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皖南生活过十年,同事大多是安徽人,他们爱听黄梅戏的情景,我至今难忘。
经历十年的文艺禁锢期,上世纪70年代末,文艺园地开始复苏,扎根于民间的黄梅戏很快又风靡流传。记得那回安徽省黄梅剧团在黄少舫团长带领下,到工地慰问演出,领导特准放假半天,让大家早早在广场等候。夜晚,万人空巷,演出在临时搭建的舞台上,照明、音响、布景都很简陋,但观众热情高涨,老老少少伸长脖子看戏,个个脸上挂满喜悦。
黄梅戏出自湖北黄梅县,与之相邻的安徽桐城、安庆地区也十分流行。解放后,著名演员严凤英主演的《天仙配》搬上银幕,轰动一时,安徽黄梅戏的名头压过了原产地。
黄梅戏曲调悠扬,悦耳动听,严凤英唱腔平易自然,圆润爽口,百听不厌。那段脍炙人口的对唱《夫妻双双把家还》,“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久唱不衰,至今仍是卡拉OK的保留曲目。
严凤英在文革中遭迫害,但她的唱腔一代一代传承了下来。吴琼、马兰、韩再芬,个个灵动清纯,把浸润着泥土芳香的黄梅戏推向一个又一个高峰。马兰那年春晚上唱的一段《女驸马》,嗓音甜美,神采飞扬,倾倒全国观众。
韩再芬主演的《徽州女人》,曾在全国巡演,场场爆满。到扬州演出时,我曾一睹她的风采,果然名不虚传。“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朝外一丢”,小男人外出谋生,抛下新婚妻子。为数众多的徽州女人,在深宅大院的高墙内,透过窗阁重重,拍遍栏杆处处,仍难以打发守活寡的凄凉岁月。韩再芬通过婀娜多姿的形体动作和声情并茂的唱腔,演绎出旧时徽州女人的哀怨与悲惨。
在现代视觉传媒冲击下,黄梅戏如同其他戏剧艺术,渐渐走向式微。有识之士大声疾呼,抢救传统戏曲刻不容缓。然而,黄梅戏又是幸运的,它的许多唱腔来自民间小调,有很强的可塑性。经过大胆革新,吸收新颖的表演元素,吸引广大青年听众,黄梅戏显示出它的顽强生命力!它是全国仅次于京剧、越剧之后的第三大剧种,在祖国宝岛台湾,就有着无数酷爱黄梅戏的“粉丝”。草根艺术体现民族凝集力,植根于华夏肥沃土壤的黄梅戏,实在没有凋零衰亡的理由。
著名相声演员唐杰忠是黄梅戏的忠实听众,他不仅爱听,还喜欢学上两嗓子。他与吴琼一段《打猪草》的对唱,珠联璧合,有板有眼,浑厚的男中音,爽朗圆润,朴实无华,酷似当年舞台上红极一时的黄少舫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