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又名小龙,穿行于苍茫岁月的葳蕤枝蔓,跻身于中华传统生肖之列,散发属于自己的独特魅力。
吴越地区自古就有崇鸟、崇龙、崇蛇的古老文化心理,越在巳位,其位蛇也,原始瓷上便满饰蛇纹,蚕时如遇蛇,必焚香拜之,谓之青龙,而在江南山水传说中,更多与鸟、龙、蛇有关的作品。莫干山上的隐者曾告诉《申报》记者褚裕生,莫干山炼剑,确是很相宜的:一因山水清淳;二因石质坚实;三因山间产蛇,纵跃如利剑出鞘。民间故事里,干将莫邪之子莫干成年后根据干将留下的四句诗“日日空中悬,夜夜涧边眠,竹青是我鞘,黄金遮霜妍”寻找宝剑,终于参悟其中玄机,用斧子撬开自家用黄槿树做的梁,忽见一条三四尺长的竹青蛇静静地躺着。竹青蛇被惊醒过来,睁开眼,竖起半个身子,呼呼地叫着。莫干看清蛇腹下露出一个剑柄,眼明手快,一个翻身,从蛇腹底下抽出宝剑,再将宝剑从蛇嘴里直刺进去,竹青蛇一动不动了。哈,哪里是什么竹青蛇呀?分明是一只翠绿的蛇皮鞘!此与宋志怪小说集《夷坚志》载“乾道六年(1170),武康山间,产一种蛇,名曰剑脊乌,大而善走,逢人则昂首而立,其尾着地不及寸”有几分神似。
作家林语堂1933年发表文章《说避暑之益》,称“平常人不大觉悟,避暑消夏旅行最可纪的事,都是那里曾看到一条大蛇,那里曾踏着壁虎或蝎子的尾巴。前几年我曾到过莫干山,到现在所记得可乐的事,只是在上山路中看见石龙子的新奇式样……在消夏的地方,谈天总免不了谈到大虫的。你想,在给朋友的信中,你可以说‘昨晚归途中,遇见一条大蛇,相觑而过’这是多么称心的乐事。”石龙子,即蜥蜴。1934年,莫干山508号业主周佩箴次子周世栋在莫干山避暑漫忆中提到,在剑池瀑布下,见有物蠢蠢欲动,从脚旁拿了一块大石子,对准了它投过去,忽然现出了一条丈余的巨蛇,在那个三角形式的头部伸出了一个火红的舌头。
中华武术象形拳中的知名拳种——蛇拳,发源于莫干山。清嘉庆年间,德清人胡某传蛇拳于黄回山人孙敏求,孙敏求又传沈根龙等人。清光绪初,蔡道易在幼年时曾学武于沈根龙,辛亥革命后隐居上海,著《玄真录》记其习武之事,使蛇拳为人知晓。另有王芗斋,清光绪十一年(1885)生人,祖籍莫干山,自幼多病,拜师于拳学高手郭云深习形意拳,不仅身体健康了,而且博采各家拳术之长,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参研究讨汇集一炉,形成了自家拳学所独具特有的风格,作为站桩功法的代表人,1961年曾在河北省养生学协作研究会上,即兴表演过惊蛇舞中之惊蛇遇敌。
祥蛇佑安康,瑞蛇伴福临,愿诸君所行皆坦途,所盼皆降临。