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伯琴|莫干翠竹夏生寒(一)

文摘   2025-01-18 00:05   浙江  

莫干山人按,此文原刊1946年《旅行杂志》,为作者于伯琴于抗战胜利后第一次,也是时隔九年后重游旧地。此行作者住莫干山253号中国旅行社夏令临时招待所,即赵君豪琅玕精舍。

在重庆过了三个夏天,如处大洪炉中。我的家在一个小山坡上,登临高处,可以望见烟水迷茫的嘉陵江……

由于重庆的酷热,时时想念着莫干山的清凉,尤其午倦抛书,竹榻入梦的情景,令人悠然神往。回忆若干年前,登山消夏,行囊中携有诗集、海月笺、印泥等等,文人结习未除,上山以后,以为不知道要写下多少韵事来。车到庾村,坐着竹轿,循老路登山,一路竹响泉声,好景目不暇接。山居的生活,悠闲恬静,听泉品茗,超然物外,几不知人间有愁苦之事。

卢沟桥的炮声,把一切悠闲享乐和逸兴遄飞的雅事,统统击破了。终于九年来不曾能够上莫干山去,尝挂在口边的是,岗头种有千竿竹,不减清阴待我归。

欢迎老友归来

今年七月下旬,是胜利后第一次重游旧地。

早上七时五十分,和中国旅行社莫干山游览团一行同车出发。我们坐的是西湖号游览车,大家都有座位。一路眺望车外景色,毕竟江南的风物,比四川的气息要亲热得多。每块泥土,每座山峰,掠着车窗而过,如遇到故人一样。在车上,和同行的游伴,厮混久了,大家都很投机,从猛拱河谷作战一直谈到日寇投降为止,这期间有许多可歌可泣的神圣史迹。

中午,西湖号停在杭州城站。由杭州中国旅行社派十轮大卡车一辆到站迎候。一小时后,我们已在里西湖畔的楼外楼,举箸大嚼了。天气虽然燠热,从湖上吹来的风,将暑气赶走,胸襟畅适了许多。我独自在露台上向西湖眺望,西湖没有变样,浓绿的山,柔静的水,一切依然。在楼外楼门外的几株垂杨,仍以旧日姿态欢迎着老友归来。

一路步行上山

午后二时半,我们向莫干山进发。卡车出武林门后,车子开始跳动起来,沿着小河前行,一直至瓶窑一段,路基损坏尚可,自瓶窑以下,便无法疾驰,因为经过了很多风景美好的地方,我们在车上左右瞻顾,并不觉得十分颠簸。在五时光景,到了莫干山山麓庾村。

庾村已大非昔比,没有九年前的整洁,然而站在这里看远近的山峰,苍翠的竹林,不曾改观。因为这一回同游的人数是二十一人,而山麓的轿子只有十乘,当然健壮者徒步,老弱者乘舆。论年龄,我已有乘轿的资格,然而我自以为年青,迈开大步,和少年们并肩前进。于是,我们分成两组,坐轿的一群人循老路上山,我们沿着新路向前。新路是平坦的马路,不过坡度太陡,随着山势蜿蜒曲折,走了一段,向下看看,方知半小时辛苦经行的路途,只不过跨过两个山头,到天池寺才完成一半的路。天池寺渺小幽暗,当然不能和杭州的灵隐寺相比拟,然而这里颇为古趣,值得自傲的,有两棵大银杏,矗立门首,据说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了。

我们坐在银杏下而略事休息,再古鼓勇前进,经过许多竹林,最后到达了黄膺白先生所建的陟屺亭,稍事停留,再转折上去,便是荫山,从双林路上去,直达岗头路二五三号,这里是中国旅行社的夏令临时招待所。坐轿子从老路上山的朋友,比我们早到了半小时,他们正在洗面进茗,非常闲适的样子。我毕竟还可以,走了十里路,并不觉得疲乏,和青年人一样。

在招待所下榻

我们先得欣赏招待所,是一座西式房屋,已经油漆一新。屋前有长方形的广场,一部分铺草皮,其余的隙地种些杂粮,显出农家的风趣。进了会客室,两面临窗,可以远眺山景。膳厅就在客厅的隔壁,简单的布置,引起我的好感,其实这里相当广阔,如果布置得精致些,简直看不出是在山上呢。在屋角火炉旁,有一块多余的地方,放了一张写字台,旅行社职员就在那里办公。此外楼下还有两间单人房。楼上呢,有卧室四间,其中最大的一间,安放统铺六张,其余三间,则分置双人床和单人床。这里平均可以容纳二十个客人。莫干山原有铁路旅馆一所,现在尚未修复,而上山小游和业主前来探视房屋的,每苦无适当休息之处,今有此临时招待所,可以说是适应需要,听说旅行社方面还是三天以内布置完成的,此种服务精神,应寄予崇高之赞扬。

今天天气很好,我们休息一会,便到屋后去散步,方发觉这座招待所的房屋,是依山势高下而建的,在前面看来是二层,后面则为三层,可惜底层光线较暗,不适宜于居住罢了。沿着石级,再向下面走去,到网球场,但是网球场已遍植包谷之属,如欲拍球,尚需要相当修理,只好待之来年了。在球场的东南角上,有一口水槽,泉水汨汨下流,异常甘冽,颇合细水长流之意。

原刊《旅行杂志》1946年第8

莫干山人
愿为莫干山做一点事,存一点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