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兴乐队的根源(续)

文摘   2024-05-09 10:43   广东  


按:本文来自文艺评论家土佐有明的文集《Work 1999-2008》。译者,tRutHzzz,现居重庆,英语老师,喜欢听歌,业余时间主持一档介绍音乐的重庆话电台《理响谈》,全平台都可搜到。题目为原文翻译(Roots of Jam Band),jam与improvisation都翻译成即兴,有细微差别,列出原文,以免混淆。

Phish


Phish采访(发表于2007年7月的《Music Magazine》)

2006年8月,Phish第一次参加富士音乐节。每首曲子十多二十分那么听下来,整个人都沉浸在“即兴”的浪潮中,太令人着迷了。结果在我决定存钱去美国看他们的演出之前,意外得知他们将来日本进行七城巡演。简直太棒了!

“本来说去欧洲或者澳大利亚巡演,但在富士音乐节的演出体验特别好,我们就果断决定来日本演了。”(吉他:Trey Anastasio)

看来他们对在富士受到的待遇非常满意,毕竟除了演出时间毫无限制以外,舞台上还特地铺满了薰衣草。“那可是演奏最棒的状态啊!我真的太喜欢日本了!”(Trey)这当然不是礼貌性赞扬。1998年鼓手Jon Fishman来日本的时候泡过位于红叶之中的温泉,一边念叨着“这真让人灵感迸发啊”,一边在温泉里待了好几个小时。所以再次来到日本的Phish有怎样的体验呢?我在他们现场演出的前一天对吉他Trey Anastasio和钢琴Page McConnell进行了这次采访。

Trey Anastasio


Phish这次带着他们的专辑《Farmhouse》来日巡演,但乐迷们对这张作品的反应既复杂又微妙......总体看来,大家对这种“正统美式摇滚”褒贬不一。专辑不论从单曲还是整体来说都很好,但现场令人沉浸的即兴浪潮,喷发出的巨大能量在专辑中却被削弱了很多。虽说听起来让人放松,但也可以说紧张兴奋感明显不足......我在富士音乐节上第一次听Phish的现场,并没有提前做功课,结果直接撞到他们超长的演奏,就总觉得差点儿意思......后来为了签名又买了一张他们的专辑,再听,真是沁人心脾啊~

Phish:《Farmhouse》


——《Farmhouse》里即兴部分很少,我觉得听起来很轻松。老乐迷们似乎很困惑,怎么理解这种变化比较好呢?
 
“轻松的话......我可不这么想哦(笑),其实之前的作品对我们来说也没那么噪,这次我们加入了更多不那么重的即兴旋律。但他们这么说也有道理,放进专辑里的现场录音能让人感受到强烈的紧张感,但在家里听,周围没有什么观众,就总觉得规规矩矩的。这其实体现了我们对乐迷现场录音的开放程度(注:大部分即兴乐队都这样做,Phish现场同样允许乐迷录音。所以网络上存在的音源非常多,乐迷们也可以相互交换,但大家默许的规则就是不能进行商业使用。这种“音源交易文化”的源头,就是Grateful Dead),有些歌有四五个版本,也有些歌里有个二三十分钟的不同,所以某些乐迷们那里可能什么都有,他们听了这张专辑之后可能就会说‘这啥呀,没那味啊’。”

但我们这次就是想做一张“简洁”的作品,所以冗长的演奏一点儿都没有,全都是短小精悍。《Rift》(1993)之后,我们对冗长都有些懊恼,毕竟,我们喜欢的专辑里并不是一直都有长曲。当然,King Crimson除外哈(笑)。考虑专辑整体长度的时候,像Beatles的《Abbey Road》那样40来分钟就够了,难到我们还能超过Beatles吗?所以,开始考虑专辑和演奏的不同之处,以及听众对唱片的情感,这些想法反映在专辑中了吧。”

Phish:《Rift

如果简要概括《Farmhouse》,那就是“偏向根源”。这里所说的“根源”,并不仅仅指陪伴他们成长的音乐,更多指的是他们的家乡佛蒙特州的乡土气息——气候、风景、生活状态;音符的枝丫之间可以嗅到那些生活的气息。看他们的照片,一点儿都不精致,反倒显得土气(抱歉~)。但在乡村长大的孩子,不就该这样吗?这也许就是不该被隐藏的“根源”啊。
 
有人说过“扎根于生活的音乐”,“与生活密切联结的音乐”,也有人说在美国音乐已经变成生活的一部分,而Phish就是这类乐队中的典型。对于每年要参与无数现场的他们来说,在人前演出这事没那么特别,只是生活中的一幅画而已,而即兴演奏也就跟柴米油盐一样稀松平常。即兴的原则是乐器之间的交流,这跟朋友之间你说一句我说一句不是一样的吗?我想《Farmhouse》就诞生于这些纯粹的交织着生活和音乐的场景中啊。因此(虽然Trey不这么认为),其中的闲适松弛感渗透出了最多的根源和生活的气息,这样的音乐没法说不好,也是我坚定支持这张专辑的原因。
“我喜欢的专辑,不是好的曲子凑在一起,而是听众可以从中感受到音乐的制作情景,像Los Lobos的《Kiko》,Rolling Stones的《Exile on Main St.》都属于这类作品。听众会感受到‘啊~他们一定在开派对’、‘原来他们的生活是这样的啊’、‘专辑应该是这样做出来的’......我想要创作出让人能够感受到这些的作品。因此,我希望听众能够感受到我们四个人在录音室里的情况,听到他们正在愉快地创作着,那将会让我感到高兴。”(Trey)

虽然都拿Los Lobos举例了,我还是想到了The Band。《Farmhouse》不是Grateful Dead那一褂,而是The Band。Trey听我这么说,简直喜笑颜开。
 
“刚才说Los Lobs还有Rolling Stones,其实我更想说The Band。能跟他们相提并论,真的感到特别荣幸。”
 
顺带一提,《Farmhouse》确实录制于农场的贮藏室,简直就是现代版的The Band经典专辑《Music from Big Pink》。
“没错没错,我们也是在差不多的情况和场所里制作的这张作品,因为大家打心底里喜欢那种感觉啊。”(Trey)
 
话说回来,我既然都特地前往《Farmhouse》现场看演出,那这些评价必定在意料之中不是吗?一旦感受到了现场即兴的震撼,听专辑就必定会觉得“差点意思”吧。现场专辑和录音室专辑之间,有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只听录音室专辑的人们所感受到的精彩与欣赏过Phish现场的人们对其惊艳程度的热爱,两者没法相提并论......体验过这种困境的乐迷,肯定不止我一个吧。
 
——热烈的现场没法体现在CD里,你们没被困扰过吗?

“完全没有,我们考虑过现场专辑和录音室专辑的区别,所以没有想过把现场的内容放进录音室专辑里。我开车时喜欢听Joni Mitchell的《Blue》,虽然我觉得是摇滚乐史上非常经典的作品,但要说我真想看她的现场吗?倒也没有。而说到想看的现场,那必定是Rage Against The Machine,但他们的录音室专辑却听得不多。之前说的音源交换,很多乐迷都已经有了我们的现场音源不是吗?所以拿现场和录音室专辑相比毫无意义。”(Trey)
不用说,Phish是一支真正的现场乐队,从未在同一个舞台有过两次一模一样的表演。即兴的核心,是在前一秒声音消逝的瞬间立即翻覆出另一种体态,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天气、时间、季节、身体状态、精神状态、台下反应......但凡任一条件没有出现于那一瞬间,演奏的“当下”便会被彻底封印。拼尽全力录音的人们会让自己成为“历史瞬间的记录者”。当然,也不能说得那么绝对,在演出开始前还淅淅沥沥下着小雨,而返场时彩虹一跃而出,在场的大家其实都是“历史瞬间的目击者”啊。
 
“在对的时间和气氛下制作对的作品,就是我们的哲学”(Trey),但其实没那么多限制。进入录音棚的时间点也可以诞生好的作品。
 
“我们认为最理想的唱片,就是把那一瞬间的自己放进去。经过时间的洗礼之后,回头再度品味,也会生出‘原来那时的我们是这样的啊’的感想。录音室专辑也是一样,完成之时便再不回头,继续往前。如果拿《Farmhouse》和第一张专辑相比,会觉得‘原来风格变了那么多啊’,就像看自己原来的照片一样。”
 
我们应该多聊聊Phish极强的自主管理意识。无论是灯光、现场布置,还是演出后的场地清理,方方面面都能感受到他们的掌控力。这不免让人想到Grateful Dead——70年代离开华纳之后,成立了自己的独立厂牌并且负责门票销售以及巡演。当然,Phish同样如此,那这样的行事方式会影响到他们的体验吗?
 
“我们从Grateful Dead那儿受益匪浅,还看了很多其他乐队的现场。大家不断思考和学习什么能做、什么不能、用什么方式、怎样理清思路......比如在Fuji Rock看到令人惊叹的垃圾回收。那么多的垃圾,得有90多吨吧,退场之后场地依然可以干干净净。不管是livehouse还是大型现场,从观众进场停车的那一刻所有流程就开始了。我们也想做到这一切啊。”
 
Phish之前登上过老牌爵士杂志《Downbeat》的封面。2000年的八万人新年音乐会,ABC做了直播,并且大众的评价也非常高,各类媒体也相继对其进行报道。巡演的每一站都获得了大量的宣传和关注。这在美国虽说也不是什么稀罕事,但在他们来到日本后,也是同样的状况,这就足以见得他们音乐的力量,同时也有效推动着如此老派的行事风格。虽然我们总是抱怨“要是日本也有这样的乐队该多好啊”,但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很少有动辄就几万人的现场。然而大环境依然在不断变化,Phish自己似乎也没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那他们是怎么想的呢?
 
“市场不断向上的情况下,与其思考自己,不如努力适应不断变化的现状才对不是吗?如今年轻人听音乐以及接收音乐的方式早就变了,互联网、数码播放不断涌现,争着购买唱片或者守着收音机听歌的情形也不会再出现,唱片销量也必定大打折扣,现实情况就是如此。所谓和时代对抗的人和事,确实很酷,但现实中这样的故事也确实不多。”

“八九十年代的老派乐迷也开始转向互联网获取情报。我现在感到,与其去想自己如何改变他们,倒不如想想怎么让更多人知道我们。”(Trey)
 
确实如此啊,互联网的普及让原先极少露面的Phish也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尤其要为线上线下的Phish乐迷之间的交流推波助澜。
 
——那乐队成员看了自己的官网了吗?
 
“还没,电脑都还没买呢,连电视都是前不久才买的(笑)。”(Trey)
 
果然还得是Phish啊......

斗量
斗量浩瀚音乐之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