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怎样买米? 凭证且限量

文摘   2024-12-09 08:01   江苏  

 (网上图片)

   予生也晚,解放前抢购粮食的情景未曾亲眼目睹,那惊心动魄的场面,只在记录电影中看到过。

  解放后,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城市居民的基本口粮有了保障。但实事求是地讲,那只是低水平,连维持温饱还谈不上。三年困难时期,物资供应匮乏,每月的定粮成了维系生存的依赖。

   根据住地划分,每家都在固定的粮店买米。供应凭粮卡,提前买不到,过期要作废,每月准予购买的数量,粮卡上载得清清楚楚。粮管所经常要核查,投机取巧想多买点,谈也别谈。当年,政府有远见,对“祖国的花朵”特别关爱,定粮标准最高,成人每月供应大米25斤,而中学生是32斤。

   我家住在阊门外北濠弄口,定点在山塘街通贵桥对面的一爿粮店买米。店堂门面不大,四扇半截的玻璃大门,外面有对拉的铁栅栏。门外墙壁上残留着斑驳的红漆涂刷过的痕迹,上岁数的人说,这里曾驻过救火会。

   进门是曲尺型柜台,一侧登记交款,一侧秤米交货。账台工作人员一丝不苟地审查记录,核实定量余额后,再收钱交易。照说,那样的管理方式全凭觉悟,想作弊轻而易举,但当年似乎人都很胆小,没听说谁在这上出过问题。

  登记交款完毕,服务员递给你一张马粪纸做的小“费子”,上面印有购粮数,过磅师傅按数秤米。发货柜台后面即是用芦席围成的米囤,一早去买米,能看到米堆表面排满了“印花”,这是店里人怕晚上有人偷米采取的预防措施,临下班前用带花纹的木模板压出来的。

  秤米方式逐年有改进,起先用笆斗,装好了放在台秤上过磅,秤准足了,师傅招呼你把米口袋套在漏斗下口,他两手端起笆斗朝里面倾倒,倒完了顺手在斗壁敲两下,让米一颗不剩地落到米袋里。服务周到的师傅准备好一段一段的细麻绳,让你用它扎紧米袋的上口,防止扛回家路上发生撒漏的意外。

   后来逐渐采用机械化,由电动提升管道把大米输送上楼,秤米时只要旋开活络把柄,米粒顺着白铁皮敲成的圆管刷刷地落到秤兜里,替代了繁重的劳动。

   

   月初,粮店门口经常排长队,好不容易熬过月底,又一个月的定粮给大肚汉带来了饱餐一顿的希望。

   我上中学后,主动承担起家中买米的任务。临走前,母亲总要关照,买中白粳,价钱便宜;拣陈米买,新米煮饭不涨锅。当年我有过幻想,啥辰光买米不要粮票,想买多少就买多少,那就好了。

   斗转星移,好日子终于盼来。如今我们不再为填饱肚皮而担忧,超市、商场里有包装精致的好大米,想买随时拎一袋回家。年轻人要求高,买米挑挑拣拣,看产地、看品牌、看是不是新米,稍不如意便露出一脸鄙夷。只有像我这号迂夫子,看到晶莹饱满的大米,还会回想起当年买米的艰难,并油然地对它流露出“拜物教”般的敬意。


龚平
传递文字,广交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