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的“讨喜”馄饨

文摘   2024-12-27 07:09   江苏  


 

 

馄饨始于何时,很难考证。据说源自北方游牧民族,他们喜欢用面做饼,骑在马背上随时探囊取饼,用以充饥。因干涩难咽,便以水泡了吃。饼内或有馅料,泡水后竟可口异常,既充饥,又解馋。这便是“汤饼”的由来,后来索性都做成带馅的,馄饨的雏形就这样诞生了。

全国各地几乎都有馄饨,不过名称不同而已。广东称为云吞,或说是馄饨的粤语读音;江西叫清汤;四川则称抄手,著名的如“龙抄手”,店家老板姓龙,名扬四海。



馄饨的做法各地大同小异,在面皮内裹以馅料,馅料以肉糜为主,适量添加菜蔬、海鲜等辅料,增加吃口的多样性。下馄饨的方法,清代扬州食品大全《调鼎集》有详细介绍:“馄饨下锅,先为搅动,汤沸频洒冷水,勿盖锅,浮便盛起,皮坚而滑。”

馄饨的皮料可自己加工,但现在大多选用机制的,厚薄均匀,软硬适中,质量有保证。馄饨的加工方式分两种,一种是一只一只中规中矩的包裹,与做水饺相仿,这类馄饨,又叫大馄饨。另一种是,将肉糜抹一点在面皮上,四周随意捏拢,或称小馄饨。扬州店家买的,多数是这种样式。

馄饨的讲究在于一碗鲜汤,汤水蹩脚,招不来回头客,生意难以维持。过去,店家买来肉骨、鳝鱼骨(加工鳝丝剔出)、鸡骨架……等饭店下脚料,杂七杂八混在一起,下大锅熬上一夜,熬成的汤汁浓郁如奶,鲜美无比,名曰“高汤”。每碗馄饨舀一勺,其质量远非味精可比。老食客一辨便知,汤料正宗,下次再来,否则,就拜拜了。


馄饨有白汤、红汤之分。白汤馄饨,汤水纯洁,考究高汤的原汁原味。一碗馄饨端上桌,洁白的皮子里隐约透出殷红的肉馅,汤面上洒些青蒜叶(忌食者可关照“免青”),颜色对比强烈,勾人食欲。红汤馄饨强调口感刺激,汤料中加自制的酱油和口味较重的虾仔、蒜蓉和胡椒面,既鲜又辣,吃得食客直喊过瘾,端上手就不肯放。



从前,苏州叫卖馄饨的小摊,有一种专门的出摊工具,名叫“骆驼担”。形状是两头高,中间肩挑处略矮,因以谓之。以竹编制,一头放必需的餐饮工具,一头是小巧的灶头,街头叫卖,现场加工,灵活方便。

《浮生六记》中有细致描写,女主人芸娘,组织踏青野炊活动,想出了个好主意,叫一副骆驼担随行。喝热茶有着落,午餐也安排熨帖,方便省心。“先烹茗,饮毕,然后暖酒烹肴。是时风和日丽,遍地黄金,青衫红袖,越阡度陌,蝶蜂乱飞,令人不饮自醉。既而酒肴俱熟,坐地大嚼……游人见之莫不羡为奇想。”馄饨应该是他们的主打食品。

馄饨与面条放在一只碗内,即是赫赫有名的饺面。馄饨馅料弥补面条营养的不足;面条的食量增加裹腹的实力,真是绝顶聪明的主意,广受劳动大众欢迎。



单纯的馄饨,钟情者也不少,食量轻,味道好,当正餐或点心均可。扬州人用早餐或“吃下午”,馄饨总是挑大梁的。馄饨皮薄,容易消化,品的是滋味,不用担心胃口撑不住。馄饨价廉物美,老少咸宜,深受食客的持久宠爱。众人喜爱的品质,扬州话叫“讨喜”,百年老店共和春的那碗虾仔馄饨,人见人爱,不妨称为讨喜馄饨。

馄饨可入馔,同样大放异彩。扬州菜谱中,有道佳肴名叫馄饨鸭,在煮得透烂的鸭锅里,加入裹以鲜美馅料的“大馄饨”。浮在鸭汤中的馄饨,总是食客最先下箸的对象。老饕们形容,那馄饨呀,鲜得让人掉嘴巴,没得话说!过去,琼花路和国庆路交叉口东侧,有家饭店擅长加工这道菜肴,尝过的人,个个都翘大拇指。

 

  

                            


龚平
传递文字,广交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