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阊门的水陆城门)
进阊门,向左拐弯,经过一座小桥通往阊门内下塘街,桥下,河水悠悠。冬日里,桥边街道的木排门前,几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孵太阳”,目光呆滞地望着桥边的陈旧风景。
这就是水关桥,它的年龄比年迈的老人更久远。从前,城门北首靠水关桥的西侧,有座水城门,亦称阊门水关,河道两边厚实的青石基础至今清晰可见。这座方便水关南北交通的小桥,苏州人习惯称之为水关桥。
水关桥的历史,与古老的阊门一样悠久。目下的这座桥身究竟建于何时,我说不清楚,也许在张士诚统治苏州时期,也许要更晚一些,在民国年间拆除旧城楼,改建成仿罗马式阊门的那时。水关桥是座石桥,不知是哪一年,在它的身边“绑”出了差不多同样宽的木桥,估计是为了解决日趋繁忙的交通而采取的措施。
(日伪时期的苏州阊门)
我家住在城外,中学就读于城内的市四中,每天路经水关桥四趟。小桥流水是苏州城的特色,我上学途中要经过六座桥,走过毫不起眼的水关桥,当然不会引起太多的注意,甚至对它一半是石板一半是木版的奇怪相貌有点鄙夷。
早先,水关桥前后还很热闹,阊门内下塘是城内著名的高档住宅区,谢家别墅(后来的阊门饭店)就躲藏在曲曲弯弯的小巷背后,住户们进进出出,带动了附近的商业繁荣。
随着西中市商业市廛的日趋黯淡,水关桥畔的繁华飘然而逝,商店陆续关门大吉,演变为单纯的居民住宅。
1963年,水关桥出过一次风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根据柔石的小说改编的电影《早春二月》,著名导演谢铁骊看中了这里古朴的面貌,把它作为“芙蓉镇”入口的外景点。为了加强真实感,电影厂工作人员不厌其烦,拆除了半边木桥。桥头北,原有一爿苟延残喘的老虎灶,它身旁的城墙残迹用一块香烟广告牌遮挡,电影厂的美工师傅在店面上头搭出栏杆,镜头一切换,便成了茶馆。
背景音乐传来叮叮咚咚的弦索声,茶馆内唱评弹是江南小镇的鲜明特色。沿下塘街朝前走,卖香烛、杂货的几家店铺,罗列在街道北侧。门口那高扬的招幌和店堂内的曲尺型柜台,描摹出三十年代的时代风貌。
(电影《早春二月》截图:芙蓉镇)
开拍的那天,苏州城万人空巷,阊门内外人头攒动,许多追星族从老远的地方赶来,争睹孙道临、谢芳等电影明星的风采。警察采取临时措施,维持现场秩序,保证观看的人影不闯进电影画面。
那天我上学得绕道泰伯庙桥进桃花坞,赶在高考前夕,我没敢去看热闹,怕耽误了宝贵的时间。电影拍完,犹如一阵风吹过,临时拆掉的半座木桥又重新建好。之后,水关桥恢复了它昔日的冷落局面。电影中的“假”商店当然不会营业,那爿老虎灶也没能维持多久,很快就关门停业。
跨入新的世纪,重建阊门被提了出来。阊门位于苏州六城门之首,其水陆城门的规模,雄伟壮观,远在“冷水盘门”之上。阊门水关桥是否将梳妆打扮,迎来第二个春天?人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