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弹,苏州人叫说书,评话叫“说大书”;弹词叫“说小书”。欣赏评弹艺术,不论是弹词还是评话,统称听书。
听书似乎是苏州人天生的嗜好。
过去,城里城外,大大小小的书场不计其数。有的茶馆兼营书场,一张半桌,两把靠背椅,评弹演员就可以怀抱三弦琵琶叮叮咚咚地唱起来。茶室里有零零落落的桌椅板凳,茶客们一边品茗,一边听书,花费不多,其乐无穷。
我自小常随大人到书场去,起初,听的成分少,吃的期望多,书场里有挽着竹篮叫卖零食的小贩,卤汁豆腐干、盐金花菜、白糖青梅……花样很多。手里拿着吃的,才安心坐下来瞎听听,慢慢地也听出些名堂,对评弹的痴迷渐入骨髓。
上学后,晚上要做作业,去书场的机会减少。但那时已有电台的“空中书场”,中午和晚上,丢下饭碗准时凑到无线电旁,等说书先生开讲。电台播的都是响档,书艺精湛,说噱弹唱,妙不可言。最勾人的是说书先生放噱头,无论是肉里噱还是外插花,引人捧腹大笑。卖关子是他们的绝活,辰光一到,戛然而止,正在紧要关头,欲知后事如何,明日请早,逼得你欲罢不能,天天要听下去。
正是这些平民化的传播手段,使评弹这朵江南艺术明珠,广为流传,拥趸无数。反过来,又促使评弹的艺术之树,扎根深入,枝繁叶茂。
后来,去了外地工作,听评弹成了奢望。此时,文艺百花园凋零,评弹日趋衰微,直到文革结束,才稍有转机。那时我每年回苏州探亲,总设法弄几盘评弹磁带,客居外地,反复聆听,略解思乡之愁。
听磁带,只闻其声,不见其影,看不到评弹艺人绘声绘色的表演,总觉遗憾。不久有了VCD,一切迎刃而解。我珍藏一套评弹泰斗蒋月泉的碟片,美妙醇厚的弹唱、妙语如珠的说白、不温不火的表演,百看不厌。
多年前回苏州,听说苏州成立了中国评弹网,天南海北的评弹迷,凭借现代网络技术,同样可沉醉于吴侬软语的江南雅韵之中。回家急忙注册,一登录,大喜过望,上面丰富的评弹音像资料,给我带来无穷乐趣。社区更是热闹,网友交流听书的心得体会,传递评弹的最新信息。
一直羡慕生活在苏州的福气,悠闲地听评弹,不去书场,单是电视、广播里的评弹节目,就够让人眼馋。谁料,这种距离正在缩短,常熟广播电台抢先一步,节目上网,使外地的评弹迷分享到了“一日一档书,天天小乐惠”的愉悦。
听评弹的方式进步飞快,评弹这朵江南奇葩正通过Internet向世界传播,形势发展逼人,评弹自身的改革不能裹足不前,不断创新,出人出书,应成为它的主旋律!
后记:
评弹的整体衰微与网络传播,并不合拍,如今两者又面临新的矛盾。评弹新创作的节目,为了维护版权,现已不再上网传播。这无疑给外地观众欣赏评弹新作增设了门槛。堵住评弹传播的好方式,评弹是否能继续代代相传,永续发展?这问题 一言难尽,欲说还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