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炜|溪的美,鱼知道

文摘   2025-01-22 10:18   浙江  

当我们打开某一地域的历史文献,像遇见另一个斑驳而丰富的水中世界。即使是一个老渔民,也无法认识每一次捕到的各种奇形怪状的鱼和喊出它们全部的名字,而对于远离海滨、深居山中者,关于鱼类的知识掌握,就更加有限了。

溪的美,鱼知道。武康之形胜,其望封禺,其镇莫干,其川前溪,其浸渚湖。武康之水发源于西北南诸山,西之水东流曰余英溪,又曰前溪,经县治;北之水东流曰阜溪,经三桥埠;南之水东流曰湘溪,经上柏埠。鱼对水质要求非常高,昔都生活在上游溪流中。余英溪沦涟出簰头六洞桥下,潺潺有声,有小银鱼无数,唼喋往来,斜日映其背,作作有光,宛然白银。游人若以饼饵投水,游鱼跃起,银尺泼刺,可谓一奇观。余英溪至沙港分为二,东北流合阜溪,入湖州安定门,汇于霅溪,东南流合湘溪,入下渚湖。湘溪东有大小姚村,村民多习鱼钓,秋水为家鱼作饭。下渚湖渔利颇丰,湖区曾设河泊所、渔业社鱼翻晓浪迎风跃,至今犹有鱼汤饭。

武康水道源委图

清乾隆《武康县志》、清道光《武康县志》“物产”中记载了若干种产于本地溪流中的鱼:

朝鱼:“色白,味甘,夏月日落之时,百十为族,向日游泳,故名。”

逆鱼:“。盛夏梅雨大水时至,鱼逆水而上,始自沙溪,溯余不,西逆武康之塘泾、巽陡门、杨坟,又西逆钱塘之安溪、瓶窑,凡二百余里,与水逆争,曰逆鱼也。水初盛时,万千为族。”

鲥鱼:“纤细如针,万千为族。”

藻斑:“黑白间文斑驳如藻。”

钻沙:“食沙土,与沙一色,味甘旨。”

麻啄口:“口方,首锐,齿截如锯。红者如硃,白者如雪,味甘脆。”

雪眼瞳:“鳞白,腹阔,其状如鳊,见于三月。”

赤眼瞳:“首锐,眼赤,身圆而长,见于四五月。是鱼上不过钓鱼矶,下不过沙港。”

赤鸡头:“首赤,形如鸡头,体斑斑如细沙。”

马鼻头,“身如草鱼,头下垂如马鼻,肉厚甘脆。”

这些溪鱼的学名晦涩难记,但一说起土名,又都耳熟能详。以上有的鱼类已经绝迹。而溪坑中戏水觅食的说不出名字的野鱼,同样瑰丽奇特用手是捉不到的,老辈村民会取一把开凿石头的大铁锤,在溪流中的石块上胡乱地用力敲打一阵,然后翻起石块,有时便有几条小鱼浮上来。对于游人用土箕去兜小鱼,把溪水搞浑了,村民要埋怨,这也是一种乡约。

近年,德清县野生动物资源本地调查项目组在莫干山地区发现了一个新物种,因莫干山属苕溪水系,根据分布流域命名为苕溪鱲。鱲,也叫桃花鱼,是最美丽的原生鱼之一。此鱼身形小巧,通体闪耀着宝蓝色的金属光泽,其中夹杂着柠檬黄的点缀,嘴上的白色颗粒即星珠,梦幻且耀眼。

苕溪

从上游溪流,来到人类居住的区域生活,一个原生态水族箱,一张本地水系图,加一块鱼纹砖,几册如《东苕溪鱼类图鉴》《湖鱼文化》等鱼类专业书,整个书房就涵摄本地的真实生态环境。假日亲子活动,如果沿溪行,还可以认识、观察到很多鱼类、鸟类。

武康县有不少带鱼的古地名,鱼坝村、鱼桥村、跳鲤村、放渔滩、钓鱼矶、鱼花岭、鱼埠头、鱼瓜桥等。莫干山渔村,一个小山村却有高溪滩、壁立港等毗邻江河湖海才有的地名。世代相传,渔村前面的一条小山溪连着外面的大溪,又与余英溪相通,某年的一个梅雨季,溪港水满,一条巨大的鱼从太湖沿着东苕溪游到了余英溪,逆水而上,至武康城郊花石开响应潭,进入余英溪上游之合溪,在渔村高溪滩上搁浅。这时,有位老山民路过,惊奇不已。大鱼见有人来,开口问道:“老人家,这是何地?”老山民风趣地回答:“此为鱼村。”话音刚落,这条大鱼眼珠翻白死在了这沙滩上。周庆云《蘧庐续咏四首》其一有“为探仙迹过鱼村”句,并注:“过鱼村有仙人坑。”鱼村,后写作渔村。美术史学家王伯敏1982年《莫干山小住》诗云:“山南通往渔村路,村后村前十九弯。”

鳌鱼,传说中的海中大鱼,喜欢吐水吞火,古人将其形象立在殿角、殿脊、屋顶之上,寓意避火消灾、独占鳌头,宋代古刹德证寺历史遗存中就有一件极古朴的螭吻构件。对河口西岑坞的鳌鱼灯,可列武康鱼灯之首,话说明弘治年间,湖州府骆驼桥畔的沈家人迁居武康县,为感念鳌鱼救小孩的功德,带来了鳌鱼灯。500余年来,西岑坞村民保留了鳌鱼灯这种传统民俗,用竹篾扎成鱼形架子,糊上桃花纸或白色涤纶布,以夸张手法绘制、装饰,灯首似龙,灯身如鱼,内点蜡烛照明,下有一柄。整爿鱼灯队由1只领灯,16条鳌鱼灯,4条野鱼灯,还有4只荷花灯组成。调灯时,一鱼一人,举灯而舞,走阵图,忽左忽右,时高时低,来回穿梭,好似鱼儿在水中游,表现鱼类的生活习性,进而祈愿新年风调雨顺。民间有“新郎鱼灯,强盗龙灯”之说,突出鳌鱼灯表演时手、身步协调一致,步子轻快,比较文气。

武康德证寺古建构件

莫干山何村曾出土数量众多的鱼纹,映射汉代流行密码,殆取“家有余钱”之义乎?何村四五个少年在铜山寺水库游泳,感觉水中有物什,打捞起来后,是两个通体乌黑发亮的铜盆,外形有兽面耳。经其老师高志才辨认,为汉代青铜洗,一大一小,小者底部有突起的鱼纹,可见漂亮的鱼尾。1987年版《莫干山志》卷首就刊有此鱼纹铜洗照片。此类汉铜洗,其实在清乾隆五十年(1793)就因洪水冲到过余英溪滩上,据目击者经眼,铜洗底部有铭文曰“宜寿昌宜侯王”,并用单线白描了对称的鱼身、鳞、鳍以及鱼嘴边的水波纹,若是装满水,双鱼仿佛在水中游动,栩栩如生。

莫干山何村鱼纹汉砖

莫干山出土汉代双鱼铜洗

     (本文初发表于《德清新闻》2023年4月28日)

莫干山人
愿为莫干山做一点事,存一点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