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山塘街景区面貌焕然一新,游客鼎沸,与往昔比较,已变得让人无法辨认。
山塘桥畔原先鳞次栉比的房屋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仿古建筑和停车场、厕所等公共设施。桥堍建一座碑亭,正中树起一块黑色石碑,碑文为“山塘寻胜”四个行楷,落款“乾隆御笔”。风流天子的舞文弄墨,明白无误向游客昭示,老街坊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严格的说,七里山塘的起点是山塘桥,从渡僧桥到山塘桥的那一段,只能算是山塘景致的序曲。它肩挑石路闹市与山塘繁华地,自身也就成为“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阊门繁华地区的组成部分。
早先,下渡僧桥向北,一条商业街蜿蜒曲折,两旁,两层楼房相对峙,底下开店,楼上住人。也有高墙门脸的商铺,一家是酱园,一家是药材行,门洞都不大,站在门外朝里张望,觉得阴落落的。
据老人说,一场火灾把街东房子化为灰烬,形成一个“荒场”。位置在如今的“白居易纪念馆”门口。说是荒场,其实并非,荒凉被成群的摊贩赶走。以卖小吃的居多,卖葱油饼、梅花糕、酒酿圆子、鸡鸭血汤……花样很多,顾客经常挤得水泄不通。场子中央,是留给唱“小热昏”卖梨膏糖、卖拳头兼卖蛇药、耍猴变戏法的,他们最能聚集人气,圈子周围站满看客,带动其他摊点的生意兴旺。
坐堂商家百业杂陈,应有尽有,经营项目都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如酱园、米行、酒楼、竹器店、藤器店、烟纸店、五金店、香烛店……等等,住在附近的居民,购买生活用品一般用不着到石路上,都可以在渡僧桥以内的范围内搞定。
早年的山塘桥是座石砌单拱桥,与幸存的通贵桥模样相仿,桥面由长条石铺就,桥旁有弧型石拦。桥面由一级一级的台阶上下,桥面用石条铺出两道平滑的通道,宽度与车辙相同。南堍平缓,北堍下桥一个急转弯,朝前即是绵延的七里山塘。
黄包车下桥不容易,很危险,万一撞到人,性命交关。然而,车夫们都身怀绝技,下桥一路加速,一边嘴里不停的大声吆喝,让行人闪开。有时还故意“露”一手,双脚离地,全身腾空而起,继而又双脚朝地面狠狠的一顿,把车速稳住,行人看到这惊险动作惟恐车子失控,闯出大祸,暗地里都替他们捏一把冷汗。
山塘桥不孤零,桥身周围簇拥着高低错落的房屋。桥顶上有家馄饨店,房子悬在半空,地面差不多与桥顶齐平。门口放一口大锅,雾气腾腾,水面上浮起煮熟的汤团,洁白晶莹如玉。胖胖的老板娘端坐在门口的高脚板凳上,手中忙着裹馄饨,两眼打量桥面上来往的行人,满脸堆笑招呼顾客进店品尝。
站在山塘桥面上,朝西眺望,虎丘塔列列在目。桥下,山塘河水碧波荡漾,不时有船只往来。山塘街上商行多,货物集散全靠驳船,拥堵时经常“塞船”。也有游船通过,考究的带船舱,是所谓的画舫了。谁想到虎丘山去玩,可以站在山塘桥上找便船搭乘,那多数是赤膊船,无遮无拦。船朝岸边靠拢,游客顺着踏渡朝下走近水边,一脚就可以跨上船。游客坐在搁起的木板上,在欵乃橹声的伴奏下观赏扑面而来的两岸风光。坐船上虎丘,既省力,还能一路上看野景,船资不过区区五分钱,不要太便宜哟。
桥北堍东侧,房屋边沿是一溜边的踏级,往下走到底,朝东到腌猪河头。骑楼下的石板小道,紧挨着水埠,岸边泊着无数船只。遇到“河泛”,岸边为捕鱼者所青睐,水流交汇处鱼儿特别多,有人垂钓,有人张网,收获瞬间总能赢来围观者的阵阵喝彩。
(腌猪河头的旧影)
北濠弄在山塘桥北堍,走向与环城运河平行。弄口店铺打头的是大饼店,老板山东人,夫妻一对,小把戏好几个,案板上白天和面做大饼,晚上摊开铺盖当床。小山东们会不会在上面“画地图”,谁说得清呢!
大饼店对面是剃头店,店面狭小,只容下两张转椅。师傅苏北人,脸上颇有几颗可爱的麻点。他洗头时的粗暴动作让人讨厌,用劲把你的头颅朝脏兮兮的瓷盆内揿,似乎不让你熏够从下水道中泛出的恶臭决不罢休。大饼店隔壁是老虎灶,门口几只大水缸半埋在地下。烧老虎灶的老夫妻是溧阳人,他们说的苏州话怪腔怪调。烧老虎灶靠气力,一年到头从山塘河里挑水。老板身板硬朗,挑起一担水,从水踏渡低处向上攀登,腰不弯,气不喘。
几家寻常小店,经营的都是事关民生的小本生意,利润微薄,不过是业主赖以谋生的手段而已,但他们的辛劳方便了周围居民,也给山塘胜景的序曲谱写出盎然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