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人吃面

文摘   2024-11-22 06:48   江苏  

    苏州人花头透,在吃的方面一点推板不起,就拿吃碗极普通的面条来说,可圈可点之处也不少。

    小时候住在阊门外,石路一带很繁华,是美食家的天堂。有专门的面馆也有饭店兼卖面食的,仅我现在还记得的有近水台、四时春、义昌福、五福楼……尽管吃食店一家靠一家,但生意似乎都不差,尤其在早上,来吃的食客特别多,店堂里热气腾腾,人声鼎沸。

    虽是吃碗面,苏州人也很讲究,也要尽量地讲享受。和别的地方明显的区别是,顾客不必自己先去买票,进门后径直往里面走就是了。店堂有大小,格式差不多,放一圈八仙桌,一式的长条凳,平时用硷水洗得干干净净,颜色都有点发白。顾客按先来后到,坐满了一张桌子再顺着方向坐下一张,这样很少产生插班的纠纷。一名服务员端一只小木箱,论着到坐满的桌上卖筹子。

    苏州的面,花样全在浇头上,有荤有素,荤的最普通的是焖肉,五花肉焖得透酥,入口即化,肥而不腻。那时人还不兴减肥,更不担心会得脂肪肝、糖尿病,喜欢吃焖肉面的人很多。讲究一些的还有爆鱼、脆鳝、大排、虾仁等。一般一碗面条的分量是二两半,胃口好的可以加到三两,也有细巧人只吃二两,价钱和要收的粮票都不一样。

    苏州人在吃上最疙瘩,吃面也不例外。有的要干拌,有的要宽汤,有的人不吃蒜(免青),有的要求面与浇头分开放……这都可以在服务员收面筹的时候讲清楚,他会向后面厨房间的师傅一一交代。苏州人喜欢吃辣的不多,端上桌的面条都不放辣酱,嗜辣者自己动手,桌上放着盛辣酱的容器,按吃辣的能耐酌量添加。

    早先,服务员采取远程的口头方式,把顾客的要求唱给灶台上的师傅听,里面也答几声,表示错不了。如果有疑问随即提出,外面的服务员再唱一遍,直到听懂为止。传唱的声调很好听,抑扬顿挫,还有节奏,如果有人要采风,录下来谱成曲,那准是一首动听的苏州民谣。后来,大概是这样的人才渐渐少了,服务员宁可多跑几步路,走到厨房里去交代,最终使苏州城里一直保留着的这一古老民俗趋于消失。

    三年困难时期,粮食供应紧张,食品极度匮乏,花色面越来越少,大多数人只吃阳春面,油水也比过去差得多,那时的人只求面条的分量足,能填饱肚子就算不错。我记得“四时春”曾卖过不收粮票的面,价钱是收粮票的好几倍。偶尔有人饿急了去吃一碗,但终究那时粮票少钱也少,能到面馆“挥霍”的,仍是凤毛麟角。

  (如今还有三虾面)

     我至今记忆犹新的吃面是,小时候母亲带我去的一趟,是在阊门内西中市的“六宜楼”,徽帮馆子,那里的虾蟹面特别有名。黄澄澄的面丝,一根是一根,白汤,大概不用味精,但味道特鲜。虾蟹面属双浇,浇头是鸳鸯的,一半是雪白的虾仁,一半是剔好的蟹粉,夹着几块红彤彤的蟹黄。上面撒切细的蒜叶,生青碧绿,奇香扑鼻,吊人胃口。面条端上来,我狼吞虎咽地吞食,最后连汤脚也喝得一口不剩。吃完了,我才发觉母亲空坐着,她看着我吃,脸上满是微笑。

     那天是我10岁生日,距今已过去了七十年。


龚平
传递文字,广交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