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尔谦|莫干山上

文摘   2025-01-23 22:54   浙江  

莫干山人按,赵尔谦,江苏南京人,留法哲学博士,曾任同济大学、北平辅仁大学、上海震旦大学、杭州之江大学教授,著有《烽火征尘记》。本文即选自1938年版《烽火征尘记》,作者提出“莫干山是东亚的胜境、中国的小瑞士”。

在莫干山冈头墩上的琅玕精舍中有一对情侣,于卢沟桥事变后再沪结褵,来山小居,度其所谓蜜月生活。新婚伊迩,兴趣正浓。每日散步山林之间,到剑池去听瀑布的奔流驰骋之声,侵晨散步,登塔山巅,以观日出。黄昏时则在家中看日落。山上的竹翠欲滴,云深似海,更逃不了他们徕卡的镜头。星期日则偕二三友好离山到石颐寺、福水、碧坞等处游览。饮清泉以解渴,倦则颓然卧于怪石角上,野餐果腹,谈笑自如,虽不敢上拟羲皇上人,然理乱不知,世事不问,陶然自得之情,盎然现于各人的颜面。有时高兴,更复狂啸一声,声震山谷。我对于莫干山的印象,是好极了,尤其在乱离之世,可视之为世外桃源。一个美国人在中华山上曾经对我称颂它说:“莫干山是东亚的胜境,中国的小瑞士,因为瑞士多山,避暑山庄又多在山巅,红绿的屋顶,受树木的包围,白云的环绕,多饶风趣,中国唯有莫干山堪与之媲美。”余亦旅瑞士久,深以此君为知言。

我于七月十六日上山,一直到十一月二十二日晨才下山,一共住四个多月,除了游山玩水之外,我还预备些功课,满拟于事变结束后,回到北平某大学去教书,不意第一个事变未完,第二个事变又来,沪战终于八月十三日爆发,不但不能回平,并且无法返沪。故都既沦陷为沈阳第二,教书匠的饭碗,终于击碎,书不能教,索性自己读书。友人南先生有扫叶山房石印的《曾文正公全集》约四十卷上下,我就利用两个多月的光阴读毕此书,做了许多札记,事后取而读之,颇有意味。我是不愿为英雄圣贤与豪杰,但对于此辈的事业文章深存仰止行止之心,用为陶冶性情砥砺品节之工具。前在欧西,曾景慕Cardinal Mercier及Marshal Foch之丰功伟烈,及其对于国家与人群之贡献,遂购置图籍多种,预备做翻译介绍的工作,后以南北奔走谋生维艰而未果。今读湘乡的家书、日记及其文集等,每为击节赞叹,深以为完成艰巨事业之不易,栋梁之才之不易,真才见于乱世,而世乱尤需真才,此等情形,古今中外,靡不相同。比国的弥尔谢枢机主教,法国的福煦大将,以及中国的曾侯,可谓并世的贤豪,均于国破家亡山河变色之际,为国家民族谋福利,以个人精诚之所至,挽回一代人心,而立德立言立功于不朽。湘乡以恒勤劳谦四字律己教人治军齐家,所说均阅世经验之谈,成为乱世“嘉言”(梁任公著有《曾文正公嘉言抄》),蒋委员长曾说:“曾文正生平躬履诸难,都是以‘打脱牙齿和血吞’的坚忍沉毅的精神处之,曾不责备人家;这是曾氏的伟大,也是他成功的要诀。”在我读曾氏文集做札记的时候,上海抗战已及三月,终于打场退却,乍浦登陆,嘉善、嘉兴相继沦陷,平望、湖州陆续失守,于是莫干山之屏障尽失,人心动摇,风声鹤唳,一日三惊,虽欲力持镇静,苟且安居不可得矣。终于被迫出走,间关数千里,历时四十日,而文弱书生遂亦成为高等难民,诚可笑也。我等在新婚后来此,不意蜜月变成“苦月”,避暑适成避难,最后避难且不可的,必须逃难,不但劳民伤财,并且性命难保,情节曲折离奇,宛如小说传奇,逃难详情,必须下回分解,此段不过“回忆”中之楔子而已。

(原刊赵尔谦著《烽火征尘记》,上海人周报社1938年版)

莫干山人
愿为莫干山做一点事,存一点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