展到差不多欧洲所有的大城市。”

那么水泥呢?按照维基百科的说法,水泥则很早被用在罗马建筑中,那时候的水泥主要采用天然火山灰等材料制成,所以材料稀缺,并不能广泛用来铺路。一直到20世纪初,水灰比等学说初步奠定了混凝土强度的理论基础后,才得到推广使用。库伦研究土力学的时候,那也是1773年的事情,真是乾隆《叫魂》(1768年)发生的年代。

现代道路或公路的雏形,也一直到1820年以后,才出现。此时,我们的铁路之父,史蒂芬孙已经正在开展蒸汽铁路研究,并很快实验成功。

所以古代的城际交通,大部分依赖水路,而陆路则隐藏了很多风险。而那时候的城市,规模尺度也基本在一小时步行范围内,大约直径三英里左右。

城市内部的出行,主要靠牛车和马车。

骑牛车,应该是一件很拉风的事情。毕竟,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留下洋洋洒洒的《道德经》,迄今我们都在不断揣摩这老人家的心思,很多专家学者为了他的“道道道”争了个面红耳赤,我倒是觉得坏了老人家清静无为的本意。

(陕西楼观台,传说老子自此处出走函谷关,比尔波特的《空谷幽》,对此有过一段描述)

汉初,经过秦灭六国,楚汉争霸,及至汉初,连年的战乱,史书记载,穷的都找不到颜色相同的4匹马来驾车,高官也只能乘坐牛车上朝。可见,我国也是很早就骑马了。白寿彝的《中国交通史》,根据春秋时期文献记载,大约在夏朝末期就有了车和舟,也有了牛车和马车。而我们熟知的胡服骑射,到了战国赵武灵王同学那已是非常成熟。从考古文献里,大约商朝末期已经有了马策一类的骑马工具。

真的那么拉风吗?那我们转到美国人在《魔鬼经济学》和《美国经济的起落》对马车时代的描述。

从杜安街向北看到的哈德逊街上马车造成的拥堵场面。摄于1898年。图片来源:Byron Company / Museum of the City of New York

《魔鬼经济学》这本书里,作者描述了这样的情形——在19世纪末,快速工业化的城市的街道上充斥着马匹,每匹马都拉着一辆车或一辆马车,一前一后,有些地方是三匹马并排。仅在纽约市就有大约20万匹马,每匹马每天排泄大约35磅(约15.9公斤)的粪便。粪便在空地上堆积如山,像雪堆一样一列列地堆积在城市的街道,当代城市居民所钟爱的优雅的褐石门廊使房主们能够“俯瞰粪便的海洋”。

而在《美国经济的起落》里这么记录:

“因为早期的通勤铁路都由蒸汽机车驱动,会产生令人不适的烟雾和煤灰,乘坐火车的旅客只有关上所有窗户才能减少烟雾和煤灰”……“不过在19世纪城市内的公共交通中,快速的蒸汽动力铁路通勤服务还只是代表着未来的世界,因为直到1890年,马匹依然是市内旅客出行和货物运输的主要原动力”,蒸汽机车因为噪音、振动、火星等,并没有在市内街道使用。在1850-1880年,费城居民的交通方式中,80%是步行。(目前一般城市交通结构中,步行也在25-30%之间),除了步行,人们主要依靠马匹。

使用马匹,难忍的粪便还会引来成群的苍蝇,据说在纽约,七英尺高的马粪很常见。除了马粪以外,还有更多的马尿。有首歌叫,悲伤逆流成河。想想,纽约百老汇,高峰期,15秒就有一辆马车经过,马尿逆流成河,确实是够悲伤的啊。

除了马粪以外,马毕竟是动物,是动物就要休息,马匹一次性最多连续跑25英里,受碳基生理约束,马匹的速度大约是一小时3-6英里。而最快的马速,也只能到9英里/小时,但那需要不断换马才可以。而到了1904年,纽约地铁列车就达到了每小时40英里。

马需要吃草和粮食,1900年前后,美国的马匹要吃掉全国1/4的粮食,还需要人来饲养和驾驭,耗费了大量的人力。

同时,马当时也是贵族或中上阶层才能使用的,毕竟马需要马厩,还需要人照料,还得有屯马草的房子。

在马车当道的年代,城市公交由公共马车承担。之后,发展到有轨马车。在电力使用后,西门子发明了有轨电车,之后再是汽车。这一段历史很多人都知道,我也不赘述。

有轨电车和汽车很快在马力和数量上都超过了马匹,不过有意思的是,在蒸汽机车、有轨电车的发展中,铁路的出现并没有取代马匹,而在铁路不能实现门到门,反倒增加了对马的需求,马匹当时还增加了25%。

有轨电车和汽车取代马匹的过程中,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例如栓马桩和饮水槽被充电桩和停车场所取代,哦,不对,充电桩还要100年以后才出现。

在公共交通的发展过程中,有轨电车先在城市中采用,之后才是汽车。所以在西方的城市里,有轨电车较小汽车出现的更早。认识这一点,对于我们理解后来有轨电车为什么被拆除,以及今天有轨电车有没有改进原来的不足,从而更好的发挥有轨电车有很好的帮助。

篇尾,想起当时的城市规划鼻祖,霍华德的花园城市模型,这模型是老前辈在1898年的时候设想的,想想当时的技术条件,再想想这个模型,别有一番感慨。

(中心城市人口58000人,外围分布了6座卫星城,每座32000人,总共250000万人,中心城市到边缘城市约2英里,通过铁路连接。)




READ for FREEDOM
read,tour,write,until the end of world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